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盲道探索家,利用暑期调查了南京夫子庙、新街口、玄武湖、鼓楼、百家湖等地区盲道上的“地雷”,这是该团队连续第五年进行关于盲道障碍物问题的调研。
调查后,最新的盲道“地雷图”已出炉。结果显示,在该团队调查的几条街道上,平均每30米就会发现一处盲道破损情况,平均200米就会发现一处因盲道铺设规格不统一造成脱节的情况,某些闹市区甚至有完全占用盲道的情况。在江宁区双龙大道,大约50米的人行道上,停了十几辆私家车。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调查中,一种不可避免的新型“地雷”——共享单车,已布满盲道。
盲道成现代城市装饰物?
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评选“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指标中就有“盲道覆盖率”这一指标,为了评选达标,许多城市都加快了盲道建设的步伐,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盲道。
设立盲道的初衷是改善视力障碍者的出行条件,可建成的盲道真的帮到了盲人吗?在盲道建设过程中,很多不合理的盲道出现了:有的盲道建上了立交桥等盲人根本不会前往的地带;有的盲道因为随意的地面铺设,被铺设成歪歪扭扭的形状。在南航团队今年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盲道上不乏大型广告牌、警卫亭、小型献血站等;此外,有些盲道老化、断裂以及磨损的盲道砖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
这些现象反映出在规划建设公共设施时,仅仅是把盲道当成一种现代城市的“标配”,这让盲道的真正作用变得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自2016年底,共享单车在大中型城市迅速火爆起来,因其“低碳出行”的理念以及便捷的使用方式,共享单车迅速成为了许多人解决短距离出行的最优选择。在多家供应商的竞争下,城市中的单车数量也呈井喷式的增长。
然而,共享单车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在许多人流量大的地点,如地铁站门口、商场门口、校园门口处,共享单车停放数量十分庞大,由于车辆并非属于个人,使用者不会在意车辆的停放状况,政府也很难参与单车停放的管理,再加上许多路段在最初建设时并没有为数量如此庞大的共享单车提供停车区域,这些五颜六色的单车不可避免得成为了人行街道的“拦路虎”,盲道则成了“重灾区”。
在南航团队前几年的调查中,也不乏非机动车辆阻挡盲道妨碍行人的现象,与前几年相比,共享单车的加入让这个问题变得愈加严重。在集中停放的路段,共享单车往往数量极大,而且摆放杂乱,普通行人可以绕行,对于盲人来说,想要穿越一片杂乱的自行车阵绝非易事。
在结束对盲道情况的调查后,南航的学生们对能够改变盲道现状的新型道路展开了畅想,并提出了基于南京掌上公交app的语音报站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无障碍系统以及新型盲道砖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