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如何借力微信新工具?

图片创意:牛一力BY意益

 

这几乎是近段时间以来公益传播官们包括公益机构负责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可以预见的是,得移动互联网者得天下,对于公益来说,也是这样。目前移动互联网中最有群众基础的,当属微信。

 

因为微信支付给公益大开绿灯,虽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还只是开通了几十个公益项目的微信捐款通道,但已让体验的人大呼过瘾。只要微信绑定了银行卡,打开微信公益捐款的链接,只需十多秒,你就可以为所感兴趣的项目捐款,甚至来不及后悔,钱“嗖”的一声就抵达公益项目指定公募账户了。

 

只要有了这个小小的微信支付通道,你不仅可以自己很便捷的捐款,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信个人、微博等通道将微信捐款链接发送给其它朋友。甚至,这个捐款链接不仅仅只是链接,它可以转换成二维码,落附在任何宣传品上:海报、画册、折页、微博、电视、报纸、杂志、楼宇视频、厕所小报、饮料瓶等任何你所能想到的载体上。

 

可以想见的场景是,大家翻着报读着书,看着电视,欣赏着海报,只要被这个公益项目(或者一个筹款故事)打动了,拿起手机,扫一扫,立即进入项目捐款页面,输入金额及支付密码,捐款就完成了。

 

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微信支付帮你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闭环,打通了O2O的最后一米。

 

微信支付也给了公益筹款太大的想象空间。好几家国字头的基金会都在请专业团队开发自己的微信服务号,其中很重要的功能是对接微信捐款。我强你弱,我势必会吸纳更多民众的捐款投票。

 

如何开通微信公益捐款通道,现在开通权限已被下放至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之前是凡事拥有公募资质+公益好项目就可申请,现在因为有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扶贫基愿意用自己的公募资质为更多公益好项目站台,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只要有一个公益好项目,都可向腾讯公益提出申请。

 

 

 

 

 

除了筹款,微信另一大应用是传播

 

微信团队早已宣布微信及微信公众账号永远免费,就连微信公众账号的认证对部分公益机构及政府事业单位也都是免费的。

 

曾经的互联网1.0、2.0甚至3.0时代,我们都在说互联网是公益的免费传播平台。可是更多的公益机构依然望洋兴叹。

 

自己做个网站,没有点击,没有流量,自娱自乐。

 

自己做个微博,没有推荐,互动可怜,自娱自乐。

 

自己邀约媒体,发送新闻稿,被回复说内容无新意,杳无音讯。

 

没有传播,就没有点击,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进而影响资金申请,项目开展甚至是筹款。没有资金,机构生存都成问题,何来传播

 

这几乎是个死循环。

 

草根或非草根NGO们,郁闷了。都说新媒体好,好在哪里?如何为我所用?

 

新媒体的概念之大,无边无际,既包含网站、微信、微博、富媒体杂志,也包括APP、各种手机插件等等,甚至还不仅仅是这些。

 

甚至说,当前,所有人传播给所有人的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万物皆媒介。可以藉由任何事物帮你做信息传播

 

微信又是新媒体中的新中之新。如何应用微信新工具做传播

 

微信用户已达6亿,日活跃用户2.74亿,当微信作为人的一个器官存在时,如果你还不想想如何利用它,你就输在起跑线上啦。

 

组建你的微信群吧,及时分享最新信息,对接各种合作,甚至用来开各种高效会议。

 

开通你的公益机构微信公众账号吧,服务号用来做客服及捐款通道,用户反馈什么的;订阅号用来发送机构动态及相关营养知识,培养自己的媒体平台。

 

拥有了微信公众账号,你就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发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发送,向谁发送,你来当家做主。

 

不要抱怨没有时间,不要担心它们被关在小夹子里,不要担心它们没有人看到,你先注册开通,自己摸索一遍,微信传播互动的美妙自然就体验到了。

 

你每天最喜欢阅读什么样的信息,你每天在朋友圈和微信圈分享什么信息,你最需求哪些信息,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该结合自己机构的定位,做哪些内容了。好的内容,自己会开口说话,自己会长腿走路,甚至形成“病毒式传播”。

 

微信公共账号订阅号需要注意:拟人化操作,确定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注意营养搭配,注意互动体验,多学学有意思的官号,梳理机构的资源库,打通供稿来源。

 

当人们的注意力从PC端转移到手机上时,微信公众号无异于机构的官网、形象和对外信息通道。

 

因为信息通过机构微信官号转发,权威和可信度高,甚至会成为很多大V包括媒体引用的来源。

 

随着PC端信息关注度的进一步降低(门户网站的流量都在大幅下降),下一步会产生很多机构自主经营的微信公众账号和个人的自媒体平台,智慧在民间,富矿在民间。既然有宝藏,也一定会有寻宝的人。

 

公益微信公众账号推送平台,自发结盟的“公益自媒体联盟”已在筹备中,科技圈的“WeMedia”、“WeTech”已结社成型。

 

公益有最合适做传播的内容,既可高大上,也可纯草根;

 

公益必须做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参与,纯小圈子的折腾,真的只是自娱自乐。人人公益,才能迎来美好社会。

 

微信是当前人群最集中,活跃度最高,投放最精准的免费平台,公益机构如果不利用好,岂不可惜。

 

 

 

再简单归纳一下微信的公益化应用吧:

 

1、公益筹款利器(对于本身具备或借到公募资质的公益项目适用);

 

2、公益传播平台(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加上联合推广平台,人人都可做媒体。记住,没有必要自己开发APP,微信公众账号做好了,就是一个APP)

 

3、公益互动平台(微信群、朋友圈很好用是不是,还有用于活动及传播的微信上墙,微信与微博间的互动,微信与PC端的互动等等)

 

4、公益产品售卖平台(微信开放了很多接口,唯独微信支付的接口没有开放,所以公益产品未来能否直接微支付,暂未可知。暂时可以作为展示的平台,采取曲线救国术。)

 

5、或许还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功能,等待我们一起去发现或开发。

 

总之,微信提供了这么好的免费工具,让我们各种用起来!

 

预告一下,鉴于大家探索微信公益传播的热情高涨,且一篇小文承载不下太多,以后还会分领域推出相关的内容,也欢迎大家一起参与探讨。

 

--------------------------------------------------------------------------------

 

益美传媒(ID:YeeMedia),专注新媒体传播,每天一个好创意,启发新思维!

 

这是苏苏从腾讯公益离开后,召集一些相关资源,发起成立的一个小而美的传媒公司,专注于新媒体传播,服务对象是企业、行业协会和机构,基于新媒体传播方向的策略咨询、规划、培训、执行、推广等。核心资源优势是,专业媒体出身,掌握媒体渠道资源,对公益有深刻理解及认知。团队核心成员都是媒体、互联网技术及公益跨界出身,同时拥有优势媒体界、公益界及CSR界的智库资源。具体业务可添加苏苏微信:suesue

 

【攻略篇】如何开通微信公众号?

2014-03-10 苏苏 益美传媒  

 

 

【导言】:应要求重新发布之前写的这篇如何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欢迎转发!感谢注明来源。

 

当你所要影响的人群,都从微薄转移到微信时,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其实你已经慢了。工具时代,反应快捷是第一位的。一个微信公众号,相当于一个APP,一个属于自己的、灵活的小媒体,可以自主编发一些内容。自媒体的核心,也是因为那些自媒体人以微信公众号为阵营,树立起一个个个性鲜明内容丰富的独立的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分订阅号和服务号,在注册时可选择。订阅号可申请转换为服务号,服务号不能转换成订阅号。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订阅号每天可对外发布一次信息(1-10条不等),服务号每个月只能对外发布一次信息。服务号适用于大数据管理,如会员管理及服务等,银行业及航空业使用比较多,微信方对服务号和订阅号开放的接口不同。认证后的订阅号也可申请菜单。以传播功能为主的个人或机构,建议申请订阅号。

 

如果既有传播需求,也有会员大数据管理需求,建议同时注册订阅号和服务号,可以注册不同的名字,以示区隔。

 

如何开通微信公众号?简单列如下:

 

1、先确定要注册,注册后有人来管理?之后不会废弃掉再注册另外一个?(尤其是机构的微信账号注册,不要用经常变动的小员工身份证来注册,这点很重要)

 

2、先想好名字,名字注册后不能再更改了。中文名和英文名ID最好一次性想好。中文名最好跟之前所认证过的官方微博(腾讯微博)保持一致,这样等你的微信官号满500粉丝关注,达到认证标准后,只需要在后台直接申请关联认证,几秒钟就可直接认证。切记,这点很重要,名字不相符者,无法关联认证。走其它的递交资料申请认证,很麻烦的,试过的人都知道。

 

3、微信公众账号注册地址在这里:https://mp.weixin.qq.com(只能PC端注册)

 

4、需要你准备的资料:邮箱(注册中,需要邮件激活公众平台账号),中文名称、英文ID、手持身份证清晰正面照(一个身份证只可以注册2个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所以想好了再注册,不要浪费名额),机构代码(机构没有注册代码,只能先注册成个人的),期间需要注册的手机接收验证码。

 

5、如果运营的主体是个人,只能注册订阅号;如果运营主体是机构,可注册订阅号或服务号。订阅号和注册号的区别是订阅号每天可对外发布一次信息(每次发布可整合1-10条内容),服务号只能每个月对外发布一次信息。订阅号可申请升级服务号,服务号不能变换成订阅号。服务号可申请设置菜单,对于会员管理互动比较好。当然,如果人力许可,有的机构也会选择注册2个微信公众号,一个用来发布信息,一个用来管理会员及志愿者。

 

6、很多人咨询过,如果机构没有在工商或民政系统注册,该怎么注册认证微信,特意咨询了一下微信团队,这种情况下只能以个人名义注册了,如果想要代表机构,取名上需要注意,提交的认证资料对应的是个人的。建议考虑微博关联认证。

 

7、另外,想系统学习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的同学,请认真收听资深产品经理青龙老贼运营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可搜“Z_talk@青龙老贼”或“Z_talk”,查看历史消息,《微信公众平台入门到精通》系列,现在这个教程已经到高级部分了,已经涉及到后台的深度开发了,最基本的教程属于1-8系列,大概要回翻到2013年3-4月份的样子。

 

8、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建议,就是注册时,花点时间做调研,这个号的定位人群是哪些人?他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是怎样的?希望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等等?一些单位或机构,如果目标用户相差太远,建议细分,甚至需要多做几个号。

 

    9、其实最好的攻略是,用中学,学中用。不注册运营一个试试看,你永远无法体会它的乐趣与威力。

 

 

【探讨】中小型NGO如何做公益传播

2014-01-24 三方调查 社会组织动态  

 

 

本文作者:任珏  文章来源《社会创业家》杂志

“邓飞可以复制么?”是常常令中小型NGO望而却步的问题。相对于基金会和爱心企业,中小型NGO以做项目为主,专注于项目申请和项目执行,这些机构的公益传播多以线下活动为主,展板、传单是主要的传播载体。而项目的传播主要由基金会负责宣传,机构本身的品牌建设由于缺少经验、经费和专业人员,常常在传播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拿什么做传播

中小型NGO常常会问:我们不认识网络红人,也不知道怎么找媒体来报道,我们拿什么做传播?虽然微博上的大V、明星、网络红人这些关键意见领袖(KOL,key opinion leader)和各大媒体是公益传播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说中小型NGO就毫无传播优势可言。

公益传播有5个主要方面:项目设计、采集公益素材、物料设计/制作、传播渠道和社会化营销。

中小型NGO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传播素材。每一个中小型机构都能够从自己的项目中,挖掘出非常丰富的传播素材。在慈展会上,我发现诸如雷山妇女的苗绣、白兴大寨的民族服饰、酥油灯项目札嘎老师的藏文书法、深圳猫网的性感猫女都是非常优秀的传播元素。比如说这些刺绣是如何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她们制作的时候有什么困难,这些绣品在她们的婚丧嫁娶中具有怎样的意义等等生活细节片段,都是鲜活、感人的传播故事,分成几条140字的微博,或者用长微博,配上绣品图片发出来,传播效果那可是“杠杠滴”啊。

尤其是前线的项目执行人员,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受益人所处的困境和面临的社会问题,获得非常生动、感人的传播素材,为宣传项目、打造品牌和筹款打好基础。这是中小型NGO在公益传播上的最大优势,只要中小型NGO能够利用这些法宝,并借助有效的传播方法,就一定能做好自己的公益传播

如何提炼传播主题

寻找传播主题的首要工作,是将社会现象“问题化”,强化该公益项目所聚焦的社会问题,突显该项目的社会价值,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品牌效应。

为什么项目设计要包含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无主题,不传播”,但凡成功的公益项目都有自己的传播主题,例如“免费午餐”和“大爱清尘”这两个项目之所以深入人心,名字起得好非常关键。寻找合适的传播主题,为公益项目起一个名字,是项目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传播主题,也是项目的核心任务。这样一来,传播和项目就同时进行,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在做传播,互相推动,如滚雪球一般推动公益项目的执行力和社会影响力。

公益机构设计、开发一个公益项目,主要立足于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所要开展的项目就是为了缓解或消除这个社会问题。例如邓飞的免费午餐,关注的是贫困儿童在学校吃不上午饭的社会问题,最初这只是一个在穷乡僻壤习以为常的现象,尚未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通过邓飞的调研和微博直播,被搬上微博平台,呈现出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农村儿童的饮食健康隐患。在该问题曝光后不久,趁着公众担心孩子们吃不上饭的共情效应的高峰期,邓飞随即推出“免费午餐”项目,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公众对于“问题化”社会现象的关注,迅速转移到对“免费午餐”项目的关注上,从而在极短时间内,打造了“免费午餐”的高度社会关注。

社会问题的“问题化”,需要扎根于项目设计阶段的可行性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收集传播素材。如果邓飞不是首先去贵州的学校踩点、评估,并进行了微博直播,“孩子们吃不上饭”只是一个听来的消息,只有当体现社会问题的现场图片在微博上发布时,人们才认可这的确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问题的“问题化”,现场直播、或者图片报道是进行“问题化”的最好方法,能够让网友第一时间了解实际情况,增强社会问题的可信度,提升项目开展的紧迫性、重要性。

中小型NGO的从业人员长期扎根基层,立足前线,他们直接面对大量身处困境的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些基层公益人的日常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草根式可行性调研。在工作中搜集素材,发现问题,对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对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最初的项目方案。不论是在问题意识和项目设计的时效性上,一线的公益人,比远道而来的媒体公益人更具有时间和距离的优势。

考虑到微博传播的字数限制,传播主题,不宜过长,以免挤压核心内容。一般多以3-7字的短词作为项目名称,清晰、准确说明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属性,让人一目了然。选词上注意选择朗朗上口的词汇,例如“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大爱清尘”、“壹基金联合救灾”等,方便网友强化记忆,易于口耳相传,更可在微博营销中,以该主题作为#微博话题#进行转发,形成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传播阵型。

采集公益素材的两个阶段

公益素材的采集往往在2个不同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即前期调研、形成项目雏形的阶段。在调研中拍摄能够体现目标人群的生活细节的图片,为“问题化”社会现象,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做准备。同时,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布这些素材,可以引起网友关注。这一阶段的素材不需要太过追求画面的完美,真实、可信是前期素材的重点。由于拍摄者也是调研工作的参与者,比如路途颠簸导致的画面模糊、不清晰,更能带给微博上的网友更真实的现场感,传播效果更强。

第二阶段属于物料制作阶段的素材采集。这一阶段主要是项目执行阶段,搜集图片和视频主要用来制作海报、展板和网络微电影等宣传物料,所以质量要求更高,需要专业的摄影师参与采集工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两个阶段的素材收集。例如救灾项目来得突然,不可能进行前期可行性调研,灾情评估、救灾方案制定、物资发放要在短短两三天内完成,这种情况下,最好救灾人员与专业摄影师一同进入灾区,用最优质的影响记录下最感人的救灾画面。既能保证微博发布的需要,也能保存珍贵镜头,为后期筹款工作的物料准备优质素材。

也可以两类素材同期采集,例如专业摄影师在进行物料素材采集时,前线工作人员也可以用手机拍摄像素较低的图片,进行现场直播,增加项目执行的透明度和时效性。

谁来设计、制作物料

从一线项目点收集来的优质素材,不仅可以用于传播,也能够用于筹款。例如图片、视频可以用于装饰淘宝店铺,也可以用来设计衍生产品用于线上拍卖。

那么,中小型NGO去哪里寻找这些专业的摄影师和设计师呢?线上征集摄影志愿者是个不错的办法。征集媒体志愿者有几个不同的渠道:发微博,大声吆喝。通过发微博寻找、征集热心公益的专业摄影师,要求熟悉媒体圈的朋友转发,圈点专业摄影师。可以通过新浪“微公益”平台、爱盟公益公益平台,发起征集摄影志愿者活动。从项目志愿者中寻找摄影爱好者。可以通过人人网等年轻人网络社区,寻找有摄影、视频制作的热心大学生参与工作。

线上吆喝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有些热衷公益的摄影师,却没有关注公益人或者没有被征集的微博@上,那么线下找熟人引荐、推荐公益媒体人,也是一种寻找专业摄影师和设计师的办法。

获得素材之后,物料的设计和制作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传播预算不足的NGO,可以考虑一些众包网站,例如猪八戒网(zhubajie.com)、三打哈(sandaha.com)等威客网站寻找Logo设计志愿者。

另外哇塞网(wowsai.com)有一个设计师栏目,公益机构可以尝试邀请这些设计师为公益项目设计logo、主视觉图、海报等等。

中小型NGO往往为了申请经费,除了项目申请书之外,往往要用PPT向资助方推介项目。新浪微博上张志老师(@秋叶语录)是PPT达人,经常通过微博传授PPT制作技巧。这是非常好的线上公开课,一线公益人可以通过微博学习PPT制作。另外新浪V盘也有很多精美的PPT图片素材,这些免费资源都是中小型NGO可利用的优质资源。

如果项目预算中有专门的传播经费,也可以与大型广告公司合作,例如瓷娃娃今年推出的地铁广告,就是邀请一家4A广告公司制作,视觉效果突出,给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YeeMedia005】中国媒体公益传播观察报告(2013)

2014-03-03 中国公益研究院 益美传媒  

 

 

【导读】今日推送中国公益研究院的一篇调查报告。公益行业是与传播紧密结合的。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凸显了这种紧密关系。扬善,或推进社会进步,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一人行善,叫做好事,万民齐善,方有公益生态,推进人人公益,才能最终形成美好社会。这其中,离开不了传播

 

 

2013年,媒体公益传播呈现出显著的“扬善”特征,这既是公益事业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十八大以来的政治语境高度契合。

 

媒体公益传播的“扬善”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益媒体构建多元立体扬善阵地。更多主流媒体设立公益慈善类专栏专刊和特别节目,公益网站频道日新月异,公益自媒体发展迅猛,全媒体公益传播新格局形成。

 

公益报道传播建设性慈善理念。原创报道数量快速增长,负面报道量稍有下降;一批专家型记者聚焦行业发展重点和亮点,提高了公益报道整体水平;新闻评论批判性弱化、建设性增强,有助于引导公众认识和理解慈善发展规律、促进现代慈善健康发展。

 

公益广告和微电影传递正能量。核心媒体公益广告播出刊发数量激增;商业广告公益化趋势更加明显;伴随着视频分享网站而兴起的微电影热衷于表现公益慈善主题。公益广告和微电影发挥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媒体活动和网络平台带动公众行善。媒体越来越多地融合人际传播和活动传播要素,举办形式多元、深度参与的公益活动,不仅促进捐助对接、提高慈善透明度,还打通善路,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

 

尽管媒体公益传播在内容、形式、影响上还存在不足,但是如果传播人和公益人能坚守“向善”的共同价值,那么,借助社会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和新技术优势,一个更多样化、更有活力的公益传播生态指日可待。

 

部分内容摘录:

 

近几年,公益媒体发展呈现两个新趋势,一是自媒体兴起,很多公益组织将官方网站、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微信作为主要传播阵地;二是公益组织和综合媒体合作开设专版专刊专门频道的现象更为普遍,比如南方都市报、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出品《中国财富》杂志、包头市慈善总会与包头晚报合办慈善周刊、人民网与中华慈善总会合办“中华慈善新闻网”等。

 

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网站和自媒体共同构建的公益传播体系,而在2013年,这些公益媒体已经合力构建起一个多元立体的扬善阵地。

 

(一)公益慈善类自媒体发展迅猛

 

以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博客等载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互联网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随着IT技术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我国自媒体发展呈现迅猛态势。而公益慈善界因其门槛低、操作简单、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从一开始就对自媒体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

 

1.公益微博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3年底,腾讯微博中,名称含有“公益”的用户有4万个,其中认证的有6800多个;“慈善”用户超过1.3万个,其中认证的有1005个。新浪微博中,名称含“公益”或“慈善”的认证用户数量分别有1.5万个和3900个;而包含这两个词的微博数量分别有2.32亿条、6733万条。详见下表:

 

 

 

以新浪慈善公益类原创微博数量来说明微博类公益自媒体的年度增长情况。2014年1月9日17时搜索结果,公益相关广播2.32亿条,其中原创广播2481万条(2013年原创1174万条,比2012年的583万条增长24%)。“慈善”相关广播约6733万条,其中原创728.8万条(2013年发布308万条原创广播,比2012年175万条增长18%)。可见,从2011年到2013年,公益慈善类微博呈现快速增长。详见下表:

 

2.微信公众账号成为公益高效传播新平台

 

《互联网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大关,2013年年底将有可能达到5.7亿。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

 

 

 

 

腾讯数据显示,到2013年10月,微信有20多种语言版本,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的月活跃量用户总数是2.7亿。微信公众平台上则已有200多万的公众帐号,且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速度,每天有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

 

2013年11月30日,以“公益”或“慈善”为关键词,搜到约150个名称含“公益”和100个含“慈善”的公众账号。从公众账号的用户身份类型看,有媒体、公益机构、项目、自由人。

 

3.近五成基金会已建官方网站

 

域名为.Org的网站一般代表非营利性网站。根据《互联网报告》统计,域名为.Org的网站数量有161245个,占1.1%。这些网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公益慈善类组织或项目的官方网站。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有网站的基金会数量是970个,占当时全国基金会数量的44%。另外,慈善会和红十字会中,全国性、省级的基本都有官方网站。相当多的民间公益组织也建有自己的网站,一些专项基金和大型项目也有专属网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如何借力微信新工具?  力微  力微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工具  工具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