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北京798艺术中心,一场主题为“藕然白甸·莲动世界”的活动正在举行。
白甸村,是位于云南安宁市的一个小村庄,山林环抱、荷花盛开,风景秀丽。
与苍山洱海、玉龙雪山等大气开阔的景点不同,白甸村不过1.34平方公里,村民也只有100余人,在名胜遍地的云南省,确实不算享有盛名。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巧的村庄,却来到北京搞了个“大事情”——面向全球艺术家发出邀请,请他们来到白甸村,进行一场涵盖建筑、绘画、雕塑、摄影、等领域在内艺术创作活动,为期20天。
用莲花来“联动”世界,把艺术带进乡村。
如何让青山绿水成为金山银山?
这一次,小小的村庄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力量,给出了回答。
而带领白甸村共同去完成这份答卷的人,是已经从事了农村公益项目十余年的邹长斌先生。
这一次,他向我们讲诉了他和“藕然村“的故事。
Part1
让艺术改变村落,
实现“一院一品”的乡村风貌
“坦白来讲,我第一次来到白甸村的时候,比起那些著名的景点,没有觉得这个村子有多么得令人惊艳。只是觉得它的自然条件很好,种植着藕,四面环山,还有小河流水。所以我对它的定位,是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精致、小巧的村庄。”邹长斌谈及他对白甸村的第一印象时,这样说道。
这些年来,探访过祖国各地农村景色的他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不需耗费多长时间,就能在心中对这个宁静、朴素的村子有了判断,也对他即将要做的事情,有了计划。
而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起大多投身于乡村改造的建设者,邹长斌对于建设目的地的选择也非常特别。他放弃一些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或是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和受众的景点,转而去投身于较为普通的农村乡镇。谈及原因,邹长斌只是说改造的“初心”不一样。
“我们所做的这个艺术介入乡村,本就不是为了娱乐和个人盈利,是希望能够通过积极地在农村地区实验和推广这种模式,帮助乡村在文化、产业方面进行振兴。“
邹长斌明白,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是不具备能够发展旅游产业的自然资源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村庄没有改造的潜力。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方言、景色,甚至民族服装,这些都是艺术可以进行创造的地方,例如建立博物馆、设计文创类产品等等。
只有从最普通的农村汇聚起来的改造经验,才能反哺适用于最广大的农村地区。
这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之路。
而谈及在项目过程中,有无借鉴其他乡村的改造经验,邹长斌则坦言道,他更希望看到一个“一院一品“的农村,每一个农村即使需要改造,都应该保留最初的特色和文化。
“现在的城市风貌最恐怖的已经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千镇一面。无论你去到哪个农村,你都能看到相差不大的别墅、牌匾、水车,很多建筑物的配色都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个是很恐怖的东西,意味着我们一些特有的文化,已经在逐渐消失了。”
在邹长斌心中,农村地区最珍贵的地方在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很多前往乡村的改造者,往往忽略掉了这一点,把观光者的便利放到了第一位,牺牲掉文化和特色。
这是很不可取的。
因此,在白甸村这个项目上,邹长斌在结合了当地全村种藕、荷花遍地的自然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改造和活动策划,力求在保有自然野趣的同时,能够将白甸村推向更大的舞台。
他与团队共同设计了包括动漫主题、环保主题、 民俗主题、廉洁主题等在内的四大板块,希望能够通过荷花餐会、戏剧舞蹈、艺术展览、乡村游学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走进、了解、喜欢这个小村庄,而这次的“藕然白甸·莲动世界”的艺术家招募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我之前也看到过很多项目打着艺术介入乡村的旗号,但是艺术家跑去乡村做个秀,就离开了,跟土地、当地百姓都不会有什么连接。我们的努力就是希望去加强这样的链接。”
而为了加强这样的链接,邹长斌所做出的努力是,每一个进村进行创作的艺术家都会入住到当地百姓的民宿里,与百姓进行有关于艺术、生活方式、文创事业等多方面的深度交流。
除此之外,也会要求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主题一定要与莲藕相关的,且会在创作过程中让当地的百姓自行对艺术家进行拍摄,最后集结成一个乡村纪录片进行放映。
如果说最开始开启白甸村这个项目只是源自于邹长斌的一腔热血,那么如今能够让白甸村成功转身为有特色、有话题的“藕然村”,则离不开策划团队的智慧和村民的热切配合。
Part2
用艺术连接城乡,
让村民拥有更先进的致富理念
“我们所说的城乡对接、城乡互助和城乡融合,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融合。”
在邹长斌看来,将艺术带进乡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连接城乡。
让城市人体会到农村的野趣和风采,也让农村人了解另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彼此碰撞、融合、改变,让艺术和乡村都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邹长斌的农村公益项目中,他总是希望当地人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体验、学习。
2016年,邹长斌在昆明的光崀村开启了“猪窝咖啡馆“项目,要在村子里建设一栋可以用来休闲、旅游观光、学习的咖啡馆。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就大量的借助了当地村民的力量。在村民的帮助下进行房屋修葺、家具设计等工作,前后共有20余个村民参与施工,共支付村民务工费20余万元。
让村民能够一起参与,一起动手,让家乡变得更美好,这是邹长斌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
只是这个过程,在实施“藕然村”这个项目时,却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顺利。
尽管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当地的村民还是出现了不愿意将自己的房屋,让给进村创作的艺术家进行住宿的情况。邹长斌理解村民的想法,也知晓很多村民会不理解他的意图,也觉得这件事情是事不关己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尽可能地游说。
“我跟村民们说,想让艺术家住到村子里的原因是,希望咱们的村民可以和他们有深刻的交流,包括如何制作手工艺品、如果做文创、如果种植盆栽莲花等等,这些都是以后可以为我们的村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的,也是可以让这个乡村变得更为富裕和先进的。”
在经过邹长斌详细而实在的劝说之后,村民的态度和想法也逐渐有了改变。
“当他们跑来问我需不需要为客人准备新床时,我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愿意去接纳这种方式。村民们也愿意通过学习这些由世界各地的客人带来的新鲜知识,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
邹长斌很开心能够看到村民有这样的转变,不再只关心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只困于传统的致富方式,而是能够把眼界放宽,跟随这个世界一起进步,一起改变心态。
Part3
让艺术扎根农村,
让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富起来
“很多农村目前为止存在的一个状况是,物质上富起来了,但是精神上还没有。”
老家在云南的邹长斌每年过年回家都能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村民因为没有足够的娱乐、休闲活动,会选择把辛苦打工挣来的钱花在“黄、赌、毒”上,村里的麻将馆开了一家又一家,常常聚满了等待打牌的老人,甚至一些村民都选择不回家吃饭,就一直打牌。
从那个时候开始,邹长斌意识到,想要长久、稳定的实行振兴农村计划,仅仅只是物质上的富裕是不够的,精神上也要跟随着物质一起丰富、饱满起来。
于是,在这次的“藕然村”项目中,邹长斌特意设计了包括“耕读聚落”、“藕博物馆”、“藕见书院”等在内的可以供村民进行阅读、学习等交流精神文明的空间。
而让艺术介入农村,也是希望艺术家们可以扎根于农村这一艺术舞台,生产出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来倡导改变农村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破环环境、滥用化肥等问题。
尽管邹长斌明白,改变人们的精神状况,比改变人们的物质状况,难度更大,同时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也有可能收效甚微。但他还是愿意在设计农村改造时,把村民在精神层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帮助村民看见美、欣赏美、享受美。
我们只有拥有了一个饱满而丰沛的灵魂,才有源源不竭的创造力,才能对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时代做出改变。
Part4
“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无疑,邹长斌是幸运的。
在人人被996工作制不断压榨的时候,他真正实现了把兴趣变为生活。
从小喜欢绘画和艺术的他,现今也可以背着双肩包行走在一条条乡间小道,去寻找“艺术介入农村”最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然后再用这些得来不易的经验和实验成果,去推广到更为广大的农村。
希望“藕然村” 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场,为“用智慧和艺术改造农村”这种全新途径”,拉开序幕。
本文转载自“我的捐赠故事”
*文章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