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NGO存在很大的传播需求,但设立传播专岗的机构不足1/3;
75%+的NGO认同"传播≠宣传"的理念,但他们进行传播的主要目的又是为了机构宣传;
超过9成的NGO开通了新媒体平台,但只有2成+的机构认为自身在新媒体运营上有所成效;
缺人、缺钱、缺技术,是多数NGO在传播上的三大痛点。
这是2015年6月,壹起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的"流动人口领域NGO的公益传播需求调研"所得到的调研结果, 尽管我们已经预见到大多数公益机构的传播现状仍然处于低阶入门级别,但这份调查数据仍然让人感到惊讶。
(注:本次调研主要面向流动人口领域的公益机构;问卷共收集33份,有效问卷32份,样本全都来自流动人口领域的非营利组织。类型构成主要以民办非企业为主,占比63.6%。其次为社会组织21.2%、并未注册的机构12.1% 。样本采集与分析或有偏颇之处,望指正,多交流。)
一方面,通过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有72.7%的机构已经认识到传播和宣传的区别;超过九成以上的机构已经使用了新媒体平台(主要为微信、微博);大部分机构传播目的在于自身机构的品牌形象建设和信息披露。
基于机构新媒体的实际运用经验或评估结果,将近一半的机构认为在"机构信息披露"方面已有所成效,但在"机构品牌形象建设"上,仅2成多的机构认为此方面也有所收益。
而对于机构的新媒体传播效果没法达到预期水平的原因,57.6%占比认为机构自身对新媒体特性把握不足,缺乏相关运营技巧。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机构仍然将宣传视为主要传播目的,没有上升到议题倡导、社会动员等层面,属于"圈内人做给圈内人看",自娱自乐。
这种处境与机构缺乏投入,没有专职专岗,没有资金预算支持等有很大关系,也和从业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有关。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在思想层面不够重视。
此后,我们与多家公益机构进行了深度访谈后,发现机构的传播动力往往与筹款需求正相关。那些筹款来源越发多元化的机构,传播的动力也越强。这也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珠三角地区绝大部分服务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公益组织,大多为社工机构,这些机构近9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政府拨款。政府指标很重,且受制于基层政府部门的关系和社工职业伦理操守(保护案主隐私等),绝大部分机构虽有传播需求,但实际上并未有社会化传播的动力,亦很难形成和介入后续的传播行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倍感焦虑,觉得机构传播不如意?公益传播路漫漫?
1、公益传播不必追求规模效应;
2、公益传播与项目活动同步;
3、除了即时信息发布,多做长时段的信息梳理与研究;
4、纯粹的倡导型传播,与行动结合效果更好;
5、传播形式上的娱乐化与轻松,终归要让位于内容生产上的专业、准专业。
6、不求速达,但求持续输出。
(此锦囊来源于"壹起×千禾 公益传播工作坊"第一课,资深媒体人宋志标老师分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