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草根公益能否走出“贫穷陷阱”?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这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

——《贫穷的本质》p.33

 

       穷人经常被指责为懒散、低效、不思进取、缺乏眼光……

      很多志愿者、草根公益组织,也经常面临同样的指责。笔者也遭受过这类指责,也这样抱怨过别人。前辈徐永光先生有句名言“公益行业不好干,但好混”,可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公益版。

       然而,这类指责合理吗?真相到底如何?

 

       前不久大雄向师友们推荐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对穷人产生真正的同理心:我们会明白,富人跟穷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品质上并没有太多不同,不同的只是处境罢了。

       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从食物、健康、教育、生育、保险、贷款、储蓄、创业/就业、政治权力等9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穷人的处境、观念和行为。贯穿全书的“贫穷陷阱”和“时间矛盾”,向我们展示了分析贫穷问题的独特视角,也说明了“到底什么样的政策/援助才可能是有效的”。这也许是助人者最该读的入门教科书。

       世界上有很多日均收入不到0.99美元的穷人,长期的营养不良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收入和寿命。但他们并不是把所有的钱都用于购买主食、蔬菜,也不是节省下来去买化肥等生产资料,很多“自认为经常挨饿”的穷人也会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电视机(很熟悉吧?贫困学生会用资助款买手机,进网吧;贫困村民会把送给他们的羊羔卖了买酒喝),大操大办各种婚丧嫁娶。为什么?

       “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贫穷的本质》p.36)

       在非洲某些地方,“每年估计有200万~300万人死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但是即使当地医院为儿童免费接种疫苗,带孩子来接种疫苗的家长也只有5%。没有任何“巫医”从中作梗,也肯定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可他们就是不来。为什么?为了接种疫苗,家长要抱着孩子走两个小时的路到达医院,要排很长的队,护士还会经常旷工(手机预约?对不起,您想多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让他们理解并且深信,传染病很严重而接种疫苗真的能有效帮助孩子不患传染病,没有人能说服他们“不接种疫苗也可能不患传染病,接种了疫苗也可能会得别的病”到底哪儿错了。当他们正准备要带孩子去医院接种疫苗的时候,而邻居来串门闲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富人也会买电视机,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购买其他生活物品。富人也会给小孩接种疫苗(虽然他们也同样不知道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医学原理),因为没接种疫苗的小孩没有学校接收入学(甚至不接种疫苗也不会被传染,因为其他小孩已经接种了疫苗),当他们去医院时护士总会在那里接待他们。换句话说,富人做了穷人也在做的事情,或者做了穷人也该做却没做的事情,但并不是因为他们比穷人更聪明,更有远见,而是因为他们做这些并不需要花大力气去辨识,去克制,去下定决心,而穷人需要经常这样做。

       换一个主题,如锻炼身体,我们就知道富人的“决心”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强。我们都大概知道锻炼身体对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经常制定一个锻炼的计划,如每天9点开始跑10圈(约4公里)。坚持了几天之后,我们就会有各种理由“给自己放一天假”,今天晚饭吃得太多不适合运动,明天晚饭吃得太少不适合运动,后天要跟好久没见的朋友吃宵夜没法运动,大后天要加班,还有出差、陪孩子……最后,计划被遗忘。等到有一天看见自己的肚皮雍肥,然后制定新一轮锻炼计划,然后失败,然后制定下一轮计划。

       我们不做长远的打算和努力,不是因为我们笨或懒,而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往往看不到长远改善的可能,而眼下的小干扰、大诱惑太多。大幅改变的那一点点遥远的可能,被一点一滴的拖延、放纵消磨殆尽,这就形成难以自拔的“贫困陷阱”,既深深植根于社会痼疾,又深深植根于人性。

       懒散、低效、不思进取、缺乏眼光,都是在“贫困陷阱”外面的人对“贫困陷阱”里面的指责。回到徐永光先生的名言“公益行业不好干,但好混”,对很多资深公益人来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两支志愿者团队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互相称道,而不是指责对方低效,这不是“抱团取暖”,也不是客套的“和稀泥”,他们都是在公益知识、公益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境下,做出了最大的成效;而且,他们都处在贫困陷阱以内,一样的困境,一样的眼光。

(图1,《贫穷的本质》p.11)

       在图1所示的曲线里,在贫困陷阱以内,我们每增加一分投入只有半分的回报,每增加三分投入只有两分回报,面对这样的预期,我们很难有持续增加投入的动力。在贫困陷阱以外,当我们每增加一分投入就会增加两分回报、每增加三分投入就会回报翻倍时,我们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凡事做最充足的准备,会非常“职业化”。走出贫困陷阱的公益人,增加1个小时的投入,就可以让课件更完善,就可以让30名学友大幅提升学习效果,长远来讲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做起事来自然会精益求精;而贫困陷阱以内的公益人,即使增加3个小时来布置场地,也未必能提升活动的效果,难以促进自己的成就与成长,这个时候,他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便今后还能有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

       公益人如此,公益组织也是如此。公益需要做活动、规范管理,才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多的资助。做高质量的活动、规范管理,都需要投入人力、财力。当我们处于“贫困陷阱”以内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处境大幅改善的可能,我们会渴望细水长流,谨慎地、保守地开展廉价的活动,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开展高质量的活动;规范管理方面,我们也往往会心存侥幸地寻求看似成本最低(往往风险巨大)而收益也低的管理方式。而这样,也就意味着公益组织基本不可能走出贫穷陷阱。

       去年回武汉创办晓庄公益之前,大雄向几位长年做大学生公益支持的资深公益人取经。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建议大雄不要做这一块,因为“大学生志愿者很不靠谱”。“哪里不靠谱?”——“哪里都不靠谱!”得到的答案有着同样的坚决。

       今年5月参加春晖论坛,大雄向几位更资深的公益前辈咨询,说希望我们服务的社团“对外解决社会问题,对内实现民主治理”。他们都对晓庄公益的这一项业务也深感疑虑——不是目标定得不对,而是人群选得不对!

       也许受益于师友的“预防针”,在服务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大半年里,我们虽然经历了一些“不靠谱”的问题(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很靠谱),但是更多地感到惊喜。慢慢地,我们也尝试着去理解他们,思索大学生做公益的思维与风格。直到读了《贫穷的本质》一书,一些断断续续的想法才连接起来了。

(图2,《贫穷的本质》p.190)

       如图2所示。当大学生投入1分精力用于公益时,他们只是“做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当他们投入3-5分精力用于公益时,他们变成了“大学生志愿者”甚至是“公益社团骨干、管理者”,知识、技能、情谊、社会评价等都接近于“从无到有”的飙升,实现“最大投入-产出比”。但是当志愿者继续增加投入精力时,随着“边际效应”递减,回报并没有多大提升。于是,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会保持在投入3-5分精力的状态,这是一个最优解。

       如同一些拾荒者,他们用几乎为零的成本,赚取生活所需还有结余,这样的利润率比任何从事IT、房产、金融等产业的企业家都要来得高。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他们赚得并不多,而且往往还很贫穷。这是贫穷陷阱的另一种表述。志愿者们,往往也陷入了这样的贫困陷阱。

       走出贫困陷阱是可能的吗?

       两位作者画出了另外一条曲线,在瓶颈期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加大投入,实现新一轮增长,创造第二个“驼峰”。如图3。然而,作者坦承:很多贫穷的创业者,并不奢望能把生意做得多大,“创业”不过是“买个工作”,他们需要生产(工作),还需要在工作之余过好生活(带孩子,做家务)。这跟志愿服务也有相近之处,很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也是为了情感、情谊的收获——为了生活,而不是生产,他们并没有把志愿服务做到出类拔萃的奢望。

(图3,《贫穷的本质》p.191)

       两位作者还说,如果没有外界援助,穷人是很难存储足够的再投入资金的。这跟志愿服务也是一样,完全凭借自身的知识、资源的积累,志愿者很难通过“二次创业”走出贫困陷阱,志愿者需要更专业的组织提供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

       两位作者最后写道:

       “我们不能保证消除贫困。一旦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获取了充足的时间。贫困已跟随了我们几千年,如果我们打算在50年或100年内消除贫困,那就行动起来。至少我们不能再假装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应与全球其他人一起联手努力,让这个世界再没有人每天依靠99美分生活。”(《贫穷的本质》p.231)

       公益组织的贫穷陷阱和穷人的贫穷陷阱,原理是一样的。过多的指责是无益的,如果我们认定了志愿者、草根公益组织的价值,我们就要以“向贫穷开战”的决心和智慧,来支持志愿者团队、草根公益组织组织走出陷阱。

作者简介:

大雄,武汉晓庄公益创始人、总干事,微信号yinyou0725。师从四川郭虹老师,以公民教育为志业。学了心理学而鄙视心理学,考了社工证而痛骂社工,读了万卷书却感慨百无一用,骑行万里路却遗憾无济于事。一肚子不合时宜,半辈子都在热爱、反思、抗争的路上。

※ 本文为NGOCN原创投稿,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大雄。如需转载,请在NGOCN官方微信(ID:ngocn02)后台留言或发送邮件到editor@ngocn.net获取授权。媒体合作请联系yanggc@ngocn.net。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草根  草根词条  贫穷  贫穷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陷阱  陷阱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