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的主旨指导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资助做一件事。关注焦点是工作产出如何,有没有符合最初的项目方案。
第二种是:资助一个人或一家机构。不仅看事,而且看人和机构有无成长,甚至于瞄准了人或机构之后,着眼于长远,事情一时间的好坏,反而不那么重要。
第三种是:资助一个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关注焦点不是事、不是机构,重点是事情或机构或者事情与机构的组合,有无可能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促进某种社会变化。
目前,在中国,三种资助思想并存。
《中国基金会评价榜》由民间NGO发起,七项评价标准也更加侧重基金会对NGO的平等尊重、资源引荐、行政经费、恰当的关系管理等,虽然第七项指标涉及了基金会对所在领域的推动作用,但整体比重上可以说,评价榜是第二种资助视角的。
评价榜的发起,其实也是旗帜鲜明地呼吁基金会要比第一种资助思潮走得更远一些。我们想表达的观念,用通俗的一句话说:不能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不吃草的马肯定不是好马。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只吃草不跑路的马也不是一匹好马!
目前,资助思潮正在朝第三种转变,“应对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基金会的主流话语,很多基金会正在积极努力,寻找思路和办法朝第三阶段演变。但我们也必须坦率地承认,第三种思潮同时给基金会和NGO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众多基金会仍以第一种或第二种指导思想为主,我们对于应对社会问题,还处在心向往而身不能至的阶段。
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以应对社会问题为导向,基金会的确是不限于资助NGO的。除一些以支持民间公益为使命的基金会外,基金会理应选择最有能力或潜力应对社会问题的机构开展合作,可以是政府、学校、企业以及个人,NGO则应参与公平竞争,靠能力说话,而不是靠身份说话。
也必须指出的是,如果以应对社会问题为导向,对一家基金会的终极评价应该是其使命达成情况,或者社会问题是否得到缓解和解决。而有些遗憾的是,对如此众多的基金会的社会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可操作的方法。
虽然,我们之所以还举办第二届评价榜,也是因为我们认为,在当前的中国,站在第二种视角下发出的倡导和呼吁,仍具有当前背景下的价值。但我们也意识到第三种思潮必将到来,也许就在未来10年之内,我们期望如此,而《中国基金会评价榜》也一定会随着整体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
恳请大家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和思路。
(文:社会资源研究所 李志艳)
《中国基金会评价榜(2015)调研报告》全文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