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国家智库专家、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师,新京报第十届“十大感动社区人物”,民政部全国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他于1996年担任媒体记者时参与社会公益,2003年发起成立国内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协作者”,致力于赋权流动人口,推动NGO与政府、企业、学界的跨界合作。
本文亦是北京协作者承接中心运营工作团队全体成员的实践成果,特别是刘倩,王亚男,鲁雷廷,余晓雪,白先枝,邢玉芳,何慧,李真等同事对本文的贡献。
原文《当前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例》刊载于《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协作者云公益陆续进行推送。
(一)中心成功的主要得益优势
中心之所以采取社会化运营的目的,就是发挥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整合资源,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1.
践行公益使命优势,树立公信力
社会组织与与企业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者的使命不同,社会组织发展自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组织自身做大做强,而是有效服务被市场忽视甚至排斥的困难人群,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因此社会组织领域的规模化发展不像企业那样的跑马占地搞垄断,而是带动更多的力量参与社会建设。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北京协作者将促进社会组织行业发展视为组织使命,多年来坚持探索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技术,进而无条件开放技术,让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服务对象,有能力解决问题,参与社会发展,而非让服务对象永远依赖自己的组织和技术。通过“大家帮助大家”,解决了回应社会组织多元化需求的关键问题。
北京协作者在服务社会组织的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之所以发展困难,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不知道干什么”,使命缺失成为当下制约社会组织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羞于谈社会使命与情怀的商业社会,北京协作者坚守的社会使命和情怀反而成为稀缺资源,而正是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促使北京协作者敢于面对风险挑战,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承担起中心运营的责任,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在中心运营过程中,使命感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与制度管理,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造就了一支开放、专业、踏实、有责任担当的运营团队,并在短时间内使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而这恰恰是运营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最宝贵的核心能力。
2.
发挥实践性优势,尊重草根参与
一些支持性平台习惯于将社会组织视为没有能力亟须改造的“被培训对象”,忽略了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在培训什么、怎么支持方面,往往是技术精英决定。我们难以想象持有这种理念的支持性组织会协助草根组织真正成长。理论与实践脱节,概念创新替代了艰苦实践,丧失了对草根组织的同理和尊重,背弃了社会组织参与性的精髓,不懂甚至轻视一线服务工作……由此构成了当前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工作投入大而效果差的一系列症结所在。
社会组织涉及的知识大多是应用科学,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组织和服务情景下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这种对个性化需求的同理和回应能力,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感同身受的直接经验积累基础上。与那些只做培训的支持性组织不同,北京协作者坚持扎根基层开展服务,不仅深知坚守在社会底层开展一线服务的草根组织的艰辛和不易,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和案例,小到如何实现社区动员,如何评估需求,如何开展社区服务,大到项目管理、战略管理、团队管理和组织治理等,北京协作者通过“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战略服务体系,不断地把实务经验转化为技术支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构成了社会组织培育孵化领域的“草根实践优势”。
3.
发挥专业性优势,丰富培育体系
社会组织不同于国家和市场,其管理运作更多的是依靠非强制非牟利的价值文化构成的软实力,但长期以来,人们很难说清楚社会组织的价值文化究竟是什么,更难以在具体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管理中作为技巧进行应用,造成社会组织建设领域相对缺乏,包括理念、理论和方法工具的专业支撑。而反观社会工作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建设而同步发展的,从而催生了以社会组织为组织载体,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的“科学的慈善”。然而,由于两者在我国起步晚,管理序列不同,导致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无论在教育和实务上都存在较大的撕裂。
北京协作者作为我国内地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机构不仅形成了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主体,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指引,以社会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依据,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中将这些专业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组织建设与专业支持工作,成为国内少数具备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跨界实践经验的组织。在中心运营服务中,北京协作者充分发挥了这一专业优势,将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为服务对象而服务、平等尊重、真诚接纳等具体的专业理念和伦理,以及个案咨询、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方法,应用于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工作,不仅丰富了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体系,也延伸和创新了本土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功能。
4.
发挥整合性优势,形成政社合力
无论何种合作方式,平台运营方都应充分评估分析相关利益方,组织协调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平台运营服务。然而,现实中往往由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三者的服务理念与工作方式的差异,而导致三方非但难以形成合力,反而造成消耗。
中心的成立得益于北京市民政局的壮士断腕般的改革勇气,以及市社团办领导和各业务处室探求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智慧。而北京协作者多年来在推动政府职能转移方面积累的政社合作经验,在一线服务中积累的资源整合经验,以及务实开放的工作作风,则构成了两者非常宝贵的信任基础。市社团办赋予中心承担的年检预审、政策咨询等事务性服务职能,以及中心特殊的组织背景与地理位置,使中心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吸引力,与北京协作者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结合,并通过双方建立的极富创造性的政社合作机制,构成了中心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资源优势。
“我们要真正地体会行政体系和一个草根的社会体系的合作,需要看清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互补的气质,一个是互补的机制。”市社团办主任温庆云说,“在整个体制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京特点的道路,政府转变职能、购买服务,进行权力迁移,这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整合性优势同样被应用到中心技术资源的发展中。如前所述,中心建立了多方参与的专家队伍和支持伙伴队伍,在使用这些技术资源服务社会组织的过程中,中心则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将这些技术资源不断整合迭代,生成新的应用技术。比如,中心引导和支持财务专家、品牌建设专家和司法工作者结合社会组织需求和特点,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系列社会组织专业管理课程,并编辑形成技术手册。信息化建设决定中心的工作效率,然而中心发现当前的信息技术都是针对政府和企业,且各成体系,费用昂贵,难以满足中心的需要。为此,中心整合信息技术,自行开发了适合中心运营管理的信息系统,仅此一项就为中心节省了大笔资金。更为难得的是,中心将信息化建设经验转化成培训课程,向社会组织进行开放。
5.
发挥创新性优势,促进制度创新
中心的社会化运营本身即是一项富有时代特色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合作机制创新。中心创新出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政社合作”的平台运营机制,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实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协同治理,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2)服务理念创新。中心改变传统培育孵化工作中视社会组织为“被孵化”“被改造”“被服务”的认识,鼓励接受服务的组织的参与,创新出“双向支持、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运营服务理念。
(3)服务理论创新。长期以来,社会组织建设领域缺乏理论支撑,更多的是依靠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北京协作者将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结合长期的服务实践和本土实际,融合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工作中。其中,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是由其自身问题与环境问题共同造成的,因此培育扶持的过程必须将社会组织放到其所在的行业、社区和社会系统之中去,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中心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从发展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为社会组织及其工作者构建包括公益导师计划、资源联合体、公益协作空间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社会组织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重点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和利用好社会支持网络。同时,中心用优势视角审视寻求帮助的社会组织,发掘其内在潜力,并通过增强权能取向的服务,着重于增强社会组织的权能。
由此构成了系统而专业的“大家帮助大家”的培育扶持模式。
(4)服务方法创新。中心突破传统的“出壳入壳”的培育孵化方式,依据社会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系统性、针对性、持续性地进行服务,并注重将服务与行动研究、政策倡导结合起来,协助政府进行政策创新,推动发展环境的改变。其中,中心建立社会组织资源联合体、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体系、社会组织资源配置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方法,不仅为其他组织积累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而且推动了相关政策意见的出台。
2017年3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结合市级支持平台的实践经验,发布了《北京市民政局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京民社发〔2017〕6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构在全市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体系化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并将“加强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协同机制建设”写入《指导意见》。
2017年10月26日,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京财综〔2017〕225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民政和社会建设部门应牵头推进市、区、街(乡镇)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建设,发挥好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的专业支持和核心枢纽作用。”
6.
发挥学习性优势,保障技术转化
社会组织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应是为了更有效的达成使命,而不是强调自身做大做强,否则机构有可能沦为一个丧失核心价值的官僚化团队。在该理念指引下,北京协作者提出了“组织者与志愿者、服务对象、伙伴机构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能力建设理念,一是将服务管理与行动学习结合。每一个服务活动均需要社会工作者严格按照“需求评估—方案设计—论证筹备—完善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估”的服务流程开展,使服务成为“实践—反思—总结—创新”的能力建设过程。二是将服务与参与式学习结合。团队能力建设都会邀请服务对象与志愿者共同参与,将服务与参与式学习结合。三是将能力建设纳入服务绩效评价。将服务对象与志愿者、社会工作者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作为评估每一项服务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鼓励包括服务对象在内的成员在服务中加强自我评估与自我学习能力。四是建立专业督导体系。北京协作者鼓励资深社工进行督导专业学习和实践,逐渐组建了一支实务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的督导队伍,并形成了一对一督导、小组督导、书面督导等多元化的督导体系。由此,北京协作者构建了完善的行动学习体系,使每一个工作挑战和创新探索都可能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员工、志愿者和服务对象都有机会成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者。
截止到2015年,北京协作者相继支持五名工作人员带薪完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习,并培育了大量的服务对象从求助者成长为志愿者。当北京协作者筹建中心运营团队时,5名当年参加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习的同事中,其中的三人相继参与到中心的运营工作。1名在十年前接受协作者服务的流动儿童在完成金融专业的学习后,也加入中心运营团队。
最重要的是这套行动学习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中心运营团队中,保障了运营团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面对未知的工作,特别是像社会组织年检、政策咨询等之前社会组织从未承接过的政府转移出来的工作。
2015年7月13日,北京协作者派出5名工作人员到市社团办基金会处、社团处、民非处等业务处室进行年检工作学习,通过参加无纸化年检会、报表讲解、网上操作等方式学习年检知识和流程,并实地协助审核百余家社会组织年检报告。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运营团队分类整理汇总出年检指引手册,其中,包含了年检报告需要审核的注意内容和标准,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文件。除此之外,北京协作者还对各处室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政府各业务处室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为中心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中心发展的主要障碍
1.
功利化、资本化和行政化的角力
当社会组织在努力地发挥公益性、整合性和专业性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功利化、资本化和行政化的角力。
如前所述,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板块中,社会组织资源具有先天性不足,从社会组织内部规范化治理到外部的发展,都需要不同资源的介入与支持。按照最初的设想,中心需要撬动基金会和企业等资源,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在市社团办的协助下,中心与各类潜在的资源伙伴进行了洽谈,然而收效甚微,中心的特殊身份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反应。两年来,中心工作人员接待了形形色色的来访者,“99%是到中心来要资源的,特别是一些企业和基金会,在他们眼里,中心充满‘商机’和‘政府资源’。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了财富榜的企业家办的基金会,其中某知名企业基金会,为了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着公益的旗号募集了一大堆二手物品,堆积如山,找到中心让社会组织无偿帮他们发放,不仅一分钱经费不给这些组织,还要求政府在购买服务项目时优先向该企业基金会购买。”中心的一位管理者说,“我愤怒地告诉他,你已经不是企业老板的秘书了,而是基金会的秘书长,你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好企业的资源,去支持那些缺少资源的基层行动者,而不是又为你的老板创造了多少利润!”
荒诞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一个是资本力量的介入,不是单纯地支持公益,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是借助公益来实现自己的牟利目的;另一个是行政力量过度干预。这两股力量进来对公益产生很大的冲击,其中一个危险的趋势就是打着社会企业、社会创新、价值投资等各种概念,将部门利益和资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将边缘人群的需求和社会使命置于别处。由此导致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工作极易在资本和商业话语影响下迷失自我,更愿意去培育和扶持那些容易产生短期效益,容易锦上添花的组织,相反,那些真正在基层服务的草根组织,由于人力投入大,面对的问题传统而艰巨,即使长期付出都不一定能看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而被边缘化。而恰恰是这些组织的服务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阵地,构筑了中国公益慈善的底线。
中心工作者需要在多元价值的冲击和诱惑下,避免陷入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泥沼,这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管理保障,还需要个人付出极大的心力。
2.
运营人才的匮乏
平台的运营需要团队拥有运营思维和技术、营销思维和技术的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对于专业人才普遍匮乏的社会组织领域来说,尤其稀缺,一方面当下无论是社会组织自身,还是教育领域,都缺乏此方面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从企业领域引进此类人才,往往面临着理念和收入的巨大反差,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磨合成本。
此外,如前所述,中心运营工作更多是台下支持,工作人员是幕后英雄,很难较快感受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加之运营任务时间要求紧迫,工作繁重,各方对绩效要求高,事务性服务多,突发状况多,导致很难留住专业人才。由此构成了短期内难以调和的矛盾。
3.
支持性组织的局限
成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工作的成效体现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是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才有可能显现出来。有些时候很难判断某个社会组织的变化是由于支持性组织的服务,还是源于其他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或者偶然的机遇等等,需要足够的信任和科学的评估。
随着各地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的兴起,社会组织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蓬勃发展,反而越来越多的平台出现了“空壳化”。事实上,那种认为有了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就能大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支持性组织并不能替代政府的管理,也无法干预市场的分配。社会组织行业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的体制改革,需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需要社会组织的自我创新。而支持性组织的主要价值,就是发挥跨界合作的资源整合功能,建立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组织支持体系,创新性的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三)未来展望
2018年11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市民政局合署办公揭牌仪式在市民政局门前广场举行,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在揭牌仪式讲话中指出,这“标志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和民政民生工作开启了新篇章、迈上了新的征程”。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启用,作为市级支持平台,中心也将伴随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迎来一系列变化。
按照第二个合同期的工作规划,未来两年,中心将在加强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总结运营经验,扩大技术输出。包括完善并发布《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服务平台运营规范》;将“社会组织助力计划”在1.0基础上迭代升级为面向支持性平台的“助力计划2.0”,加强对区街平台的技术指导,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提供专业支持。
平台运营工作也进一步锻造了北京协作者“三位一体”(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的战略服务体系。未来三年,北京协作者将完成第四个组织战略发展规划,这个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的组织,始终有一种深深的忧虑: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扎根基层的社会组织,然而资源渠道越来越集中于技术精英和资本市场,草根组织在“社会创新”的浪潮中被进一步边缘化,如同穷人的代际脱贫,其迭代发展越来越困难,亟需建设富有草根视角和智慧的新型支持平台。为此,北京协作者将启动“协作者学院”,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草根支持平台,致力于为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学习机会的弱势青少年,提供专业教育,培育其成为专业人才,使弱者实现助人自助,使公益有人才可用。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