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NGO都是从艰辛的缺乏资源、缺乏人才的创业阶段走过来,他们当中的佼佼者经过四到五年的时间,走出了发展困境,不再为钱马首是瞻,有能力选择资源,能够提供较为体面的薪资,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在某一市场细分定位上塑造了专业性优势,业务产品可持续、宜推广且初具成效。他们虽然在体量上仍与政府或企业相去甚远,但能量却十分巨大,即在“资源---人才---业务---影响”四个方面形成了“正循环”,为期望实现的社会变革积累了可能和希望。
鉴于此,社会资源研究所于2013年开始研究这样的组织,探索“正循环”的建立模式及其中的规律。我们遴选了11家机构,开展了领导人访谈和机构案例研究。关于哪些组织是处在“正循环”上的组织,我们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界定,我们尽力挖掘案例机构各自的特点,呈现他们可资借鉴之处,并提出我们的管窥之见,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目 录
瓷娃娃:公众参与走出一条公益路
爱聚:战略定位的加减乘除法
云南连心:一线服务与政策倡导的有机结合
春风:探索混合模式 克服生存瓶颈
自然大学:发挥激活效应,干预现实环境问题
同心家园:扎根社区的自组织
慧灵:规模化的另一种选择
百特教育:企业伙伴关系构筑公益蓝海
IPE:利用杠杆原理 撬动企业治污新动力
仪陇乡村发展协会:探寻持续影响力的来源
新公民计划:向领域性支持机构转型
(感谢案例机构对案例的采访和成文给予的支持。乐施会为本项目提供了资助,在此一并致谢。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案例机构及乐施会的官方观点。文中信息为2013年8月31日前案例机构的情况。欢迎在注明原作者的前提下转载。)
出 品 方:社会资源研究所(SRI)
版权声明:本作品按照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改作3.0通用许可授权
请点击阅读完整报告: http://www.csrglobal.cn/upload/image/3076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