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向埙宇,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正文
早在萨拉蒙提出‘志愿失灵’理论的时候,非营利部门就开始了对非营利组织运作市场化的讨论。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简单说来就是非营利组织运用商业部门的成功运营模式来进行部门发展和组织内部治理。可以说是非营利组织管理和发展的创新,但其实它也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左右着组织的发展。从学术界到实务界,对市场化都有了深刻的探索。大家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其利弊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将主要谈谈‘市场化’对于非营利部门中那些坚冰的融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 政社关系问题的融化
市场化下的政府与非营利部门(亦或是,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等的。我们强调的是,双方关系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上,讨论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例,政府和组织双方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互惠互利的,政府通过引入招投标这样的商业模式,与非营利组织形成伙伴关系,更高效的解决社会问题,而非营利组织作为服务承包商,在获得政府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政府的信赖,对于组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组织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除外,竞争模式下,也能够提高组织自身意识,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样双赢的局面,有利于缓解政府和组织之间的压力。
2. 资源稀缺问题的融化
市场化的运作,给组织带来的更多的机遇和机会。单一资源的来源,尤其是对于政府资源的过度依赖,是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的,多方资源的供给,才有利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政府作为资源的掌控者,长期以来拥有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组织需要发展,就需要和政府保持一种互通有无的联系。市场化把商业部门引入进来,组织在寻求政府资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商业部门来获取资源,保证机构资源的多样化,推进组织稳定发展。在市场化的大流下,对于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对于组织能力的发展也是有益的,提升组织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性。
3. 人力资源流动问题的融化
人员流动问题一直是中国非营利部门急于解决的一个问题。非营利组织留不住人,除了酬劳方面的原因,个人归属感和职业发展前景也是问题出现的因素。市场化的出现,组织内部治理开始往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面改建。商业部门的人事治理模式,将会给非营利组织中的员工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员流失问题有可能得到缓解。此外, 更多专业人士将有机会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对于行业的发展带来质和量上的飞跃。
市场化给非营利部门带来了福音,它打破了‘志愿失灵’所带来的困境,非营利部门的效率得到了提升。现阶段,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转变传统观念,正本清源,让中国非营利部门的活力重新焕发,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福祉。就像徐永光老师说的,兹事体大,所系民生福祉、社稷安泰,公益界同仁,能不义无反顾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公益慈善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