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3.22【世界水日】:在水井干涸之前,你是不会关心水的

2019年3月22日

“世界水日”主题

“Leaving no one behind”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中国2019年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 活动主题            

 “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你挥霍的,也许正是别人渴求的!

地球只有2.5%的淡水资源能供人类使用!

全世界约30~40亿人家中没有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全球每天超800名儿童因劣质水死亡。

中国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世界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节水就是开源,就是增效,就是减排,就是降损。

节约每一滴水,回收每一滴水,让每一滴水多循环一次。

世界水日,节约用水,不只是今天!

 

 

 

第一部分:上下五千年 

中国水土流失的历史

 

 

 

 

 

一原始农业时期基本维持自然侵蚀  

 

 

 

原始农业是从以牺牲天然植被为代价的“火耕”开始的(生荒地),在“火耕”之后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进行进一步的耕作,通过数年的撂荒使地力自然恢复后再重新开垦(熟荒地)。在旱作农业系统的北方和稻作系统的南方,由于具体耕作方式的显著差别,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原始农业时期,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较平坦的地段,人口数量和开发规模有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还构不成严重的威胁,水土流失基本维持在自然侵蚀状态。

 

 

西汉时期水土流失开始凸显于北方

 

 

西周以前中国农业生产主要采用游耕方法,至西周时转为休耕方法,即通过土地的自然恢复解决地力耗竭的问题。

 

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工具的普遍使用及牛耕技术的推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大。各诸侯国积极鼓励垦荒使新垦耕地的面积不断增大,加之人口的增加,许多地方出现“土地狭小,民人众”的土地紧张局面。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出现了多种补偿方法,包括粟后种麦或麦后种粟、豆的复种轮作制,及人工施肥法等。为提高产量,还发展了自流灌溉和汲水灌溉农业。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快速增长时期,人口增加近10倍。扩大土地开垦面积是我国历史上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主要手段。

 

北方地区农业区的扩展,使一部分草地和林地受到破坏,加剧了自然侵蚀过程。在吕梁山以西、六盘山以东的黄土丘陵区,西汉时期的水土流失量已经比较大。

 

《汉书·沟洫志》上曾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表明至少从西汉时起,黄河泥沙含量高的特点已经出现,黄土高原等北方地区农业开垦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较为明显。

 

 

 唐宋以后水土流失区扩展到了南方

 

 

 

 

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主要起因于人类对丘陵山地植被的破坏,开发的次序大体是从平原低地,到低山丘陵,再到深山地区。自夏商至秦汉2000年多期间,农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西汉之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自东汉后期至宋元时期,大批中原土民为避灾荒战乱,纷纷逃往南方,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南方地区农田开辟扩大,山泽地逐步被开发。

 

 

 

 

在经历明清之际的人口减少后,清康熙至乾隆的100年期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

 

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山地的开发强度,尤其是适于山地种植的玉米、花生、甘薯、马铃薯等外来旱地农作物在清中期普遍推广后,山地开发明显加速。

 

一些地区“遍山漫谷,皆包谷矣”,甘薯“处处有之”,而马铃薯的传入更使高寒山地成为种植区,致使大量陡坡旱地、山坡地、丘陵地被开发,水土流失加重。除毁林开荒外,伐木烧炭、经营木材、采矿冶炼也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的重要原因。

 

至20世纪上半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政局动荡变革,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20世纪50—70年代

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加剧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第3个快速增长期,1980年全国人口达9.8×108人。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等被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环境变化意识薄弱,为满足粮食需求的耕地开垦和工业化的森林采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破坏了自然环境。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

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的同时,又出现新的水土流失

 

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恢复和加强。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由此进入依法防治的新阶段。水土保持防治过程取得了明显效益。90年代中期的遥感普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与80年代中期相比,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1.10×105km2,其中水蚀面积减少了1.45×105km2,但风蚀面积有所增加。

 

20世纪80年代后

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恢复和加强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由此进入依法防治的新阶段。水土保持防治过程取得了明显效益。90年代中期的遥感普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与80年代中期相比,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1.10×105km2,其中水蚀面积减少了1.45×105km2,但风蚀面积有所增加。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

水土保持措施已初见成效

 

20世纪末除继续进行已有的一些大型水土保持工程外,又新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尤其是1997年中央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经过数年的试点示范,有效提高了退耕区域的林草植被覆盖率。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总体上得到了一定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观,部分支流的河流输沙量呈下降趋势。

     

 

 

  第二部分:"治水"是最大的民生

 

 

 

  水利部:

 6000万农村人口怎样尽快告别饮水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饮水安全就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民如果喝不上足量合格的水,

那就不是小康。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服务9.4亿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81%,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全覆盖,成就显著。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几年不断冒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正在运行的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并且老化,供水保证率不断降低。各方面用水都在增加。

 

农村供水水源地的来水在不断减少,供水保障率也在下降。同时还有水污染的问题,此外,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造成一些农村供水工程设施设备闲置。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刚才我说是9.4亿人,实际现在在农村常住的还不到6亿人,这就导致水费不能足额收缴,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维护。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不管有多难,一定要下决心去解决它,不能含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今后水利部只能是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去破解这些问题,不能有什么其他别的选择。

 

 

 

 

 

解决吃水难,水利部要重点做四件事:

 

第一,国家和地方财政都出钱,并且吸引社会资本,抓紧提升改造现有又老又旧的供水工程设施,以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保证率和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这件事我们已经连续干了三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已经投入了1200亿。

 

第二,水利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对农村水源地开展整治和保护。水利部已经提出了第一批整治保护名单,一共12000处农村水源地

 

第三,强化工程的运行管理,要健全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制度,落实运行经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证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

 

第四,要压实责任制。按照省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基本原则,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水利部门的监督责任和运行管理单位的管护责任。为了压实这个责任,今年水利部要开展大规模暗访,至少要暗访3000个村庄。同时开通举报通道,以实现强力监管和问责。

 

总之,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姐妹喝上放心水。

 

 

 

 

 

生态环境部:

千家万户“大水缸” 是块硬骨头 

 

 

饮用水水源地就是千家万户的“大水缸”,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水缸子里的水质安全,通俗地说,是从“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的安全。水源地环境质量,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不清、边界不明、违法问题多见,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水利部制订方案,明确要用两年时间,全面清除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问题,提升水质安全保障水平。2018年6月,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按期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任务。

 

“2018年年底前要完成的整治任务,共涉及31个省(区、市)276个地市1586个水源地的6251个环境违法问题。”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曹立平介绍。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有不少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很难啃的“硬骨头”。

 

水源地环境问题情况复杂、类型多样,既有生活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直接影响水源安全的环境问题,也有工业企业、交通穿越、油库码头等突出风险隐患。”曹立平说,梳理分析6251个环境违法问题,生活面源污染最为突出,占比达到21%;工业企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旅游餐饮污染、交通穿越4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占问题总数的16%、12%、12%、11%。

水源地的保护,从“划、立、治”三方面来着手,借着水源地环境整治的契机,不少地方破解了很多难题,彻底清除水源地环境隐患。

 

中国石化湖北石油荆州分公司柳林洲油库,距长江边仅200米,离柳林水厂取水口约700米,位于该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2018年11月30日,这座有着83年历史的老油库结束自己的使命,被永久关闭。阿勒泰将克兰河水源地上移13公里。新建水源地取水量是原来的两倍,按目前增长速度,阿勒泰未来30年的用水需求都能够满足。

 

随着这场攻坚战持续开展,我们的“大水缸”,逐渐安全和洁净。截至目前,全国1586个饮用水水源地的问题数量,从6251个骤降至9个,2018年要清账的环境问题,99.9%已完成整治。蓝蓝天工作室最近深入探访了这场攻坚战。

 

 

 

 第三部分:国际水资源保护经验

 

 

美国的内河、湖泊分布甚广,是极其重要的饮用水源及生态资源。然而美国长期工业发展阶段积累起来的水污染问题曾经十分严重,从最初的船舶机油、生活垃圾污染,到后来的氮、磷等营养物污染,使得河湖生态遭到破坏。对此,美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法规措施治理河湖环境,取得了可观成效。

 

 

保护河湖生态看美国制

 

定期监测河湖水质

加强河湖环保立法

引导民间力量参与

重视区域合作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针对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水的质量定期展开监测。密歇根湖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湖泊之一,2010年,伊利诺伊州环境保护局启动了“密歇根湖监测项目”,通过近岸监测、港口监测和公共供水监测,更全面、更准时地评估湖水状况。

 

近岸监测是该项目的一大要点,监测范围覆盖从湖岸开始深入陆地5公里的区域,观测点有50处。观测点的取样工作一般在5月、7月和9月进行,取样深度达1.5英尺。

 

同近岸监测的内容基本相同,港口监测和公共供水监测项目提取的数据则主要用来对密歇根湖伊利诺伊州部分的总体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评估结果一年公布两次。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联邦立法,1972年出台的洁净水资源法和1974年出台的安全饮用水法是美国最重要的保护水源、治理污染的法律依据。

其中,洁净水资源法是美国地表水质保护的奠基石。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该法案 “恢复和保持国家水域化学、物理和生物的完整性”。洁净水资源法的实施,使美国严重的水污染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法案实施10多年后,美国基本实现了污染物湖泊河流零排放。

 

 

 

半个世纪以来,民间环保力量在美国蓬勃发展,他们在河湖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是导致美国河湖产生营养物沉淀和泥沙沉淀的主要原因。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尤其是营养物质排放,对改善河湖水质至关重要。美国农业部负责的几个保护项目,就旨在通过严格管理降低径流中营养物和沉淀物的含量,实际操作中,这些项目号召大家自愿参与,如果能帮助有效管理沉淀物,政府就会给予财务奖励。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寻求通过市场机制参与保护河湖生态。美国电力研究所牵头的一个项目在俄亥俄河流域发起了一个水质交易计划,根据该计划,农户可以将营养物排放额卖给被批准的排放者。2014年,在该研究所完成的首个跨州营养物信用额度交易中,有30名农户参与其中。

 

 

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针对五大湖的管理,美国和加拿大于1972年签署了《大湖水质协议》,并于1987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协议旨在使五大湖和流经加美边境的圣劳伦斯河部分流域“恢复并保持化学、物理和生物的健康状态”。该协议对加美双方加强合作保护五大湖地区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美国国内,起初有10家联邦政府机构管理着140个涉及五大湖地区的生态保护的融资和管理项目。2004年5月,美国大湖机构工作组依时任总统布什的命令成立,该工作组负责将这10个机构的领导人召集到一起,协调大湖地区的生态恢复工作,该工作组的成立使大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更具可持续性。

 

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在开发保护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区域合作。密西西比河干流流经的10个州在河流开发方面各不相同、各有重点,因此,处于密西西比河上游的5个州于1981年成立了密西西比河上游流域协会,帮助协调与河流发展相关的项目,并就该河的开发问题同联邦政府机构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协会还成立了一个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密西西比河主流水质标准的制定,确保各州水质标准统一。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水网、那山那水

 编辑整理:秋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水井  水井词条  水日  水日词条  干涸  干涸词条  关心  关心词条  之前  之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