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直擅造新闻话题并并扮演主角的中国“首善”陈光标又火了。这次,他不是堆砌钱墙宣示爱心,不是让受助的贫困户面对镜头高举“老人头”,不是砸大奔、卖空气、改名陈光盘,而是到美国收购《纽约时报》,收购不成转而表示可以收购《华尔街日报》。他从国内秀到国外,还“顺带”拉起了生意,表示希望参加旧金山大桥的拆除,再次以高调惊动了美国。
问题不在“高调”与“低调”
中国现代慈善发端初期,好比群雄争霸、泥沙俱下的草莽时代,慈善业被“郭美美们”搞得千疮百孔,充满信任危机。标哥“真金白银”拿钱做善事,得到草根民意支持不足为奇。毕竟,在为富不仁、贫富悬殊的当下,对行善者宽以待之,是公众质朴的慈善情感。
在公益行业亟待建构专业度和公信力的当下,标哥采用点对点的现金资助,也代表了一批富人的行善心态。此外,高调也并非总是负面,近年来一些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也开始萌生品牌营销意识,把“高调”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希望借此打破小圈子,进行公众倡导和动员。但标哥的高调行善方式,在受到部分媒体和公众的热捧之余,也引发了另一些媒体和公益界人士的质疑。最犀利的批判来自公益领袖徐永光。
早在2011年,徐永光就公开批评陈光标是“消费慈善”、“绑架慈善”甚至“强暴慈善”。 徐永光曾引用卡耐基的话说,如果富人拿着钱到处撒给穷人,这不是慈善这是作恶,富人的钱应该提高穷人的能力,让他们改变命运。
事实上,徐永光反对的不是高调慈善本身,而是某些高调慈善背后的行为逻辑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对慈善事业的走向形成扭曲和误导。
直接给予钱财作为满足人类道德情感的传统慈善方式已绵延数千年,其直接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容易产生真切的感动。当今部分非营利组织也采纳直接给钱的方式,认为这是有效的慈善。2013年,一家名为“GiveDirectly”(意为“直接给钱”)的美国NGO引起国际上的激烈讨论。他们直接捐钱给肯尼亚的贫困家庭,项目反馈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受助者都能将捐赠款投入家庭教育、医疗需求或购买食物,没有出现滥用善款的情况。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扶贫和发展项目,直接给钱就更好呢?
不可否认,给钱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善个人生活(假设善款能得到妥善使用),但长期而言难以带来持续改变的动力和责任意识。在扶贫发展领域,NGO创立了不同的资助方式,综合运用于不同的社区情况。例如,通过小额贷款的系统化运作,让贷款者产生更多的责任意识,也让捐助者能够跟踪款项的后续使用情况;有的项目通过社区共管,使受助者提高合作与参与决策的意识以及参与能力。
总体上,直接给钱是一种简单化的应急措施,不去思考更长远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传统慈善不能回答,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怎样花钱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弱者怎样才能通过可持续的生计和发展改变自己的命运?持续的物资援助,是否会使弱者产生依赖心理,失去发展的动力?
不可否认传统慈善有其救急的必要性,行善者也有选择慈善方式的权利。问题在于,如果直接给钱成为一种主导型的社会慈善文化,那就会给慈善的总体发展带来误区。至于标哥,他的慈善行为践踏了受助者的个人尊严,不只对受助人群,还对传统慈善构成伤害。公益慈善行为不问动机,但一定要追问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标哥的高调慈善,还与追求透明与问责的现代慈善原则南辕北辙。正如徐永光撰文所指出的,面对媒体“少捐多报”的质疑,陈光标仅仅展示证书和单位证明,却未亮出慈善组织开具的捐赠发票予以澄清。陈光标把大量公开募捐来的钱布施给穷人,以诟病现行慈善体制不透明为号令的高调慈善募捐活动,其资金流向竟然更加不透明,“道德化身”的高大形象后面是一个大大的监督盲区。据媒体最新披露的细节,标哥的慈善还和商业行为纠缠不清,慈善往往成为他招揽生意的杀手锏,甚至利用“首善”身份直接向地方政府要项目。面对媒体对真相的求证,他极力威胁和打压。这已经远远超出高调与低调之争的问题了。
围绕标哥现象,在大众的追捧和徐永光及部分媒体的质疑之间,存在着大众情绪与公益精英的一种背离。这些年,诸多事件导致权威和慈善公信力的消解,公众对慈善行为的期盼带来的宽容与呵护心态,对官办慈善体制的强烈不满情绪,使大众话语中弥漫着一种粗放的、大而化之的反智倾向,使标哥之流能够大行其道,富豪们大把撒钱登上慈善榜单,热闹之下,公众却毫无意识去追问慈善的方式和社会效果。
贫困的成因复杂,兼具社会结构原因和个人原因,因此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方式。在认识到传统慈善仍然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导社会探索多元的问题应对思路。
同样是发钱,同样是高调慈善,福建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的做法大相径庭。2010年5月,曹德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了严苛的捐赠协议,向西南地区干旱灾区贫困农户发放2亿善款。通过委托专业慈善机构系统化地执行项目,推动建构公益行业中资源供给的有效问责和执行机制。2012年,他又以股权捐赠的形式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除了助学、扶贫、救灾,还介入公益传播与研究,步入公益的另一种境界。
如果放眼国际发展领域,除了提供社会服务,倡导权利意识、推动公共参与和政策改变,也成为慈善公益的一条路径。舶来的国际发展理念,已在中国试验生根。它强调探究社会问题的根源,强调受助者的尊严,强调为弱势者赋权赋能,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权益的拥有者和维护者,强调改变不公平的社会权力结构,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从服务到倡导,是公益的又一种境界,体现了现代慈善的演进态势。
围绕标哥现象,徐永光是公益界为数不多的发声者,这也反映出某些具有公共性的公益慈善议题和领域,可能尚处于行业的视角盲点,应该引起公益行业,包括意见领袖的关注。如果说,慈善领域最初的基调是承认慈善发展的阶段性,以共识和包容去滋养这片贫瘠的慈善土壤,那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益行业正在崛起,大众关注与慈善捐款与日俱增,更需要公益领域激浊扬清,从慈善的成长性出发厘清慈善的方向。现在是到了追问,什么是慈善,应当怎么做慈善,我们希望慈善给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推动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