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心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老师倡议将“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名字,改为“乡村夏令营”。一时间,许多支持“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公益机构纷纷响应,展望“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未来必定是“乡村夏令营”或“冬令营”。但在此之前,仍需要澄清几个概念:什么是“乡村夏令营”?这和我们现在所做的短期支教有何种区别?其实,这也是目前EV最关心的话题,我在此文中和伙伴们一起分享EV的思考。
1.从名字的改变,倡导一种更为平等和创新的“对话”。
“支教”一词不知何时被人广泛认知,极易让人联想到“支援教育”,也就是外来的人支持和援助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志愿者教师的身份给孩子上课。但在教育公益行业内,少有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支”这个字,因为它有一种“施者更高尚”的道德优越感。现代教育主张教育的本质是“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学习而成长的,教育者的价值一方面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认识自我、自然和社会等刺激源的机会(有学上),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让孩子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好学)。教育不是为了驯化人,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作为以服务乡村教育为目标的短期支教活动,也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强调儿童权利,让大学生和小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学习。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通过对话和启蒙,而在这过程中受益最大的仍旧是我们自己。
2.让“乡村夏令营”的提法,引导大众预期和口碑。
社会上对短期支教的看法众说纷纭,其中批判声更多一些。个人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支教”一词让大家将公益行动的目标仅仅聚焦儿童,并且会让大家想象一个乡村教育大改变的图景。大众的期待是你对乡村教育改变有作用,也就会以此为标准去评价你的行为。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不符合事实,给人一种“做小事说大话”的印象。但同样是短期的教育服务,你听说谁对“夏令营”批评过“时间短、效果差”吗?
没有!而且城市的家长争抢着花高价购买这种服务。这是因为,大家对“夏令营”的认知本身就是“一次短时间的、愉快的学习体验”。而“支教”就让很多人联想到大的教育变革或是“补课”。当预期与能力不成正比的时候,大学生自己便会陷入其中,要么觉得自己无力改变而沮丧,要么把原本属于的孩子的快乐暑假搞得特别严肃无聊。所以,EV也认为“乡村夏令营”可以让大学生和公众更好地理解这种短期教育体验的价值。
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对“全人教育”“人本主义价值观”有一定认知和相信,否则只是从形式上做转化,并不能真的提升夏令营的效果。笔者在这里分享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1.选主题搞特色,让你的夏令营酷起来!
产品营销学揭露了一个基本规律,即“认知>事实”。以洗发水举例,市场上的洗发水成本大同小异,但人们多少会有如下认知——“去屑找海飞丝”“柔顺找飘柔”“护理找潘婷”等,这是因为各个竞争者在通过关键词来让你识别。所以,全国这么多家支教社团,你的社团有什么不同?单纯把名字改成“乡村夏令营”也不见得会很快识别到你。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让你主题有聚焦,以及在执行上精益求精,从而让别人了解你的不同。
上述主题并非玩文字游戏,而是希望大学生认识到“专注的力量”。其实,随便拼凑15天的支教课程非常容易,但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15天的夏令营课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敢想更不敢做的。EV相信专注自然专业,只要我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聚焦主题的夏令营,一定不难实现。今年的EVU年会,我们邀请到了2个有执行夏令营经验的社团为大伙分享他们白手起家的故事,简单剧透,就是专注专业兼顾其它。
2.用多元手法去实现主题目标。
所谓夏令营的主题目标,就是通过15天的时间要达成的效果。比如,自信夏令营,别人会立即理解整个夏令营的活动是为了提升孩子自信的。这时候,咱们的队员可以一起分析“为什么自信很重要?自信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让孩子通过什么样的体验可以更自信?我尝试做了一些分析,通过一个表格工具,为大伙做展示:
综上所述,围绕“自信”主题,我们仍然可以开展阅读、艺术、游戏等丰富的内容,但是这里面的目标分两方面:一个是理性目标,就是自信心培养;另一个是体验目标就是游戏的快乐,合作的快乐,艺术创作的快乐,阅读和讲故事的快乐。这些不但不矛盾,而且带来三大好处:1、不会限制活动形式,甚至也没有损失自己想达到的丰富效果,而且很容易让人们明白我们把精力聚焦在一个核心点上,也就是“围绕自信心培养,用各种丰富的手法达成结果”。2、聚焦主题的设计不仅让效果凸显,也容易做自我评估,因为行动的衡量指标已经非常简单——仅有的10天、20天让哪些孩子自信了,自信心有多少提高?这种自信心可能会给TA的人生带来哪些影响?而不再是:仅有的10天、20天我真的能够给孩子的命运带来改变吗?3.就是大学生团队更容易在一个可感知、易讨论小问题上对话,这就大大提高了团队创作的效率。现在大学生太难理清乡村教育的很多问题,如果话题是“如何让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一起合作”,那么就是讲出来容易但大学生根本做不到。但如果是“如何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长处来提高自信”,马上大学生就可以生龙活虎得讨论起来了。
3.用故事串活动——3块积木巧妙组合
如果大学生还做不到有那么强的逻辑性——从总目标到子目标,那么也有一种更简单入手的办法,就是让志愿者先集体讨论计划每个人可以发挥自己哪些优势、带领哪些活动,然后让大家去寻找一个故事,每一天的活动都用一个故事贯穿起来。这个故事可以是一个绘本故事《石头汤》 《我就是喜欢我》,也可以是一个整本书如《小王子》《鲁滨逊漂流记》等。甚至还可以是自己改编的故事。
故事的威力非常大,不信请去阅读《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小孩子有多喜欢故事,回忆自己的童年就知道了。而且,有些好书、好故事,小孩子是很喜欢重复很多很多遍的。
我们先看一个由益微青年的小茹设计案例, 用《石头汤》的故事贯穿的活动。
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带给孩子一个整体线索,整个一天或者两天下来,一方面加深孩子对一个故事文本的理解和体悟,也因此展开了很多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如果孩子们很喜欢,志愿者只要把“拓展阅读”的故事用出来就可以。这时候,即使整个夏令营没有一个核心目标贯穿,但每一天对孩子来讲都是新鲜和丰富的。另外,这些设计有机融合了阅读、艺术、游戏3种内容,EV称之为“3块积木”。
4.“导师制”——欣赏与倾听的过程主线
夏令营中,不仅包含很多设计好的内容主线,也要特别侧重对每个孩子的观察、倾听、欣赏的过程主线。这个很类似社工专业的团体活动带领,但不需要社工那么专业。志愿者作为导师,1对多的辅导。即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导师倾听自己的知心话、欣赏和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很多“支教团队”特别看重课上讲授,而课下就保持和孩子的距离,不做沟通。因为,他们要通过距离来保证自己的权威,同时认为只有上课才是“支教”中的正事。但夏令营的理念和方式中,是要通过这种导师制,在普通支教分班主任的基础上,增加志愿者带小组。让小孩子体会在团队中学习的过程,以及由导师观察记录,一方面实现这样的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儿童成长目标,另一方面也用来收集儿童的反馈来评估夏令营的效果。另外,1个大学生最多不要带领超过10个小学生,否则即使有20天持续观察,也往往顾此失彼了。
5.乡村夏令营的“非常1.2.3”®
非常1.2.3是由EV首创的乡村夏令营理念表述,它代表1个公式:教育即生长=潜能-干扰;2条主线:内容和过程;3*3魔方:3块积木即阅读、艺术、游戏组成的内容魔方,3种能力即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欣赏式提问组成的过程魔方。以上呈现的案例和观点都可以归纳进这个非常1.2.3,而EV也在从1.2.3的理念出发去设计和研发自己的乡村夏令营,期待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内容分享。
【一个公式】教育即生长=潜能-干扰。这个公式是EV总结的乡村夏令营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长(卢梭语)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表现=潜能-干扰是人本主义教练添·高威提出的经典教练学公式。如果把一个人的“表现”(Performance)看做是一个人不断“生长”的结果,即得出:生长=潜能-干扰;即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人“生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激发潜能,排除干扰,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在EV人的信念中,教育不就是让每个人发现更好的自己吗?
【两条主线】EV提出了过程和内容两条操作主线。过程主线是志愿者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EV相信,乡村夏令营是一次志愿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实现平等对话就需要具备“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和“欣赏式探寻”的能力,在日常的沟通中支持乡村孩子自主学习;内容主线是结合志愿者优势以及乡村孩子多元发展需求所设计的课程与活动。志愿者在设计活动时像积木一样组合三种载体,在确保志愿者创造空间的同时,带给孩子更极致的生长体验。
【3*3魔方】内容魔方即包含“阅读”、“艺术”和“游戏”的3块积木。EV相信,这是大学生能力所及,且能够满足孩子多元智能发展需求的三块内容。中国在1991年签署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从支教转型到乡村夏令营,在内容上也是要重新思考课程设计的初衷,乡村夏令营不应该是传统教育的延续,而是素质教育的补充。营会中就有一天时间,由导师带领志愿者体验三块积木的关系和魔力。
过程魔方即包含“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和“欣赏式提问”的3种能力,是志愿者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基础。从支教转型到乡村夏令营,就需要转变“救世主”的态度,让自己处身当下,去倾听孩内心的声音、用欣赏和好奇的角度去探索孩子的优势,在相处过程中就树立榜样,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建立连接,进而激发潜能。
1.把夏令营看成一个整体和系统,前期筹备更重要。
夏令营相比普通支教,在准备工作中所用的时间会更多一些。普通支教在最初期是容易的,因为很快就可以提出一个方案,然后队员们各自备课,也就是大伙想教什么内容然后简单汇总,便去各自准备去。但是,夏令营是把整个暑期支教看成一个整体或者系统,更要在乎每天的活动如何支持整个活动体系。EV可以支持伙伴们设计体系性的课程,上半年连续开展的START公开课便是一个可分享的案例。另外,青年发展基金的张彩兰老师也会在咱们的EVU年会中分享“华蝠翱翔夏令营”的日程表,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跟多营会设计的方法。再次重申,聚焦主题,重视系统性和体系化是“乡村夏令营”和“普通支教”的根本不同。
2. 人员分工随之调整,主要分行政工作和导师工作两种。
所谓行政工作,就是队长、后勤、财务、安全员等工作。导师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课老师,但有些不同的是,夏令营要根据学生数量,将导师和学生进行配比。支教教学多是按班级分,班主任更多精力用于关照自己班的同学。夏令营的模式更加灵活,可以打破班级建制,一个导师跟踪服务一定数量的学生,比如1:8或1:10等等。所谓跟踪,就是尽可能多花的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成长脉络、性格特点,给予针对性辅导,或者说给予个性化的欣赏和关注。将自己交给孩子,在课余时间,我们才能相遇更多乐趣。
特别说一句:受青年发展基金“华蝠翱翔夏令营”的启发,EV在START公开课进阶营中尝试设置导师工作制,其效果非常好。如大伙对此话题感兴趣,可具提咨询张彩兰老师或EV的伙伴。
总之,我们要为自己的行动和孩子的未来找寻更好的方式,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急功近利,要能看到大问题,更要做好小事情,做好一个夏令营,是不亚于拿一次奖学金的挑战啊……
分享个人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思考,如果我的故事让你更加疑惑,希望你随时找我聊。我们相信教育是一场对话,不经意间,我们就实现了互相学习。最后,说一句鼓励的话:EV愿意做伙伴们成长的铺路石,愿我们一起面对质疑,甩开犹豫,大胆前行。(本文为2014年9月初稿,后经作者2015年11月修订而成,欢迎交流liubin@evli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