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忱:让打工春晚的光芒照亮所有日子

 

       我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始终是打工春晚的忠实观众,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打工春晚钉子户”。一开始关注打工春晚是由于工作需要,后来则是因为受到了打工春晚的无形感召和精神魅力的吸引,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十分期待打工春晚的到来。因为对于没有多少表达机会和舞台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与一年中所有劳碌奔波、循环重复的日子不同,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日子,那些自己创作的歌声、舞蹈、小品、相声、诗歌朗诵,把文化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陌生的打工人联系在一起,把心和心联系在一起,它的光芒,把一年所有的日子都照亮了。我也因此见证了打工春晚从皮村新工人剧场出发,一路前行的历程。回望过去,对组织打工春晚的年轻人的坚守和努力充满了赞叹和敬意,对支持打工春晚的社会各界充满感激,对打工春晚今后的道路也充满期待。

      

 

 

 

       现在打工春晚已经是一个知名文化品牌,不仅在打工群体中,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不同社会群体。南方工友甚至不惜以“辞工”为代价,来北京参加表演。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趋势。五年来工友之家和所有支持的朋友都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即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成长。当然也有不少遗憾和不足,值得总结和反思。

 

       首先,打工春晚的举办,是为了给普通的劳动者搭建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表现的平台,建构的是打工者和其他普通劳动者的文化平台。也就是说,是为了帮助打工者在文化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它不仅是为了展示打工者的文艺才华,而是带着建构文化和历史的重任。由打工者自己参与和创造文化,不仅促进打工者尽快建构市民身份有积极意义,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助推作用。当普通劳动者都有舞台和机会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表达自己愿望梦想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和尊严才可能被了解和尊重,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怀才有依托和可能。文化使打工者找到了自尊、自信和归属感。文化也让全社会意识到必须理解尊重打工者,尊重普通劳动者,把帮扶弱势群体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对全面提升全体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意义重大。

 

      

      

       打工者在社会上的处境,还是经常“被关怀、被关注的弱势”,要让社会尊重打工者,让打工者获得平等和尊严,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改变这种现状,指望别人是不可能的,还要靠打工者在文化上的独立、自主的努力。在通常的话语平台上,经常站在打工者立场,为打工者说话的,不是学者,就是公益人士。而真正的打工者,很少说话。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话语权,处在作为弱者、他者的被动地位,作为活生生的人通常处于缺席、不在场的状态。这是一种不正常主体缺位的状态。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成为自我,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丧失了主体地位,没有了主体性,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谁说话、怎样说话,说什么话?都和这些话语的背景以及所体现出的权力相关。一旦打工者不在场,在话语叙事方式上就失去了主动权。没有掌握话语权,打工者就成为别人随意支配的的对象:要么成为学者统计表中的数字,要么成为媒体或舞台为吸引眼球而随意涂抹的小丑。而这些话语一旦被定型被社会接受,就会进行话语的复制和再生产,从而让打工者的主体性荡然无存。打工者的各种利益也将被损害和忽略。打工者就会被作为弱势、被帮助而非被尊重的对象,丧失原有的文化背景和印记,成为“无根”、“漂泊”的人。

 

       其次,打工春晚是敞开胸怀,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平台。

 

       毋庸讳言,社会原来就存在的差异和不公表明,并非只要有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就能够保证打工者维护权益,无风无浪地融入城市,还必须经历一个社会沟通和动员过程。打工者的改变,就不能单从群体的外部力量来谈,不应仅从一个现代化、城镇化和打工者单纯抛弃乡村来融入城市一个维度来认识,而应该注重整个社会结构的互动,包括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中把握前行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席不断的冲突矛盾,打破并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但只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推动进步力量,其结果必然是实现新的平衡。以文化方式搭建平台,消弭社会隔阂,化解社会矛盾,增加社会各界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促进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公共精神的成长壮大,其作用不可小看。

 

       让文化走入生活常态、形成制度,就可以把越来越多的人容纳进来,形成全社会沟通交流的健康氛围。这其中,要把打工群体视为文化主体,把他们身上蕴含的文化资源发挥出来,让他们自己塑造自己、自己成就自己。也要让打工者敞开胸怀,大胆接纳社会阶层的交流、交往,在自我服务的同时,也给城市创造释放真诚善意与合作沟通的平台。只有当每一位打工者克服内心的脆弱与自卑,真正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觉,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的时候,平等融入城市才有可能。

 

       再次,打工春晚是创造打工者群体喜闻乐见文化形式的平台。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打工春晚的继续发展也要依照文化发展规律,形成一定的原则与叙事传统。要把规矩制定好,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尽量避免走弯路。打工春晚虽然只举办过五届,但之前已经经历了前30年丰富的积累,就主办方工友之家而言,也是以新工人艺术团的创作为基础的。所以,至今已经有了初步积累的经验。这个经验非常重要,值得好好总结。每年推出新人新作是对的,但是如果对以往的经验置之不理,每次都从ABC重新开始,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丢失很多有益的传统。这些传统要在新人新作当中得到发扬光大,在尊重传统当中开始理性思考,在总结前人得失当中开辟自己的天地,才能找到自己的将来。正如《大学》所说:“知止而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尊重传统,不是循规蹈矩,而是了解历史,就是为了弄清那些当行,那些当止。常人所说,不忘初心,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这个传统不仅对打工春晚有益,也将对当前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指导意义的范本。

 

       对于文艺创作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关键环节是顺应和开创适合普通劳动者接受的文艺形式。并以劳动者为标准进行文艺创造。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文艺本来就源于生活,应该在生活当中发现文艺的元素,不断总结提炼上升,形成普通劳动者都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当然,这个顺应不应该是被动的、消极的,还应该对普通劳动者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引导。底层劳动者并非只能享受民歌民谣小调小曲儿,作为文化的先行者,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引导提高和升华大家的文化品味,让各种艺术形式在普通民众身边开花结果。

 

       总之,作为一名忠实观众,我对打工春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不仅是对一个新兴打工群体的期待,还包括了对这个群体文化创造的期待。走弯路不可怕,不成熟不可怕,只要大胆探索,敢于创造,与全社会一道努力,一定能创造出打工者和其他普通劳动者共同享有的文化!

       (作者系中央党校老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有日子  有日子词条  照亮  照亮词条  光芒  光芒词条  打工  打工词条  
公益

 中国好项目 | 中国好项目大赛—...

中国好项目大赛—湖南赛区来袭你想获得具有影响力的独立第三方平台的星级认证吗?你想经专业团队来提升优化你的公益项目吗?你想要更多传播量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吗?你想得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