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也说微信朋友圈之“众筹”

       不知从哪天起,我发现自己的微信早已被“众筹项目”占据,不断提醒的群消息不是“转发筹人气”,就是“1元/10元/20元/100元助公益”,而不断更新的朋友圈则是刷屏式的求转发、求支持。

       最初,我也曾“慷慨解囊”捐过100元,但当我发现似乎“越捐越多”时,我的捐款额度也逐渐从50元、20元、10元、5元、1元一路递减,甚至开始对部分项目假装看不见,毕竟每天80元的收入对于一个养家糊口还房贷的年轻人来说,已显囊中羞涩,更遑论持续的众筹给力了。

       此时,我们再回头端详这些所谓众筹项目时,却发现筹款基本只有千把块钱,少数过万。同时我还核算了自己微信好友数,除过三四十位家人同学外,其余均为“公益圈中人”,其中仅公益群组就已经超过了12个,总人数多达1231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也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起众筹项目,这些朋友无论是基于理念认同,抑或碍于情面,还是还我人情,总之我应该也是能筹集到千把块钱的。

       但那又如何呢?说白了不就是自己陪自己玩儿吗?你捐我的项目,我捐你的项目,到头来并没有动员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我不禁开始疑惑我们的公益众筹到底是要做什么?这个“众筹”之“众”又是谁?

       通俗的讲,公益众筹无非是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面向公众发起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换言之,所谓“众筹”一定要先有“众”这个群体,才能行“筹”这个动作。理想情况下,人们愿意将公益作为生活基本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你只要有好的公益项目,就一定能找到人数众多的支持者。

然而,很显然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并未达到该阶段,许多公众对于公益一无所知,或者即使有心捐助,却也捐助无门。于是公众没有成为众筹之“众”,而发起者则组了个圈自己在跟自己在玩。

       当然,我们也看到过一些成功调动大众参与的项目,比如“冰桶挑战”、“芦山灾援”等。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在当下不够成熟的公益社会环境中做起来,一方面是因为项目借助了强有力的开放式公众平台(而非微信这样的私人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在筹款的整个过程中,项目也一直在向大众普及公益的理念、知识,当然其中公众人物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在公益尚未大普及的时代做众筹,就必须要先做一件叫做“公益普及/倡导”的事情,即使这可能会花费我们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毕竟公益的根本永远在于人,在于人们愿意将“益”的理念与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于当他/她从你身边走过时,会愿意因为“公益”而驻足,那时我们将不必再局限于公益的圈子中兜兜转转寻找认同与支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也说微信朋友圈之“众筹”  朋友  朋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