12月24日,一年一度的平安夜。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异样的声音,两位身着“圣诞老人”装扮的老婆婆忽然开始拉扯,进而开始有肢体冲突,两人相持不下,一边相互叫嚷,一边推搡。就在围观群众议论纷纷之际,这两位老婆婆结束了斗殴,拿出一块标语板:“家家都有同性恋,立法部门看不见”“反家暴不分你我ta,被家暴不分性取向。”向路人表示身份是反家暴志愿者,也是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希望《反家暴法》看见性别多元人群,关注同性伴侣暴力的诉求。
《反家暴法》只在围城之内,同性伴侣很受伤
24日同时也是《反家庭暴力法》征集公众意见的最后一天。在《反家庭暴力法》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家庭定义为了配偶、子女以及其他寄养和收养关系的家庭,也就是将家庭的定义限定在了《婚姻法》的框架之下。可是在现实中恋爱、同居等伴侣关系也与婚姻关系中的暴力有着相似的特点,因此不少民间组织都呼吁要夸大《反家庭暴力法》适用的对象和范围。而在这些声音当中,同性恋组织的呼吁显得与众不同:“《反家暴法》不应只管拿了结婚证的家庭暴力,同性伴侣也需要保护。”
参与活动的女大学生韦洋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好玩的方式,来呼吁公众继续参与进征集意见的过程当中。因为《反家暴法》需要看见性别多元群体和多种亲密关系。在中国有数以千万的同志群体,其实伴侣暴力的问题不是不存在,是不被看见。有越多人去说,同志的声音才有可能被听到。“韦洋同时表示,同性恋不是病,只是一种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性取向,需要社会的平等对待。法律政策的改变对提高边缘人群的生存境况有着巨大的作用,《反家庭暴力法》是否看见同志,还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同志家暴不少见,法律不能只顾异性家庭
同志家暴在同性恋社群内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既有同志出柜被家人暴力对待的,也有情侣关系瓦解时发生的分手暴力,以及亲密关系当中的肢体暴力、性暴力以及经济控制等。据关注多元性别群体的民间组织北京同语发布的报告曾经,在样本范围内,遭受到家庭暴力的女同/双性恋者的比例为 68.97%,其中来自同性伴侣的暴力为 42.64%),远高于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 2002 年对湖南、甘肃、浙江三省抽样调查的结果——家暴发生率为 34.7%;更高于 2011 年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的结果——家暴发生率为24.7%。报告同时指出:“由于对救助体系不完善及社会歧视等多方考虑,81.2%的受暴者倾向于向非正式支持系统求助,如社群内部、熟人等,而那些选择向公权力部门(如警察等)及妇联等正式支持系统求助的受暴者真正得到帮助的效果非常有限。”
参与活动的另一位志愿者李橙表示,同性伴侣间的家暴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有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施暴者往往以暴露性向为由威胁受暴者,使得受暴者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救济,如果《反家暴法》忽视这一人群的需求,那么将使得同志伴侣之间的暴力问题愈演愈烈。“家庭暴力的本质是人身控制,其实这在同志伴侣的暴力问题中特别明显。虽然社会越来越包容,但是同志群体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歧视问题,使得很多人不敢出柜去寻求公安、妇联、民政等部门的帮助,当面临家暴问题时将更加难以化解。”
与此同时,由多家同志公益组织联合发起的《呼吁中国反家暴法纳入同居恋爱暴力的联署》及建议信也在当天中午发出,一共有2133位关注性别平等和家庭暴力的公民加入。
法律面前本应人人平等,如果在立法层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划分,做差异化对待,实施起来或许难以起到保护更多受害者的作用,立法目的难以充分实现,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而就在今年10月的联合国消歧公约审议中,我国对全世界承诺:“在中国,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保护,不会因为性取向而歧视。”这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表态,我国将在各方面保障同志人群的合法权益。
[义务提供新闻线索,欢迎转载、联系和采访]
采访联络:
李橙 18518314503 志愿者
韦洋 18600405720 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