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创新课02|超学科的主题探究,尊重成长需求

       当下最流行的教育概念,大概就是未来学校了。已经不仅仅是概念,各种活动声势浩大,跑马圈地,建组织、拉山头,天价加盟费,造价几个亿、十几个亿的“未来学校”纷纷破土动工……

       顾名思义,未来学校是实施未来教育学校;但是,对于什么是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我们想好了吗,有必要的共识吗?

1:谁的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首先来自对未来教育的认识。2014年,世界教育峰会(WISE)对645位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调查“2030年的学校”,提供了对未来教育的认知:

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内容将成为最重要的知识来源

个人能力将大受推崇,超过实践能力和学术知识

学校文凭将受到职业认证的挑战,职业认证和同行认可合计超过了学校文凭

学习将成为终身的追求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

       课程内容将更为个性化,以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65%的专家认为教育所用语言不再是本地语或本国语言

88%的专家认为大数据将在教育中大有可为,成为构建教育社区的有力工具

7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将不再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来自家长和企业的经费超过政府

       WISE“2030年的学校”信息图表

       图片来源:http://www.wise-qatar.org/future-school-2030-infographics

   

   朱永新归纳了未来教育的15个特征

学校将会成为学习共同体,而非一个个孤立的学校

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

学习的时间弹性化;

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

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将并存;

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

网络学习更加重要;

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

学习中心小规模化; 

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

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

家校合作共育;

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更多来自科技的刺激和资本的驱动。MOOCs、翻转课堂、可穿戴设备、3D打印机、交互式电子白板、乃至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不断刷新未来教育的图景。然而,时至今日,一个基本共识是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似乎被高估了,一个使用电子白板甚至iPad的教室,与使用黑板并无实质性的变革,只是看上去更为现代化。诚如教育技术学领域资深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所言:

技术只是教育变革中的“沧海一粟”,

更多是作为一种“替代策略”应用于教学中,

还不足以支撑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发生。

       令人担心的是,当我们醉心于追逐高新技术时,也许我们只是在学习“像机器一样思考”,从而丢失了真正可以致胜的人类智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由培训机构所研发的技术,关注的仍然只是课堂教学,是知识点和提分,从而使应试教育变得更为强大、更为精致,甚至更为温柔。那么,它到底是未来教育、现代教育,还是传统教育

       在中国,“未来学校热”还有一个强劲的动力: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追求。因为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是一种“政治正确”,是可以不计代价地“跨越式”建设的。其背后,是不变的打造重点学校的思路。

       几十年来,花样不断翻新,从示范学校、名牌学校、明星学校、优质教育、高位均衡到“打造教育3.0时代的未来学校”,出现了新一轮不惜重金、竞相奢华,打造“未来学校”的比拼。操场分为地上地下三层,地下二层建游泳池;校园由“全球顶级建筑师联手设计”,小学设计有单独的音乐厅、环幕影院…… “未来学校”建设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生意经”,而与未来无关。其所损害的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教育公平的价值。

       对未来学校的认识,有一些基本特征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首先,未来学校必然是“小班小校”,小规模化的。因为只有在小班小校,才能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现在欧美国家的学校大多是小学一二百人、中学一二千人的规模,班额则在20~30人左右。反观我们的“未来学校”,如果还是效率优先、巨型学校的设计,那么它的未来性从何而来?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时代、学习化社会的环境中,学校建筑和硬件设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不仅出现“开环学校”的设想,学校消亡的概念也变得前所未有地真实,它将转型为社区的学习中心。花费巨资建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学校的概念正在过时,至少是与未来无关的。

       一个实例是创新性的美国密涅瓦大学,以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未来领袖为使命,每年招收一二百名学生,在旧金山租了一栋公寓楼,没有传统的校园、图书馆、体育场,而是以城市为校园,共享资源。每学期去往一个城市,在七座充满活力的大都市(美国旧金山,韩国首尔,印度海得拉巴,德国柏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国伦敦,中国台北)教学,开设丰富的体验式学习项目,提供一种“沉浸式的全球化体验”。学生将获得远超出传统校园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终身的职业支持。

密涅瓦大学的同学们

图片来源:网络

2: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不管未来的愿景如何炫目,走向未来学校的起点,只能在我们脚下,即我们今天的学校。它对应的是教育这样的生长逻辑: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然后再到未来教育。曾几何时,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宏伟目标,2010年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在,这个目标似乎不再被重视和强调,2035、“未来教育”成为新的动员口号。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清醒地自我认知,知道自己身在何时、身在何处。

       我们的确已经建设了许多规模巨大、豪华程度远超发达国家的学校,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然而,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它们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因此,有人说中国所有的学校都是衡水中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就是考试、分数、升学率,学习就是刷题,品德和健康是没有地位的,中小学生压力巨大,全国小学生的近视率达到45.7%,大学生则高达90%;厌学、抑郁和自杀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区高中的高考复习时间,从高三延长到一年半甚至两年;初中则普遍在初三用一年的时间备考应试。试问,这符合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吗?全世界有这样的教育吗?

高考临近 高三学子紧张复习备战考试

    图片来源:中新网

       我们需要回答,在我们那些最优质的学校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得到体现了吗?已经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有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吗?教师和学生的正当权益能够得到伸张和保护吗?严酷的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生态,导致恶性的教育竞争和学历“军备竞赛”,造成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应试教育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出人头地、做人上人、读书做官)和精神气氛(死读书、读死书、考试至上、分数至上),与科举传统相去不远。

       可见,实现教育现代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艰巨的任务。我甚至觉得提“教育现代化”也过于高远,我们需要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这一概念是韩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治理应试教育时提出的。所谓教育正常化,就是遵循和尊重教育规律,就是正本清源,恢复常识,以学生为本,实施善待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免于恐惧的教育,能够保障学生睡眠的教育。就是学校学校(而不是像官场、像军营),老师像老师(而不是像办事员、打工者),学生像学生(而不是像学奴、童工)。

       这再次提醒我们,无论现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其判断衡量的关键不是校园建筑、图书馆、游泳池,也不是信息化、高科技,而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是价值观。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意味着教育软件的整体更新:从国家功利主义的目标转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转为培养合格公民,实行生活教育;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从教什么、如何教转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等。

       真问题是,置身于陈旧的传统之中,在严重的教育行政化和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能生长出“未来教育”的参天大树吗?

3:“新学校运动”

       关于“未来已来”的一解,是从现在的孩子和学校教育的状态,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这就是说,还没有奠定现代教育的基础去谈未来教育,就难免是无源之水,甚至是缘木求鱼。比较积极的理解,是从现在到未来为一个生长演变的过程,在当下教育创新实践中,孕育催生着未来的种子。因此,更需要认识的是未来教育的生长机制和路径。

       当下教育创新比较活跃的主要是3个领域:

       一是教育公司和培训机构。

       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主要从教育技术的进路改变教育。例如洋葱数学构建从小学到高中自适应的数学学习平台;“一起作业”改善教师批改作业的生态;沪江网的Cctalk成为农村教学资源补充、乡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

       企业的教育产品研发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实际成效在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感受方面。其局限性是围绕应试教育需求,将教育窄化为课堂、教材、知识点和提分。如好未来展示的新技术“魔镜”系统,在黑板上方设置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影头,可以抓捕课堂上每个学生走神等不同表现,用大数据技术生成相应的教学评价。令人诧异的是其对未来教室的想象,仍然是面对       黑板排排坐的模式!

       二是优秀的公办学校

       如北京的十一学校、北大附中,主要改变教学模式,实行分层走班、选课和学分制、学院和导师制等多种改革,引入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实行个性化学习,改善教育品质、师生关系和学校管理。经常会有人说,他们资源太丰富了,其经验无法复制。然而,同样拥有最多教育资源的大城市公办重点学校,又有多少具有变革教育的动力和努力呢?他们坐拥优秀生源带来的高升学率,基本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

       与此同时,民办学校也并未成为期望中教育创新的生长点。民办教育在补充资源不足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以及在沿海地区提供面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和义务教育方面。在大城市,民办教育的功能主要在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它更具有服务意识,课程也更为多样化;但整体上仍处于应试教育的氛围中,与公办学校比拼升学率,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创新。

       三是体制外的小规模创新学校

       这类学校集中在北京、成都、深圳、大理等地,在主流社会的视野之外,如雨后春笋般自发生长,我称之为“新学校运动”。这些学校很多是由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而创办的,其共性特征是完全超越了应试教育,实行以儿童为中心、善待儿童的教育,采取项目式、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学生能够自立于社会,自立于未来,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

       其佼佼者如:

       日日新学堂(北京),创立于2006年,推崇自然而然的教育:尊重成长的自然性、尊重成长的模糊性和隐私性、尊重成长的自主性;把每个孩子看做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比较、不塑造,使孩子成为独立的、有文化的、有情怀的、自信的以及有高雅审美趣味的人。

点击查看《创新课01丨音声相和的音乐教育,自然而然的成长》

       一土学校(北京),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全人”培养为目标,在个性化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培养“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全球公民。

       明悦教育(北京),以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与多元现实世界接轨的全人教育,“在世界教育之林展示真正的中国教育”。充分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好奇心和创造力,爱与尊重每一个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回归生态。

       先锋教育(成都、深圳),实践了十余年非常规、个性化教育模式,通过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学生自治、导师制等个性化教育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把“学渣”变成“学霸”。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创造力和审辨思维去探究并面对现实和未来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点击查看《创新课03丨电子游戏也需要学?把游戏当作一门艺术》

       猫猫果儿小学(大理),由外来移民家庭发起创办,以培养感知幸福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好奇、渴望和梦想驱动下,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让孩子拥有坦然面对不可知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是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形成的教育社区,实行“去中心化” 的管理。

点击查看《创新课02丨超学科的主题探究,尊重成长需求》

       一莲瑞德学堂(合肥),以"人文立校、德行立身"为核心价值,以"传承中华文化、开启时代新命"为使命,志于培养"中国内涵的世界公民。实行个人定制、中西合璧的经典开放式培育模式,遵循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不可本末倒置。

       此外,还有好奇学校(成都)、山之雨学校(深圳)、悦谷学习社区(佛山)、云朵学校(大理)、明睿书院(成都)、小苹果树学堂(北京)、幸福学堂(贵阳)、加贝村(深圳)等等,还有各地众多的华德福学校

       在农村地区,也正在出现以儿童为本、摒弃应试教育的创新型村小,由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实行委托管理,如云南楚雄东瓜镇的美丽小学、贵州正安县的田字格实验学校、甘肃宕昌的硙子坝实验学校等等。

4:走向未来之路

       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体制外创新学校的不同表现,创不创新,未不未来,既有赖于学校的体制属性,也有赖于办学者的状态,即究竟是官员办学、资本家办学,还是教育家办学。

       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创新、未来学校,主要判据显然不是更豪华的校园、更严密的监控;最简单最重要的判据是对应试教育的态度,一个未能从应试教育突围的学校,是与未来无缘的。这需要“支撑整个教育系统”的制度变革,需要下放办学权、建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开展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通过进一步解放和开放教育,耕耘教育创新的土壤,促进产生更多的教育家,才是通往未来教育的正路!

       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有两个基本内容:

       改革和激活公办学校,打破千校一面、无所作为的局面;

       开放教育,把更多的办学空间释放给社会。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从上个世纪末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开展了以公立学校为对象,实行校本管理、促进学校自主办学的改革,以提升公办学校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创新和教育公平。

 

       著名者如美国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是指在不改变公办学校公办性质的前提下,将学校委托给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家群体办理。举办者与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由举办者按照章程办学,自主管理学校。期满后接受教育部门的评估和检查,以确定是否继续签约。至2014年,全美共有约6400所特许学校,学生超过250万人。著名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有效改善弱势学校的“KIPP”教育模式,都产生于美国的特许学校。在瑞典,这类学校叫“自由学校”;在台湾,则叫“实验教育”。

 

       2014年11月4日,台湾实行教育松绑,通过了著名的“实验教育三法”,即《学校形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高级中等以下非学校形态实验教育实施条例》、《公办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委托私人办理条例》。立法的总则是鼓励教育实验与创新,“以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权利,增加人民选择教育方式与内容之机会,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

       所谓“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是指在公办学校开展实验教育。经批准,每个区县有5%的公办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学,允许做各种教学实验,不必遵从既有的教育法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非法”办学、被称为“另类学校”、“理念学校”的探索性学校,如华德福学校、森林小学等,都在“实验教育”的概念下被合法化。

       所谓“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就是将“在家上学”合法化。第三个“公办学校委托私人办学”条例,即“公办民营”的模式,鼓励私人(包括自然人、非营利民间机构和团体)参与举办国小和国中,类似美国的“特许学校”。

       实验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政府向学校赋权,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台湾的教改由此进入“学校再造”的阶段。2017年年底《实验教育法》修法,提高了各县市实验校数的比例上限,控制在10%以内。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将实验教育由中小学延伸到大学,使实验教育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教育创新上走在了亚洲地区的前列。

       在通往未来的教育竞争中,我们究竟走了多远呢?

       参考文献:

[1]2030年的学校: “教室”变身“会议室”.人民网-教育频道  2014年10月20日

[2]朱永新: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 腾讯教育2016年12月2日  

[3] 《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挑战思考:我们很少正视我们失败的地方——访国际资深教育技术学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原创: CITlab 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4]新华网:国家卫健委:全国小学生近视比例已达45.7%,2018年6月5日

延展阅读:

杨东平:重新定义学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探究  探究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  尊重  尊重词条  需求  需求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