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拥有五年多岗位社工经验的“老同工”,常常会有很多机会与中心社工接触交流,每次看到他们的服务,我和许多岗位同工的感受都一样,"别人在做的东西其实我们也有在做,甚至有些做得更好,但是为什么别人做出来的服务总感觉比我们好呢?"但对比之下,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原因在哪里,我们的服务缺乏系统性、缺乏包装、缺乏品牌……可以说缺乏一个亮眼的主题名称或切入点。
岗位社工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每天都关注着个案、小组、活动等专业层面的微观服务。个案、小组及活动是社工的三大工作手法,但在对外宣传介绍时,却很少有机会把这些微观服务的成效展示出去,因此尽管大家都用心在服务,但别人总看不到你的成效体现在哪里,同工也就容易产生疲倦,甚至有时候怀疑社工存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几点思考。
首先,更好地对外展示自己服务的系统性及专业性,用宏观视角看待服务。尤其做社区服务,缺乏宏观结构性的社区观很难做出专业服务的品牌和特色。如以往的岗位社工在服务某一领域时,往往专注于这个群体的具体问题,然后进行服务设计并提供服务,这样确实可以更好地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但这种效果往往是暂时性的,因为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服务,没有为这样的群体构建起支持网络。而项目服务不仅会针对某群体的具体问题设计服务,还会从宏观层面形成一定的服务模式,通过调动多方资源合作,制定系统性、规范性及专业性的服务机制,让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持久性的满足。
其次,宏观性思维还包括政策倡导,政府购买服务是为了分解和转移政府职能,从而实现从包揽型、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性、高效型、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社工机构与政府合作,需要体现社工机构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如果每位社工都埋头于指标、个案、小组服务,那谁来向基层政府普及和宣传社会工作理念?谁来对社会土壤的基础进行改造?所以除了做好微观层面的服务,社工还要肩负宏观的社会倡导、社区教育的责任,没有这种宏观的社区工作思路,品牌和特色不可能在微观服务中产生。
最后,个人认为宏观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变,弱势群体始终是弱势群体,而且会呈几何数增长,以微观方法进行服务的社工将永远是鞋匠。因此,无论是家庭综合服务的社工还是岗位的社工,我们需要从宏观角度去看待服务,思考服务。虽然,对岗位社工来说,我们可能缺少平台,缺乏资源,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过去的五年,微观服务让我们积累了许多群众基础,掌握了许多社区资源信息。只要我们在这些微观服务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思维,站在宏观角度去创新我们的服务模式,如”基础服务+特色项目“相结合的模式,创造我们的亮点及品牌,岗位社工的服务成效将更加显著!
文章转载自东莞鹏星社工
实习编辑:王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