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森林日”,又被译为“世界林业节”,英文是 “World Forest Day”
今年森林日的主题是“森林与教育”。这个纪念日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联合国大会于2012年12月21日在其第A/RES/67/200决议中宣布每年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从2013年起举办纪念活动。目的是为提高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为今世后代加强所有类型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做出有益贡献。
保护森林 公益宣言
森林是:夏日的草帽,冬天的炭火;
森林是:前人的汗水,后人的蒲葵;
森林是:诗情与画意,秀色永可餐;
森林是:绿色的银行,人寿保险单;
森林是:地球的心肺,天然制氧机;
森林是:水库、金库和粮库,生态文明普惠民生!
第一部分
绿色星球的中国贡献
一丛绿树生机盎然,
一片绿林抵御风沙,
一汪绿洋鸟语花香,
一抹绿意平添清新,
世界森林日,
绿化地球从护林造林开始,
让我们共同行动吧!
NASA发现地球变绿了
2019年2月,来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组数据,令中国人兴奋不已。
NASA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显示,2000-2017年,地球新增的绿叶面积(植物叶片总面积)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逊雨林;其中,净增长率最高的是中国(17.8%),其次是印度(11.1%)和欧盟(7.78%)。绿叶面积净增长最多的同样是中国,高达135.1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绿叶净增长面积的总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净增长绿叶面积及净增长率均高居全球首位,最大的贡献来自于植树造林。NASA表示,尽管中国和印度的土地面积加起来只占全球的9%,但过去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新增植被是两国贡献的。其中,中国有42%来源于植树造林工程, 32%来自于土地集约化管理。在这两方面,欧盟分别为34%和55%,印度分别为4.4%和82%。
推算可知,中国植树造林工程带来了全球绿叶净增长面积的10.5%(25%*42%)。数据一出,忙坏了全球网友,“全世界网友突然集体感谢中国”、“全球网友都在向中国说谢谢”!
NASA文章引述波士顿大学的Ranga Myneni观点认为,中国和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地球的植被面积,应该被纳入气候模式的研究之中,这样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进行地球活动的预测,从而引导人类在解决气候变化和污染问题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其实,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注意到了地球有绿化迹象,但当时他们只是认为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造成的,并不清楚人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然而,通过分析近20年来累计的卫星遥感数据,研究者终于可以确定: 20年间,正是中国和印度的人类活动,推动了全球绿色覆盖面积的增加,主导了地球变绿。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便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而来自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消息也证实了以上的判断。
目前,中国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21.63%。中国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8亿亩,稳居世界首位。
世界上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20年研究报告的同时,并非巧合的是,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今年正好实施20年。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新增绿量的超级大户,20年来,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而亿万中国退耕农户,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为地球变得更绿贡献着力量。
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正值中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极度脆弱且不断恶化之际,生态安全的严峻形势倒逼出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生态工程。
1998年夏,长江、嫩江怒吼,特大洪水南北夹击。在空前的生态灾难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发生新的历史性飞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投入数千亿元,先后上马了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的首位。
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的首位。根据“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从1999年起,前一轮退耕还林先后经历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3年试点、2年大规模实施、3年结构性调整和2007年以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4个阶段。
1999-2013年,全国共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含县级单位),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直接受益,中央对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达4449亿元,在政策补助上开创了大范围直补农民的先例。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国家林业工程才是真“大腿”
中国在一点点的变绿,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公益组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参与植树活动。近几年,中国每年造林面积均超过7百多万公顷。这样的成果,既得益于全民植树,更是因为国家造林工程的贡献,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才是植树造林的真“大腿”。
这些真“大腿”工程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等。
从NASA公布的地图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有一条绿油油的绶带,跟三北防护林工程位置基本吻合,组成了我国的生态长城。此外,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范围也是“春风又绿江南+江北岸”。
数据显示,2004-2017年中国造林总面积为8208.5万公顷,其中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4172万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50.8%;林业重点工程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最大,近1546万公顷;其次是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建设工程,造林面积近1155万公顷;再次是天然林保护工作,造林面积超过827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位居第四,造林面积近633万公顷。
除了这些真“大腿”工程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组织的绿化造林工程,例如北京、内蒙古等地都有地方性绿化项目。社会力量更是积极参与绿化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例如,中国绿化基金会2018年发动社会力量,全年植树造林5718.6万株,面积约为5.2万公顷。
“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两会召开期间,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项成就频频受到与会各方代表点赞。
2013年,同样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
2013年以来,“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污染治理的立体“作战图”全面绘就。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进展,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瞩目。
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这一系列“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
美国作家杰里米?伦特日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很多发达国家,很难想象从国家领导人层面听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类似表述。但只有中国,把它们作为国家愿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种人与自然存在内在联系的世界观。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源于中国,并不令人惊讶。”伦特说。
美国科技企业家凯尔.斯特林对此持有相似观点:
对和谐与平衡的渴求,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丝说 :
“中国在环保领域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成功经验。”她对中国政府在两会上提出的“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印象深刻,也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在今年下降3%等目标表示赞赏。姆苏亚指出,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平衡,恰好证明了环保行动与保持经济增长并不对立。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积极评价北京市改善空气质量取得的成效,认为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为其他遭受空气污染困扰的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联合国人居署报告说,中国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例。
《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利福德认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新路。他认为,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在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样板。
“播撒绿色”公益组织在行动
中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5%以上。近年来,随着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成果显现,中国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典型,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涌现出塞罕坝、库布其、民勤这样的防治荒漠化典型。
中国绿化基金会是改革开放初期成立最早的四大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之一。33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公益项目,培育出“幸福家园”、“自然中国”、百万森林”、“绿色公民行动”等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和项目典型,这些品牌项目充分发挥出中国绿化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促进了政府与公众、国内与国外的交流合作,有力推进了生态公益事业发展。
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项目,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9月13日在甘肃武威召开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上正式启动,并设立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
希望通过基金支持和促进沿线民间组织、企业和政府合作,共同建设三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分别是: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胡杨林生态修复带、“中巴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为建设更秀美的丝绸之路,打造更美好的全球命运共同体共同携手前行。
此外,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曾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2007 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在多年开展生态建设和植树造林公益项目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所面临的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以及农民生活贫困的状况,发起“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
以“公益机构+捐资人+政府+农户+企业”五位一体的共建、共治、共管参与式发展模式,十年间影响和带动全球超过3500多万人次捐资支持该项目,截至目前,社会捐款资金累计超过5500多万元,援助中国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种植生态经济林超过1500万株,绿化荒山荒地面积超过11万亩,援助贫困家庭近15000户。与此同时,以此为示范样板,带动周边一大批农户自发种植生态经济树种,发展林果业,依靠林业收入走上脱贫致富康庄之路。
“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创建了推动西部生态建设与帮扶西部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公益新模式,从输血性扶贫成功转为造血性扶贫、长效性扶贫,为社会公众参与西部生态建设和西部扶贫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公益新平台,推动了西部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春风又绿江南+江北岸 细“数”华夏一抹绿
那绿色的森林,有快乐的精灵,
有动物的身影,有鸟类的啼鸣,
有美丽的风景,是如此的安宁。
世界森林日,让我们保护森林,
不去破坏森林的和平,不让绿色凋零。
数说2018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森林尤其是天然林葱郁的地方,必是一派水草丰美、农业丰产、经济文化繁荣的和谐盛景。反之,缺乏天然林庇护,必是一派风沙肆虐、干旱频仍、经济迟滞、文明凋敝的衰败景象。
2018年,国土绿化事业取得了新成绩。中国共完成造林707.4万公顷,森林抚育851.9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原666万公顷以上,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造林27.3万公顷,后备资源改造培育11.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01.3万公顷,管护森林面积1.3亿公顷。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82.6万公顷,全年完成造林86.9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19万公顷、工程固沙6300公顷。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完成造林80.5万公顷。
草原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退化草原改良17.3万公顷,围栏封育面积228万公顷,人工种草29万公顷。全国已划定基本草原面积2亿多公顷。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87.6亿元,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分别达到8043万公顷和1.7亿公顷。全国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面积2.8亿公顷。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10.9亿吨,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5.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构建绿道系统,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交通运输系统全年投入公路绿化资金87.9亿元,新增公路绿化里程7.9万公里。
铁路系统新栽植防护林乔木125.9万株、灌木2787.5万穴。水利系统构建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通道,全年造林种草472.5公顷。水利部直属单位均建立健全内部绿化管理机构。中央直属机关庭院新建、改建绿地22.7万平方米。中央国家机关栽植各类乔灌木和花卉2.6万余株。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部队共植树约2000公顷,营院栽种乔灌树木110余万株。
中国石化系统新增绿地120公顷,矿区绿化覆盖率达30%。中国石油系统矿区新增绿地687.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7.3%。中国冶金系统开展拆旧扩绿、拆墙透绿、拆违扩绿、工程建绿等活动,新增绿地43.9万公顷,新增复垦造林4.2万公顷。
防沙治沙稳步推进,全国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49万公顷、灌木林平茬试点规模扩大到3.3万公顷。新增封禁保护区6个,封禁保护总面积达166万公顷。新增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7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共同推进荒漠化防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营造林面积26.3万公顷。沙尘暴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积极有效。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国完成森林抚育面积851.9万公顷,广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广东、湖南等省(区)抚育面积超过48.7万公顷。
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持续加强,国务院批复11处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474处。新设立国家森林公园17处,总数达897处,总面积达1287万公顷。
湿地保护管理成效明显,全国共修复退化湿地7.1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2%。13个省份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541处, 海口等6个城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林木种苗与森林旅游发展持续向好
全国生产可供造林绿化林木种子2700万公斤、苗木434亿株。全国共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违法案件110余件,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合格率92.4%。成立第一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突破16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近1.5万亿元。
国家储备林,储备我们的未来,
到2020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700万公顷,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225万公顷、现有林改培239万公顷、中幼林抚育236万公顷。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667万公顷、现有林改培641万公顷、中幼林抚育692万公顷。2035年建成后,年平均森林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
天保工程:保护中国森林精髓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中国现有天然林29.66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4%、森林蓄积量的83%以上,在维护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天保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增加了2835万亩,占全国天然林面积增加总量的88%;天然林蓄积增加了5.46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林蓄积增加总量的61%;全国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天然乔木林面积增加了4920万亩,增幅达19%。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于天然林。天保工程对全国森林资源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没有森林,就没有长江的安澜。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运要道,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支撑着国家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用水安全,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
恢复森林植被是根治长江水患、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高度重视。这一重大生态工程自1989年启动实施以来,已完成了一期工程(1989-2000年)和二期工程(2001-2010年),三期工程(2011-2020年)已实施8年。工程范围涉及长江流域内17个省(区、市)的1026个县(市、区),面积220.6万平方公里,累计完成造林1200多万公顷。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增加森林面积379.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9.3%。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30万公顷,封山育林585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0万公顷。
警钟长鸣:
虽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但与长江流域生态区位整体功能要求相比,长防林建设工程在遏制水土流失、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的生态屏障作用仍然薄弱,偿还长期的生态欠账非一日之功,营造林任务还很艰巨,长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第三部分
林业产业的“顶层设计”
遥看林海千层浪,耳闻森涛汹涌荡,
鸟语花香生机漾 飞禽走兽安乐享。
世界森林日,保护森林,善待我们的家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从国家公园,到公园国家
建设国家公园无先例可循,我们究竟要建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世界保护地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概念。国家公园是保护地的一种类型,是国家为有效遏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后来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近万个国家公园。但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管理模式也多种多样。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
与一般的自然保护地相比,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更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典型性,生态系统更完整,保护更严格,管理层级更高。
关于国家公园的分布状况, 目前,全国共有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国家公园试点,涉及吉林、黑龙江、青海、陕西、四川、甘肃、海南、福建、湖北、云南、浙江、湖南等12个省(市),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三江源试点,约12.31万平方公里。
但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试点地区普遍存在移民搬迁、产业退出等进展缓慢的问题。旅游发展、经济林种植等对生态保护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在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内,保护是第一要义,在一般控制区,会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确定商业经营者,明确经营者权利、责任和义务,社区居民和企业是特许经营的优先主体。同时强调,商业开发活动应该是可控的,破坏性的开发活动必须禁止。国际上一般将国家公园可进入区域控制在不超过5%的小范围内,对国家公园内商业活动实行严格控制和有效监管。
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施对生态资源传统利用的管控,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游憩也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但要在严格保护生态前提下,管控旅游客流,创新游憩产品,优化游憩区布局。
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在接下去的一年中,是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关键时期。
国际林业绿色金融带给中国的启示
林业绿色金融是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林业发展中,本着从保护林业资源环境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环保的原则,在投资中运用金融业推动和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建立起林业绿色产业体系和林业绿色生态体系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林业生态与林业绿色产业体系健康发展。
林业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
在美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中,公民社会发挥了推动作用。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热带雨林保护行动网络(RAN)在对商业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大量热带雨林开发项目得到了贷款支持,开发活动促使热带雨林退化并引发相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2000年,秘鲁燃气工程对当地环境和社区造成恶劣影响,遭到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抗议和抵制。花旗银行的其他贷款项目,如美国加州水源林红木项目、厄瓜多尔管道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油田等,因为涉及毁坏濒临消失的森林、破坏当地社区并加速全球变暖,也受到强烈指责。此次风波迫使银行业重视金融活动的影响和环境风险,在金融活动评估审核中纳入环境和社会因素相关指标。银行大多依据赤道原则制定详细的标准,对大型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花旗银行要求,对项目融资贷款超过1000万美元和风险投资超过500万美元的业务必须执行赤道原则。
德国在推行绿色金融方面重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在项目融资时会全面考察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制定了包括林业在内的多个评价标准。对于环境保护节能绩效好的项目,可以给予长期低息贷款,利率差额由德国政府予以贴息补贴。国家通过贴息的支持政策,撬动了资本对环境保护节能项目的投入,调动了一大批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杠杆作用明显。
荷兰合作银行针对棕榈油、大豆、牛肉等12类产品制定了具体政策,规定客户评估和客户参与的一般步骤和对于有关商品的特殊要求。渣打银行制定了内部控制体系,编制了棕榈油和农业相关文件,并开展可持续金融的能力建设。银行不仅确定了农业贷款的标准,还为客户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合规要求。
汇丰银行上线了在线培训系统,帮助有关人员加强可持续政策的学习,邀请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和更新可持续政策。
中国发展林业绿色金融,需要什么条件?
中国林业面临加快林业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新形式和战略发展机遇。仅依靠国家财政难以保障林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吸引银行等社会资本进入林业,投资发展绿色林业。林业的绿色产业化经营也需要利用金融促进林业资本形成。
发展林业绿色金融,
一是需要明确界定林业绿色金融的概念,制定具体的标准,支持和引导资金流入低碳环保的林业领域,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帮助机构和投资人识别绿色林业项目和企业。
二是需要支持培育成熟的林业金融市场,提升林场作为森林经营主体的商业化程度,使之与金融市场的要求相匹配,将财政资金与商业性金融融会贯通。此外,推进绿色金融离不开金融机构与林业部门的合作,林业部门从政策层面优化金融保险服务环境,疏通产权界定、交易和抵押的相关流程,为金融部门支持林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金融机构以林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制度、产品和服务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服务林业发展的新模式,开发更加丰富、灵活的金融工具。
两会代表建言中国绿色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郭素萍:恢复普通高校本科经济林专业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提交建议,呼吁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恢复设置经济林专业,在农林高校恢复经济林专业的本科招生。
郭素萍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了近20个经济林科研项目;不少农林高校成立了经济林教研室,聚集了一大批经济林专业教师;许多农林高校都有经济林专业实习教学林场或科研示范场地;经济林专业系列教材纷纷出版,恢复普通高校本科经济林专业条件已经成熟。
郭素萍还建议,建立与经济林专业相适应的经济林培育与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本科人才目录中增加经济林专业、在研究生学科人才目录中林学学科下增加经济林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覃建宁: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覃建宁是林业系统资深的全国人大代表。
覃建宁说,广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空间格局,以及后发展、欠发达的区情,决定了广西既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繁重任务,也有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森林生态补偿标准逐步提高,但与林地经营收入相比,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不愿意签订生态管护合同,宁愿不领取管护补助。因此,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是建议国家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建立、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机制。
二是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改变重补助、轻管护现象,巩固公益林保护成果。
四是推进横向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建议国家在珠江流域探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
全国人大代表高永: 构建国有林区交通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工人高永今年提交议案,加强对国有林区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和政策倾斜,让游客“快进慢游”。
高永说,林区有着丰富的山峦、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森林生态文化、乡野文化等人文资源, 但是,国有林区道路路况普遍处于衰减期,交通路网改造与旅游业发展之间融合度不高。
为此,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合理指导推进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是建立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制度,比如规定国家以及省、市在制定交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道路周边旅游业需求,增强道路旅游服务功能。围绕旅游业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网络,使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串联起来,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三是加大对国有林区道路资金投入,逐步升级改造,充分发挥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作用,打赢林区扶贫攻坚战。
第四部分
图解未来林业发展蓝图
森林美丽如画,森林孕育童话,
森林制造氧吧,森林抵御风沙,
森林是我们最后的家。
世界森林日,爱护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