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彤武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导 语
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 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锐意开拓进取,果断告别僵化思维和认识误区,把中国特色 与国际社会关于民间社会组织的通行定义、普遍规则和最佳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谱写中外民众交往的新篇章。
中国民间社会组织“走出去”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谦虚地学习和倾听,深化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
“走出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不仅是沟通民心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内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更是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发展阶段,是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精神面向全球的展现。只有真正实现了民心相通,形成超越各种分界线的持久民间友谊,各国人民才能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1:话题背景
在当代国际舞台上,形形色色的民间社会组织作为一类非国家行为体 (non-state actor)日益壮大,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当中国决心以更大力度敞开心扉,伸出双臂,真诚拥抱全世界之际,国内关于民间社会组织要“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的 呼声越来越高,“走出去”成为一个时髦话题。不仅民间社会对此讨论热烈。实践者众,而且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和企业界也给予切实支持。
然而, 在这样一派热闹之中,国内原先就存在的关于民间社会组织“走出去”的认识误区、操作误区乃至政策误区有固化和扩散趋势,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当下愈发显得“不合时宜”:这些误区不仅没有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更与全球化4.0时代国际社会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普遍认同相悖,从而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对外交流乃至整个中外人文交流(people-to-people exchange)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误区涉及若干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是主体定义:哪些组织属于国际公认的民间社会组织?
其次是行为目的:为什么我国的民间社会组织一定要“走出去”?
而后是相关条件:要实现“走出去”,我国的民间社会组织应当具备或加强哪些条件?
最后是可持续性:如何才能让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走出去”不是一阵风,一股浪,能够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从长远的观点看,如果国内各方无法就这些问题达成共识,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的“走出去”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甚至存在有悖初衷的风险。
本文拟就上述问题提出初步看法,抛砖引玉,待各方不吝赐教。
本文发表于2019《中国社会组织报告》一书【思考争鸣篇】中,原标题:《跳出误区 拥抱世界——关于中国民间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几个问题》,版权归出版社及原作者所有,中国发展简报以此作为本周话题共飨读者,分四期四个问题陆续刊登,希望业界同仁共议共享。
问题四 :“走出去”应站在世界看中国
中国民间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体, 每个组织都有其事业范围、 专长领域和机构特色,在策划和实施 “走出去” 的时候,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优势、 资源条件并能够受到国外民众理解与欢迎的方式,更应当有意识地紧扣时代脉搏, 突出重点。缺乏战略重点、 回避重大争议(如中国的国际作用和自身问题)和不涉及全球关切的重大议题的 “ 走出去”,恐怕无法产生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精英人群的有效影响力;而过于机械化地解读 “走出去”,则既不符合中国民间社会的现状,也难以包容多姿多彩的 “走出去” 形式。
1、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重大议题的辩论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大自然的风云变幻, 使全球治理面临着空前艰巨的任务。在全球治理中, 和平与发展、 气候变化、 全球卫生 (GlobalHealth) 是能够直接影响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重大战略性议题。
中国民间社会组织在 “走出去” 的时候,必须增强使命感,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如珍惜已经获得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积极参与关系全球治理重大议题的各种多边活动中, 努力提升自己的参与度、 贡献度和国际主流传媒曝光度。在近期, 至少应当设法做到不缺席有关全球治理重大议题的主要国际活动,也不能只派人到场但不发声,或者发言 “打官腔”、质量不高(全球视野、 国家利益和专业能力的结合是评判发言质量的基本要求)。在开展民间外交方面, 总部设在北京的全球化智库 (Center for China&Globalization , CCG)可谓成就斐然。
全球化智库积极参与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 “ 重头戏” ———首届巴黎和平论坛。这个论坛的宗旨是为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有效支持, 通过创新全球治理实现世界和平、 推动多边合作。全球化智库提出的两项倡议方案 (成立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和国际电商联盟D50) 从各国提交的近900个项目方案中脱颖而出, 跻身于主办方认可的4 个中国方案之列。
该智库主任王辉耀博士还与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一道入选16 人组成的论坛指导委员会 (Steering Committee), 负责为巴黎和平论坛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的计划和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意见。2019年2 月15 ~17日,盛况空前的第55 届慕尼黑安全会议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 MSC) 在德国举行。作为本次会议的非政府组织伙伴, 全球化智库成为慕尼黑安全会议历史上首家举办正式边会(关于 “ 一带一路” 与中欧合作的主题午餐会) 的中国社会智库。
王辉耀博士应邀在大会主论坛上围绕全球多边贸易秩序和中美贸易摩擦等议题,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 世界银行代理行长格奥尔基耶娃 (Kristalina Georgieva )、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肖尔茨(Olaf Scholz)、 美国国会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约翰逊(Ron Johnson) 等嘉宾同台发言, 阐明中方民间社会观点,还参与了多场双边对话、 会见和研讨活动。默克尔的党内接班人、 德国基民盟新任主席卡伦鲍尔 (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 在会议酒店还约见了王辉耀博士和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 双方就中德关系的前景交换了意见。这些与中国代表缺席的某些国际场合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照。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关系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自2010 年起,在涉及气候变化议题的许多重要国际场合, 来自中国的民间社会代表都没有缺席和沉默,这是中国民间社会组织 “走出去” 中的一个突出成就。2018年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24 次缔约方大会 (COP24) 在波兰卡托维茨举行, 197个国家派出代表团出席, 这是 《巴黎协定》 签署后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大会吸引了至少上千名来自各国民间社会组织的代表,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中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 智库和社会团体的专家。中国民间社会的代表为中方代表团的引领作用增色不少, 也让各国代表一睹了中国民间社会的风采。
2、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借船出海”
如何通过中外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境外开展活动、 扩大影响,是今后中国民间社会组织 “走出去” 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总体而言, 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 在国际舞台上还远远没有争取到像中国企业那样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没有建造出诸如 “布莱克”(BRAC)那样一艘基于本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航空母舰”。
所以,放下身段,虚心学习,通过合作伙伴关系 “ 借船出海”、 “携手出海” 不失为明智之举。
国内一些组织同美誉度较高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进展。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05年开始就同 “国际美慈组织” (Mercy Corps)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国际民间救援理念与方法②。双方在2015 年尼泊尔“4 25大地震” 后的应急救援卓有成效,为中国其他参与救援的民间社会组织树立了榜样。在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GHSP) 的资助下, 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首家与 “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 (Marie Stopes International, MSI)深度开展三方合作的高等院校,在埃塞俄比亚和缅甸的试点地区同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试点国家民间社会和中国昆明医科大学) 一起运用中国经验开展妇幼健康干预。两个试点项目的成绩受到当地民众和卫生部门的充分肯定, 为国内民间社会组织参与中国的海外卫生发展援助积累了宝贵经验。
3、“走出去”的途径已呈现多样化
“走出去” 是一种形象说法,并无一定之规。有些组织一提 “ 走出去”就马上联想到要在境外设立办事处、为当地民众提供公益慈善服务, 或者在境外举办实体性交流机构,这种很容易导致 “ 劳民伤财” 后果的惯性思维应当破除。实践表明, “走出去” 的途径和方式可以也应当是多姿多彩的。2018年11月上旬,中国医院协会派团赴华盛顿参加第三轮 “中美健康二轨对话”,与美国医院协会洽商相关议题,这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 走出去”。
而下面这些无疑也都是中国民间社会组织 “走出去” 的实例:中国足球协会选派20 多名女足教练到马德里西甲足球俱乐部受训;广西北部湾书画院和广西民族大学与越南方面联合举办中越民族文化交流艺术作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次进驻埃及卢克索参与考古;中国国家京剧院应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邀请在切塞纳上演 《 白蛇传》;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团队在莱索托培养菌草技术人才;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组团出席在旧金山举办的第37 届摩根健康产业大会(J P Morgan Health care Conference);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在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师资,等等。
还有一些 “ 走出去” 比较独特,比如,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过勇当选国际反腐败学院理事会成员;中国红十字总会领导的中华骨髓库的累计库容截至2018 年12月31 日超过265 万人份, 是世界第四大、 华人群体第一大骨髓库, 迄今已经向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罹患血液疾病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312 例;中国郑和研究会等组织与马来西亚郑和多元文化信托基金、 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共同筹建 “国际郑和协会”等等。
结 语
改革开放40 年间, 中国创造了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若概括性地解释其原因, 那就是从上到下都努力做到实事求是。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一个全新历史起点上,面对的是世界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若不能全面地看待自己,清醒地认识国情,冷静而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中国民间社会就无法健康成长。在群体定位、 “走出去” 的目标设定和怎样 “走出去” 这三个基本方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精神,果断跳出既有误区。不仅要 “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需要学会 “站在世界看中国”。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说到底是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千辛万苦干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古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人民之中蕴藏无穷无尽的力量。” 因此,必须 “破除各种不合理的制度障碍和限制”,放手让人民的创新活力竞相并发。这是中央对各级政府的总体要求,在社会治理和民间外交领域, 这一要求应该转化为更有利于中国民间社会组织 “走出去” 的制度环境。
说到底, “ 走出去”不仅是沟通民心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治理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 “ 亮相”,更是中国 “人的现代化” 进程的必然发展,是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精神的全球展示。
中国的各种民间社会组织, 在走出国境的时候, 都应当切记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 end)
作者:徐彤武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