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反应和行动超出许多人的意料。
4·25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反应和行动超出许多人的意料。对比英国派出的8支搜救专家组成的救援队前往协助尼泊尔,美国只派出了一支灾害响应专家队伍,日本派出了70人组成的国际紧急救援队,而中国在不包括官方层面派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武警交通紧急救援队的情况下,还有来自民间的蓝天、蓝豹、雪狼、公羊、云豹、红星等多支救援队,也在地震发生后3天内全部赶赴到了震区。
从民间社会的发展角度切入,这是一道值得关注的社会景观。为何在尼泊尔大地震后,有如此多的救援队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基础性的条件又是什么,以及所造成的社会效应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观察中国民间社会力量涌动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洞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间力量到底将会扮演怎样角色的一次考察。
扩张中的民间救援队
与中国国字号的救援队相比,中国的民间救援队主要发端于2008年前后。中国国际救援队(简称“C ISA R”)对内称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1年4月27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亲自授旗成立。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最专业、最优秀的救援队,也是达到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标准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该队的队员由中国地震局、解放军某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有关人员组成,目前共计230人左右。CISA R配有8大类300多种20000余件(套)装备及搜索犬20余条。从2003年开始,CISA R前往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基斯坦、海地、印尼等各国进行过救援,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上更是发挥了令人敬佩的作用。
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CISA R走出国门在情理之中。但在专业性、人员规模、政府支持力度上远远不及国家队的民间救援队,为何会在尼泊尔大地震后集体出击,奔赴尼泊尔?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到中国民间社会发展的具体语境。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刺激了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生长。大地震的发生,客观上给民间力量的涌动提供了足够的刺激、机遇和舞台。大量热衷于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开始将注意力汇聚在地震发生后最关键的黄金救援72小时上。2007年,蓝天救援队成立之初规模不过几十人,到4·25尼泊尔地震之前,蓝天救援队已经在全国31个省108个市都有分队,队员人数已超过20000人。作为民间救援队发展的重要范本,蓝天的极速扩张只是中国民间救援队伍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在救援设备、队员训练、后勤支持和国际联络上,中国的民间救援队都在不断走向专业和规范。
汶川地震之后,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2014年的鲁甸地震,各支救援队纷纷赶赴地震现场。或许可以这样判断,国内每年多灾多难的现状,为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每一次地震的发生,既为救援队提供了现场作业的锻炼机遇,也为社会资源对其的倾斜提供了充足理由。在生命救援的感召下,每一名队伍都会充满对职业荣誉感的向往,每一支救援队都能够获得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持,从而不断壮大。
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户外运动的普及为救援队员的挑选提供了更大的规模群体,社会资金对救援行动的支持保障了很多队伍的持久生存,而舆论上的鼓吹与呐喊则将救援队的社会形象做了很好的描绘。三者共同推进了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救援队走出国门的基础性前提。
走出国门是一种趋势
为什么不是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为什么不是在其他事件,而是发生在了这一次尼泊尔大地震?这是一个追问中国民间救援力量大规模出击海外原因的普遍性疑问。简单分析,大致可以归为三点:一是这次尼泊尔大地震震级够大,达到8.1级,伤亡人数较多;二是尼泊尔是中国邻国,救援距离不算太远,假如是秘鲁、智利之类的南美国家,可能赶赴现场的救援力量就会少去很多;三是尼泊尔政府属于弱政府,在紧急救灾方面资源动员能力有限,受灾后也迅速向国际社会求援。
然而,上述三点回应的只是尼泊尔为何需要大规模外援,并非能够作为中国民间力量出击的很好解释。事实上,对于中国民间救援队伍来说,震级(伤亡程度)、距离和需求度都属于外部因素,是否能够支撑走出国门的真正原因还在于救援队自己以及国家-社会层面的需要。从救援的专业性和发展的程度来说,除了已经有过短暂海外救援经验的个别救援队,大部分此次走出国门的救援队都没有真正做好准备。但是,这种软性层面的不足,并没有阻挡各地的民间救援队开拔出征。有关匆忙出征的弊端,我会在下文中提及,但需要指出的是,走出去本身已经变成一种基本趋势。这一点,几乎为每一支民间救援队所认识到。
走出去,首先是一种行动宣言。这是极其暧昧的一个理由,因为在传播的场域,行动和作秀有时候很难分清。在我去往加德满都的观察之下,我们必须承认救援队的行动非常艰苦:他们常常奋战十几个小时,满头大汗,浑身散发着异味;他们需要冒着余震、次生灾害以及疫情的危险,他们的付出是很多键盘侠们所从未体验过的。但另一方面,出征前的集体照、酒店前的大横幅以及救援期间传出的一些半真半假的违规举动,又给了许多人质疑他们作秀的空间。
行动派们清晰地意识到,奔赴现场是需要的,是运转机构的重要机遇,也是锻炼队员、强化战斗力的必经阶段。同时,各个救援队的负责人也意识到,传播与行动具备同等的重要性,这是他们获得关注、支持的重要来源。行动固然有被指责为作秀的嫌疑,但却赢得了真正的舞台,这是他们不愿意放弃的。
走出去,其次是社会的需要。灾难往往能够汇聚来自全球最为密集的目光,在全球性的形象竞争中,具有强烈国家荣誉感的中国人期待中国的元素能够登上国际正面的舞台。2013年5月,一位15岁的中国少年因为在埃及神庙上刻字而引发全民声讨。所谓“丢脸丢到国外”的指责,言外之意是国内丢脸可以,但不可以在国外。中国民间救援队的出现,可以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重要补充,成为政府和民间两个系统的两股力量呈现在救灾现场。这是一种美妙的场景,因为在过去,中国的国家外交大多基于政府行为,故而被认为缺乏“软实力”。民间救援力量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也让中国的救援更富于温情。
尼泊尔救援的三大挑战
绝大部分民间救援队,都将加德满都作为救援行动的大本营,中国也不例外。做出这样的决定非常容易理解,从交通、补给和协作层面,首都都是一个更值得依靠的地方。然而,中国民间救援队首次走出国门却遭遇了令人预想不到的困境。
首先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冲出加德满都。按照尼泊尔政府给出的数据,整个尼泊尔能够抵抗7级地震的房子比例仅为5%,这5%大部分也集中在加德满都。尽管加德满都的巴德岗、泰米尔和帕坦等区域也都属于重灾区,但相比喜马拉雅南麓数十万栋房屋倒塌导致的悲惨景象,各国救援队都急切地希望能够冲出加德满都,去重灾区实施救援。
由于尼泊尔中央政府能力有限,在其所掌握的三块暴力资源———警察、武警和军队方面,能够对接民间救援队的资源不足。这就导致了民间救援队的救援信息、落地交通和向导安排,必须要向民间求助。这带来的问题非常严峻,信息错误,白跑一趟是常有的事儿;不同救援队接到相同信息,救援力量低效重复;缺车辆和向导,延误生命援救时机。72小时极度易逝,受挫的不仅仅有中国民间救援队,来自新加坡、韩国的救援队也很无奈。的确,中国民间救援队面对的问题是普遍性,但普遍性的问题所制造的打击却是巨大的,不管什么原因,没能营救生命,就是一件令人极为难受的事情。
如果第一个挑战更多的是不可控的,那么第二个就是内部制度化的困境。对于许多救援队员来说,他们有一定专业性,也有足够的热情,奔赴灾区,他们携带着是一种荣誉感。统一且专业的着装,必须要配以严格和规范的纪律,这是公众对其的固定期待。但实际上,他们又只是生活里的普通人,他们并没有一种严格的军人意识———这一点也是外界对他们的认知错误。
在此次前线蜚语中,有个别救援队队员喝酒的现象被流传出,引发舆论的波澜。在后方看来,救援是紧张的,为何会出现喝酒的行为。但对于许多前方救援队的队员来说,劳累一天,回到住处喝点酒是人之常情。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间救援队在出征前聚集了巨大的舆论支持,也必然要预料到出征后必须接受舆论的严格监督。
于是,有关此次民间救援队的第三个挑战———来自舆论的质疑也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第三个挑战是第一、第二个挑战复合的产物。低效救援加上生活丑闻的传播,导致了中国民间救援队面临着汹涌的舆论浪潮。前文已经指出,民间救援力量意识到了社会的期待,才会在专业性、整体性建设并未充分的基础上走出去,那么,就必须要认识到行动的风险不仅仅是在救援现场,同时也在救援之外的日常生活。
舆论总是易怒,在救援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不规范构成了舆论发怒的导火索。这种类型的挑战威力巨大,对于任何一家民间救援队的存在都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行动比完美本身重要
毫无疑问,中国民间救援力量的首次集体出征并没有取得之前人们所期望的成果。然而,这种失落并非只有中国的救援队才能感受到,来自全球76个国家的救援队总共才救出16人,这样的成绩放在近20年的任何一个大型灾难救援成果中,都显得格外的刺眼。这其中的原因极其复杂,但如果要说权重,更多的应该是尼泊尔社会的发展指数太低,政府动员、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等方面,全部处于极低效率状态。救援是一个流水线,任何一个环节的缓慢,都将拖慢整个救援的节奏。
中国民间救援队的不足,我们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分析。中国的国字号救援队成立不过14年,真正的救援经验也只有12年,民间的头号救援队伍———蓝天救援队虽然发展极快,但最资深的救援队员也不过参与了7年的救援行动,大部分救援队员都只是最近两年才加入。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很多的队伍在设备的专业性上已经与国际一流救援队差距不大,但在救援的专业技术,救援的经验积累,以及内部的治理运转上,与媒体的沟通层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承认差距不代表放弃,相反,只有走出去才能公平地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意识到差距与优势。尼泊尔大地震所引发的全球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国民间救援队的反应速度、行动速度、专业素养,至少给尼泊尔当地的华人、公众、政府和媒体留下不错的印象。在我看来,民间救援队在国内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救灾地本身。这也提醒国内的公众,在远离救援现场的情况下,对于真相和事实的界定需要更负责任。
真正的成功者必然是行动者,在行动的过程中,瑕疵乃至重大失误都可能会暴露,但这恰恰是迈向成熟和完善的起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民间救援队在经历了7年的“野蛮生长”时期之后,有必要以尼泊尔大地震救援案例为契机,深度思考行动专业化与内部规范化的问题。作为理性的一员,我们并不期待中国民间救援队的首次行动能够完美,我们理解行动本身比完美重要,因为只有不断行动,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接近完美、塑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