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社会企业的热潮在全球方兴未艾,在国内也持续“高烧”,但目前社会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令人堪忧。如何确保商业与社会目标的水乳交融,永葆活力,各方都在摸索中前行。社会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并改进,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加拿大公益企业Impakt 就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尝试,创立了为无家可归,需要稳定工作来改变困境的年轻人和需要多元化人才的商业企业之间提供对接服务的社会企业。在运营一年之际,企业的幕后推手Paul Kline 分享了他们一年以来积累的心得和经验,对我们的国内同行也很有借鉴价值。
商业与社会转型齐头并进:勇敢者的尝试
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社会企业是件十分鼓舞人心的事,然而要获得成功却无捷径可走。以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四点心得:
“这可不像开间制鞋厂”,Cameron Voyame 这样形容我们在创立 HireUp 时遇到的挑战。Cameron 不仅仅是我们的第一个雇员,也是一个无家可归者。而 HireUp 正是一个求职门户,为像 Cameron 这样处于困境的年轻人牵线搭桥,提供有意义且稳定的工作机会。
去年11月, 我们的社会企业 HireUp在共益企业 Impakt 和加拿大家多宝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下成立了。我们的目标是为年轻人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帮助他们脱离无家可归的状况;同时也让商业企业通过由多才多艺、积极进取的年轻人们组成的网络人才库吸纳贤才。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为一个崭新的、全国性的社会转型系统打下了基础。在加拿大全国,这个系统用科技手段为雇主们联结了超过36家旨在培养年轻人进入职场的非营利机构。
我们开始这项尝试,正处在商业与社会转型关系间的瓶颈期。一方面,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关注近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尤其对千禧年代的年轻人而言,社会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虽然有各样的商业手段被作为解决方案提出来, 比如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社区投资(Community Investment)、共享价值(Shared Value)、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及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等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就商业与社会成果之间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人仍认为至今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让商业企业从社会转型中获利是否恰当?让商业企业保持活力是否就是社会转型最好的动力?孰先孰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无定论。像联合利华 (Unilever)这样有着非凡愿景的公司曾大胆直言:“贫穷之下没有持久的商业”,当下的模式是尽管大部分社会企业都把机构利润的绝大部分用于推进社会与环境发展为目标,而绝大多数商业企业仍然偏好循序渐进、低风险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整体效果来说可谓收效甚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HireUp 的创业经验展示了将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的方式,为社会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事实是,验证了一年前我们对社区合作者的能力、年轻人做选择时的排序、法律框架、以及我们动员商业企业的能力等问题上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另外,通过这次经验,我们学到了创建一个运营能力可覆盖全国的社会企业需要做什么准备,以及获得成功的途径。下面就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学所想做一个更加详尽的归纳:
社会机构能力欠完善。一开始,我们以为那些非营利组织合作伙伴们有足够的资源为处于困境的年轻人提供他们所需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他们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机构只提供最基础的工作帮助——提供简历写作的辅导,激励年轻人参加招聘会。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特别增设了区域经理这一职位来协助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好的、更人性化的服务,如评估本地的、区域性的、以及全国性的雇主需求,并且鼓励年轻人去申请他们感兴趣的工作。
年轻人想要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曾经以为对那些正在经历无家可归之苦的年轻人来说,只要有份工作就够高兴了。可事实相反,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有非常具体的兴趣和目标——比如创意艺术,社会工作,但却得不到与这些领域相关的足够培训。我们的计划是继续识别、发现年轻人和雇主最关心、最在意的要素,开发新的学习项目和素质培训以满足不同商业经营部门(如金融服务、大众零售、或者创新产业)的需求。我们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创和启动这些项目,并在HireUp线上平台开放。
社会企业需采用非单一的架构。我们希望把HireUp做成一个社会企业,为雇主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且相信这个模式能够证明困境青少年也有价值。但是因为HireUp不是慈善组织,不能从私人基金会或政府获得资助,若只靠雇主的收费来支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还为时过早,所以目前的资金注入来自Impakt本身,但现在我们意识到需要采用一种混合模式。我们接下来的计划就是采用组合方式,即成立一个为投资方获得回报的盈利企业和一个符合私人基金会和政府资助项目要求的非营利机构 (HireUp 学校)。
从大的方向讲,帮助社会企业起步需要出台新的财政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比如,允许私人基金会拨出部分款项来资助社会企业;出台有政府背书的“国家保障”来降低投资社会企业的风险,或者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基金来资助带有社会目的的商业公司。
商业领域正逐渐接受社会创新。当初,我们预测的最大障碍是说服雇主考虑聘用曾经是无家可归的青年,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发现商业公司,包括家得宝(Home Depot Canada), 星巴克,TD Bank, 诺德斯特龙百货商定(Nordstrom),加拿大沃尔玛 (Walmart Canada),枫叶食品公司(Maple Leaf Foods) 等都非常乐意雇佣这些困境青年。HireUp的雇主都致力于多元和全纳的聘用机制,也意识到这些青年人可成为称职和忠诚的雇员。为了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被聘用,我们一直在与雇主通力合作,及时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并通过HireUp 学校为他们提供技能提升的培训。
HireUp 让人信服的社会企业理念,很快吸引到了两个非常给力的合作伙伴,并被媒体关注。在创业一年后,便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现在我们缺乏的是对 HireUp 的长远规划。可能有人会说,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使得一些商业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答。比如什么才是最适合社会企业的组织方式?对资金有什么需求?什么是最佳的价格定位?我们如何衡量成功?
回首我们从去年开始的实践历程,那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困难的时期。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会做如下改变和调整,这也是我对于其他社会企业的建议:
如何为困境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保证营利,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清晰的观点和思路。
不要急于覆盖全国。如果我们先从几个城市开始试点,就能更好晓得怎样做才能更有效率和节省费用。
不使用自己的资金来支持HireUp涉及社会转型的部分。投资在有回报的可行性项目上是一码事,但投资支持纯粹的社会转型可能会使 Impakt 破产。如果重新开始, 我们应该寻求扶持这类社会转型项目的政府或基金会的资助而不是用机构自己的资金。
有一个清晰的退出策略。 把 HireUp 常设在 Impakt 的框架下并不是我们的本来意图,现在的这种架构主要是因为当初我们都不清楚将来的走势会如何演变或 HireUp 什么时候才能步入正轨。
虽然有上述的诸多失误,我们还是对自己有信心会带来有意义的社会转型,可以创收盈利。话虽如此, Cameron 说的确实没错,“创建社会企业比开一间鞋店难多了”,但这并不能成为让我们望而却步的理由。
Impakt (http://www.impaktcorp.com/#about)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总部位于多伦多的公益企业(B Corp),旨在帮助商业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从社会创新中获取收益或增加资金来源。
Paul Klein, 是一位帮助商业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了解并实现社会目标和使命的国际知名专家,他长期为福布斯杂志就公司社会责任撰稿,并当选为美国诚信商业行为领域的百大意见领袖。
(翻译:罗冰 钟山)
点击即可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