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追踪 | 他们的十二岁

       自1993年北京出现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开始,25年来,数十万无法进入公立学校的孩子,为了留在进城务工的父母身边上学,只能选择资源极度匮乏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虽然避免了成为低龄的留守儿童,可到了小学毕业时,他们的家庭不得不再次做出艰难的选择。

       是家庭团圆,孩子留在北京入读民办初中?——这意味着孩子要放弃学籍,放弃初中后的升学之路。

       是骨肉分离,孩子返回陌生的老家入读寄宿初中?——这意味着孩子要独自承担心理、生活环境和学业衔接方面的巨大变化。

       还是父母双人或单人放弃城市工作,陪伴孩子返乡?——这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剧减,或是夫妻长期异地分离。

       2018年3月,据新公民计划的统计,在近年来日趋猛烈的控人政策下,北京城郊尚存民办打工子弟学校107所,小学在校生人数约5万,其中约有4500名孩子会在今年6月从这些学校毕业。

 

       他们的家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在这些选择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道的辛酸?这些选择,对于这数千名十二岁的孩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新公民计划启动了 “流动儿童小升初团体追踪”项目。在接下来的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将通过实地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追踪记录北京1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中1个六年级毕业班的43名孩子,在十二岁这一年发生的故事。

 

       我们将会以视频、文字为载体,持续更新发布这群孩子的故事。我们对他们的追踪记录已经得到了他们父母的同意和支持,而故事中所有的地名、人名都会被匿名处理。我们急切地希望你与我们一起关注他们的故事,因为这群十二岁的孩子,这群在十二岁时就需要在家庭和学业中做出抉择的孩子,只是中国超过1亿有着同样困扰的流动儿童的一个切面。他们遭遇的困境令人心疼,而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韧,是鼓舞我们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最大力量。

 

       北京市新名学校(化名)是分布在西北五环外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学校有学生800余人,全部来自于外地的打工家庭。小学阶段的学费是每学期3500元。

       我们选择追踪的小学毕业班共有43名学生,男生25人,女生18人,他们的户籍分别归属于15个不同的省份。

 

       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得知,其家庭计划让孩子在其小学毕业后回老家念初中的人数为27人(63%),计划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北京初中的有9人(21%)。剩余7名(16%)中,一部分还没有做出决定,一部分则打算去其他城市上初中。与此同时,我们还单独对学生自己的上学意愿做了调查,并将这两组数据信息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在所得结果中,我们发现:

       1)计划在北京初中却对返乡表现出强烈意愿的有2名学生。

       2)计划返乡读初中却对返乡表现出强烈抗拒的有7名学生。

       3)小学毕业后有其他计划的同学中对留京和返乡表现出强烈意愿的有5名同学。

       后期我们对其中四位同学进行了采访。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01:“重庆好!”

 

       豆豆是班上个头最高的女生,扎马尾,走路一跳一跳的带着风。

       吃零食的时候她会分一袋给你,看着你酸成鬼脸的表情,单手叉腰爽朗地大笑。

       

       而在课堂上时,她又会努力地装作认真,虽然通常还是以笑场结束。

在课上回答问题的豆豆

       只有在被问到小学毕业后的打算时,她真的会变成严肃认真的小大人。

       豆豆说她出生在重庆,出生后两个月因为生病,妈妈带她来北京看病,后来就留了下来。豆豆在北京和妈妈、姥姥生活,妈妈平时很严厉,姥姥则唠叨又慈爱。妈妈希望她初中能够留在北京上学,现在也在尽能力帮她进北京的公办初中。然而豆豆却更愿意回重庆上学。说起自己的老家重庆,豆豆说她回老家的次数不算多,老家亲人也不多,却没有理由地在我们面前反复强调着“重庆好!”。

 

02:“我不想被带坏"

安静腼腆的静静,会用“很逗”来形容自己。

 

       静静在家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姐姐在燕郊上初中,哥哥在北京上初一。妈妈在北京开了一家服装店。因为平时家里没人做饭,静静的午饭都在学校解决。

 

静静在访谈中

       静静出生在北京北京的朋友也很多,班上同学形容静静是学霸。

       静静自己也很喜欢交朋友,她说不愿意回老家上学的原因之一是,北京能交到条件好一点的朋友。问为什么要交条件好一点的朋友,她说“因为哥哥姐姐交的朋友都是条件好一点的”。

对于未来上学这个问题,静静有点担忧,她说:“爸爸妈妈商量的结果是送我回老家上学,但我自己更想留在北京北京朋友多。老家人都说老家话,我不习惯,而且听说老家的学校会有人抽烟、打架,我怕被带坏了。”

       在我们访谈结束的时候,静静仰着头微笑着对我们的项目人员说:“我觉得你长的好可爱啊!”

 

03:"这样挺好"

 

       我们在楼下看到吴天,喊他下来,他才慢悠悠地朝我们走来,看到你看着他,他就低头腼腆的笑。

       吴天家里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他出生后,爸爸妈妈一直在北京打工,他随爷爷奶奶生活在老家。去年7月,念完五年级后,父母将他和爷爷奶奶都接到了北京

吴天觉得父母将自己接来北京是为了让自己提前适应北京,问他为啥要适应北京,他想了想,摇头,说:“我也说不懂。”

       吴天的父母在海淀经营一家小超市,生意还不错,有时间的时候吴天也会到店里帮忙。对于去哪里上初中,吴天说:“我爸妈还没商量过,我自己也没想过,我只上我的学。” 即使吴天没想过上学的问题,但他表示还是更愿意留在北京,因为现在家人都在北京,放学奶奶来接,回到家里爸妈会做饭,他觉得这样挺好。

 

04:"我会舍不得"

 

       小蕊个子娇小,留着齐刘海,笑起来十分讨人喜欢。

       小蕊出生在北京,3岁的时候回老家上幼儿园了,后来上小学又回来北京,但中途又回去过,来来回回好几次。描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小蕊一直笑,音调里还时不时的蹦东北方言,听的我们也忍不住直乐。

       现在家里添了一个妹妹,妈妈全职在北京的家里照顾自己和妹妹,爸爸跑滴滴赚钱养家。

       说起初中上学的这个问题,小蕊说是在一次饭桌上决定的。

       那天晚饭,爸爸突然问小蕊说,初中在老家上还是北京上?

       小蕊回答说都可以。

       后来爸爸就决定回老家上了,但那个老家也不是户籍所在地,而是爸爸的老家山东,自己的户口在妈妈的老家辽宁。

       说起回山东,小蕊说:“爸爸妈妈会一起回山东,他们会开店做生意。我觉得还挺好的,可以和他们在一起,虽然我挺舍不得北京,舍不得同学的。”

       采访结束后,小蕊还帮着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打扫了一下卫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追踪 他们的十二岁  追踪  追踪词条  他们  他们词条  
公益

 环球企业家:好人盖茨的慈善冒险

 在严谨、甚至保守的商业社会里,即便找到一家最具冒险精神的投资机构,也很难仅凭一纸计划书就获得上百万美元的资助—但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