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始之前,需要普及一个概念。全职的公益事业从业者,也是有工资拿的,因为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个工资水平,虽然不应该过高,但也不应该过低。公益从业者,也要面临生活的各种压力。不是说,做公益就必须要衣衫褴褛,分文不取。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普遍意义中以公益为导向,多方出资的,中国境内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范畴,以下所有 NGO 、公益组织、公益事业等代词,都遵循上述定义,不涉及以公益产业为目标的商业企业和政府行为。
利益相关:以下提及的所有内容,皆不涉及劝捐行为。
一、公益组织会赚钱吗?
如大众所知,公益组织不同于工商企业,所进行的公益活动,一般不直接产生经济利润。传统定义下,公益组织日常运营的开支由捐赠方无偿提供,也就是靠捐款运营。但目前这个观念已经有所改观,公益组织在逐渐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尝试,试图通过一些商业行为满足自身运营需求,并将商业运作中产生的利润,反哺到公益活动之中。但此处需要明确一点,商业活动是为了可以不依靠、少依靠捐赠款,维持公益组织的正常运营为目的,而该组织本身进行的公益活动,依旧不产生经济利润。
但此处也有例外,比如公益基金会,对基金管理中产生的资本增值,或许可以定义为「赚钱」。但资金会本身的资金,依旧会在大众监督之下,流入公益事业之中。所以这种「赚钱」,并不是传统意义的「赚钱」,最多可定义为一种「收入」,却不是经营「利润」。当然,如王凯先生所言,基金会从业者的收入一般较高,这里的原因,我会在后面进行分析。
在这里我们可以下个小小的定义,公益组织是不赚钱的,以牟利为目的的组织,不能称之为公益组织。
既然公益组织本身不赚钱,又是靠别人捐助过活,那他的从业者的收入,就只能保持在最低工资标准就可以了吗?
在普遍观念中,答案似乎是「Yes」,选择了公益事业,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清贫的道路。但是显然,这种陈腐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在对公益组织财务报表的审计之中,管理费用(这个「管理费用」是「会计科目」,不是机构收取的「管理费」)中列支了多少员工工资是很敏感的区域。在我国,NGO 从业者的收入差距很大,从没有固定收入到年薪百万以上的都有。这种差距,有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公益事业从业者获得的收入,不是社会救济,而是正常的劳动报酬。公益活动虽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具有不可否认的社会价值。而公益事业从业者领取的薪水,就是对其劳动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报偿。这个工资高低的标准,应该从其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高低考量。若该组织有较好的社会反馈,则应被支付更多的报酬。若该组织效率低下,则应获得较少的报酬。
但问题出在,现行的会计体系中,很难将公益活动创造的社会价值准确入账,纳入财务报表之中。二十一世纪以来,会计学界在此领域进行着不断的探索。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内容,一方面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计量相关,另一方面是 NGO 财务核算的命脉。这一方面的研究,如果在今后可以取得进展,建立一套科学、公允的社会价值核算体系,将会是现行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也会让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更好的评判 NGO 的价值标准。也正是因为标准不成熟,所以造成了合理性(从业者可以挣到工资)和不合理性(工资标准不统一,收入差距大)并存的现状。
如上所述,NGO 从业者的收入标准,应该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多少出发,而不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出发。这一套工资收入体系,会在未来逐渐完善,当然,也许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然,现行的 NGO 工资体系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种种不合理之处,都在逐渐修正。这一方面需要内部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外部环境的监督。希望诸位知友,在 NGO 从业者报酬的问题上,可以客观看待,并负责任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
当前中国大部分从业者的普遍收入水平,虽然还不到「饥寒交迫」的程度,也足可以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一方面,我前文提到的商业化经营思路可以带来收入,但并不适合所有 NGO 。因为从部分业者们(或者说大多)不具有出色的商业思维,难免弄巧成拙,越办越糟。另一方面,基金会对拨付资金的监管严格,因为没有可靠的评价标准,只好一碗水端平的低收入。再一方面,即便 NGO 从业者的收入已经低到如今的情况,社会公众依然对做公益的人领工资保持怀疑态度(这一点中国红十字会功不可没)。
简而言之,按办公地点,国内的挣钱没有国外多。按组织性质,国内组织挣钱没有国际组织多。
这还是有基金会扶持的,有一定规模的 NGO 遭遇的困境。更多的草根组织,学生组织,财务状况更是堪忧。创始人几年没有收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欠了一屁股债,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以如此的工资水平,靠什么激励这些从业者继续进行公益活动。请允许我,在此向国内所有拿着低收入,还坚持奋斗在公益第一线的同事们,致敬。
相比于一些草根组织,专业的国内、国际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收入则要高了很多。他们的工作流程、文化与一般外企类似,收入结构也类似。30岁左右的中层管理人员,拿到20万元以上的年薪不成问题。高层管理人员,拿百万年薪的也不是没有。但即便如此,在我看来,这些收入也绝对算不上高,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极高。有很多都是由职业律师、投资银行、医生、广告公关行业转行而来,他们有着一流的专业素质,放弃过去的高收入,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工作,理应得到一定水平的报酬。没有收入的吸引,NGO 永远找不到专业的工作人员,只会恶性循环。高层管理者负责总体规划,联系捐赠方,为资金会提供资金来源,可以称得上是业界的基石,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拿到更高的工资也是理所应当。诸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和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都是基金会中的翘楚。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大型公益基金会作为职业起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与基金会相比之下,一些从事环境智力、动植物保护、教育类的专家,却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报酬,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这些方面也只有一些国际组织做得比较好,例如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等。不过我们可以期待,随着监督体系的完善,未来国内公益组织从业者的报酬水平,会展现出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
对社会公众而言,应当明确「公益不是无偿的奉献,只是把重点立足于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创造行为」这一概念。理性看待公益事业从业者的工资水平,并平心接受「做公益的比我挣得还多」这一情况的出现。
至于这个理想的工资水平,不应是最高的一部分,也不应是最低的。从我个人出发,略低于本领域的平均工资,是可以接受的数字,没有谁能靠 NGO 的工资发财。要知道,公益组织是没有奖金、分红这一说的。
四、总结
公益组织本身不赚钱,但从事公益事业的人,理应,也的确可以赚到钱。
我可以理解社会公众对捐款去向的质疑和不理解,但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一个红十字会出问题,不等于别的 NGO 也有问题,切勿一杆打翻一船人。还有很多勤恳做事、财务公开的 NGO ,如上文所说,NGO 体系的良性运转,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分不开。
最后,我想重申上文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如果 NGO 从业者得不到与其付出相适应的收入,中国的 NGO 运营就永远不会有专业化的一天。只有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收入,才能留得住有公益情怀的专业人才。NGO 财务制度的规范,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能绕过去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