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近年来,已逐步被各家网络购物平台包装炒作成为“女性购物狂欢”的节日。
然而,回溯“三八节”的由来,却发现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拨开疑云
关于“三八节”的起源,在我国最常见的也至少有三种说法:
其一起源于纪念1909年美国芝加哥市女工的斗争;
其二起源于纪念1908年美国纽约市女工的斗争;
其三起源于纪念1917年俄国彼得格勒女工斗争。
“1909年芝加哥起源说”最早见于1940年,中共中央长江局主办的《群众》周刊中文晖所写《“三八”节的历史及其意义》一文;1950年,全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杂志为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妇女节”而发表的文章《“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简史》也用此说。此后,在我国各类书刊,包括新华社及人民日报,都一概引用,并在70年代至90年代编入《辞海》,至今仍被诸多媒体、作者引用。
但在1991年,北大教授孔寒冰撰写博士论文时就称,翻遍多种外文书刊均未提及1909年芝加哥女工斗争一事。此后华东师大教授余志森、人大教授高放等人也多次查阅《芝加哥人民斗争史》,并查询当地最权威报社《芝加哥论坛报》,均无此记载。后经高放教授考证,1909年,美国全国各地确实都有举行妇女游行运动,但却正是为纪念前一年纽约女工斗争,故此起源说应为讹传。
“1908年美国纽约起源说”则在《美国共产党史》、《克拉拉·蔡特金选集》、《妇女与美国工人运动》、《美国妇女史百科全书》等历史著作中均被不同程度提及,并提到:1857年3月8日便在纽约有过妇女游行,不过未造成深远影响;而1908年的游行直接导致二年后蔡特金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建议设立“妇女节”,从此,妇女运动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开。由此可见,此说最为准确。
然而,1910年蔡特金提出设立“妇女节”时,并未明确是“3月8日”这一天;直到1921年莫斯科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时,才进而规定“3月8日”为共产主义国际妇女节。但彼时,第三国际与第二国际之间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为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大会提出“三八妇女节”是为了纪念俄国彼得格勒女工在1917年3月8日的英勇斗争。
但,历史的轨迹,由不得人类涂抹。据高放教授考证,1917年3月8日的彼得格勒女工斗争,已经是俄国第五次在这一天进行妇女运动了。这正是积极响应1910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号召,纪念1908年3月8日纽约女工斗争所带来的影响。可见此说不攻自破。
历尽波折
1908年3月8日,星期天。
纽约,曼哈顿街头。
近一万五千名制衣和编织女工在工会的领导下,为每天不到3美元的“薪资”及恶劣的工作条件,游行示威。她们高唱战歌《两万人站起来》,打出“面包与玫瑰”的口号,要求获得选举权,并禁止血汗工厂和使用童工。
示威结果也早在她们的意料之中:警察上街,游行驱散。
正如51年前,她们的前辈也做过同样的事,同样的星期天,同样被驱散。
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再等待51年。
她们的口号深入人心,被美国诗人詹姆斯·奥本海默谱写成诗:
“当我们游行,游行,我们也为男人而战
因为他们是女人的孩子,而我们继续孕育后代
……
从出生到死去,我们的人生不应只被汗水浸湿
心灵如同身体一般饥渴;给我们面包,也给我们玫瑰!”
她们的歌声漂洋过海,被德国无产阶级领袖克拉拉·蔡特金听到,两年后的哥本哈根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为纪念她们的勇敢行为,并向全世界劳工妇女致敬,“妇女节”由此诞生。
然而1910年的大会上,并未确定下“妇女节”的具体日期,时任国际妇女书记处书记身份的蔡特金虽提出了“3月8日”的建议,却遭遇不同意见:美国等部分国家社会党已将每年2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定为全国妇女节(因1857年与1908年3月8日都是星期天),便于女工利用休假日行动,这样不必罢工,不会遭到禁止,不会被扣工资。最终哥本哈根会议只明确“各国社会主义妇女每年要有一个节日”,没有具体日期,便于各国社会党灵活掌握。
第一次正式提出“三八妇女节”,便是上文提到的1921年莫斯科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可惜,因政治分歧与阶级斗争,迫使大会最终否定了最早为妇女权利挺身而出的纽约女工。某种程度上,“女权”还是没能摆脱成为政治工具的命运……
也许从一开始,妇女节作为一个政治意味明确的纪念日,就注定了其共产主义的性质。
也正是因此,在20世纪中期,庆祝妇女节的大都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早在1924年1月就由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庆祝了第一个 “三八妇女节”,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而许多欧美国家,虽然各类女权运动从未间断,女性也从未放弃斗争,却很少提及庆祝这个共产主义色彩鲜明的“妇女节”。
直到1975年,联合国定这一年为“国际妇女年”,才正式开始庆祝“3月8日国际妇女节”,两年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提议每个成员国每年都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从此,妇女节才开始褪去政治上的不同色彩,成为全世界争取妇女权益,争取妇女解放的共同节日。
面包玫瑰
美国的女权活动家、工会领袖罗丝·施耐德曼就在一次演讲中说:“劳动妇女要的是生活的权利,不仅仅是生存的权利——和富有的妇女一样的生活的权利,还有阳光、音乐、艺术。我们要有面包,也必须要有玫瑰。”
“面包与玫瑰”是一百多年前的女人们的呐喊。
喊声也远没有停止,不论是前年怒目站立在华尔街铜牛前的小女孩儿,还是去年掀起“Me too”运动的“打破沉默者”们,她们都传承着一个世纪前的编织女工精神,为打破歧视与不公,为摒弃偏见与标签,不断呐喊。
一百年前,“面包”象征最基本的生存,“玫瑰”象征生活的尊严和价值。
一百年后的当下,“面包”象征经济独立,“玫瑰”象征精神追求。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如今的“妇女节”变成了“购物狂欢节”:因为购物代表经济独立,狂欢代表精神富足。
毕竟,经济独立了才能快乐,精神富足了才算健康。
今天,祝所有“女王”快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