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
80年前的这一天,人类的底线被无数次踏破,“南京大屠杀”成为每个中国人惨痛的记忆。
曾经有那么一群人,在国家危亡时刻,以浴血奋战换来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他们是抗战老兵。
12月13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幸存老兵助养行动”,在通勤黄金时段占据了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位。
如果你身在南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全国14个城市,可以从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内收到这条公益广告:不朽的丰碑。
据统计,从13日凌晨到14日中午,募集善款约为257万元。
为什么这个项目可以获得成功,我们从“情、理、法”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情:构建场景触发共鸣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在恰当的时机,与适合的对象,以TA们愿意的方式,进行沟通(提出诉求)并激发行动,是构建场景进行劝募的典型方式。
在“国家公祭日”这个时间点上,腾讯朋友圈的H5广告,用“敬礼”这一充满仪式感的动作照片,瞬间打开了受众情感的闸门,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视频,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老兵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提高了捐赠转化的成功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而是让捐赠人和受助人之间产生连接,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也需要注重筹款伦理,不能消费别人的苦难。
理:理由充分逻辑自洽
筹款中的逻辑自洽,可以理解为通过合理的模式、手段,阐述筹款的理由,体现捐赠的价值和带来的改变。其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筹款理由、善款流向以及定价。所以,逻辑自恰不是公式推导,而是洞察人性,顺畅地形成从吸引、认知、到表达需要捐赠的诉求,让受众认同项目的价值,才能触发捐赠。
在“幸存老兵助养行动”项目中,以写实的文字描述了几位抗战生活的困境,同时用志愿者探访老兵的照片,将助养行动的具体方式方法,项目成果向公众进行了展示,并使项目更加真实可信。继而,以清晰简单的项目预算表达了“他们需要您持续添饭”的捐赠诉求。
在互动栏目中,一百多位项目参与者和爱心人士的“证言”,也增加了项目的公信力。
法:合法合规,做好信息公开
法律是刚性的社会准则,触碰这个底线,无论结果多么优秀,都是一种反动。
“幸存老兵助养行动”项目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其具体执行团队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在财务披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管理费、执行成本和项目支持的金额与比例。
在项目进展更新的统计中显示“平均14.9次/年,高于99.83%同类项目”。而且,进展报告的编撰也非常用心。除了丰富的图片,也包括了善款拨付的清单。
从法律规定层面来说,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的法定义务,《慈善法》以及修改的三大条例都制定了信息公开专章。慈善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慈善组织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进行整改。所以做好信息公开也是法律的要求。
何国科律师认为“信息公开是慈善组织建立组织公信力的唯一途径。”信任就是资本,信任就是力量,一个被民众信任的慈善组织,在项目的开展、慈善募捐上才具有强大的力量。在这个情怀盛行的时代里,做慈善更讲究情怀,一个有情怀的组织,没有公信力,她的情怀也是假的,所以从项目开展来说了,做好信息公开也就非常的重要。
“幸存老兵助养行动”项目从框架逻辑到点滴细节,以及这次的时点选择,我们不难看出团队的用心与努力。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筹款人,她们不仅有热忱和坚持,也能够以专业的方法和匠心,打造出优秀的筹款产品。
(注:“幸存老兵助养行动”项目骨干为瑞森德筹款人训练营学员,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项目详情)
粉丝福利:
12月15日中午12:00,瑞森德筹款人训练营特邀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罗亚君,线上分享“幸存老兵助养行动”项目上线腾讯朋友圈的经验和体会。
分享方式:千聊直播间,“瑞森德筹款人训练营在线课堂”线上直播
参与方法: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
费用:收听免费,鼓励打赏分享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