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福利彩票的发展也进入新时期。福利彩票如何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围绕福利彩票事业体制机制变革的新情况、围绕提升福利彩票公益性的新要求,优化发展战略和路径,推动我国福利事业的发展是福彩面临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的支持下,2020年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利彩票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发布了我国首部福利彩票蓝皮书《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发展报告(2018)》。
蓝皮书的形式是我国福利彩票履行社会责任的新举措,提高福彩公益金使用信息的透明度,彰显中国福利彩票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动福利彩票理论研究,更好地回应社会各界对中国福利彩票的关切。
1987年,中国福利彩票由党中央国务院特许发行,到2020年已经33年。33年来,福利彩票销量增速巨大,1987年为1739.5万元,2019年为1912.38亿元。截至2019年底,全国福利彩票已累计发行销售22109.64亿元,筹集公益金6568.65亿元,成为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2017年为例,国内学者测算当年全国的全核算社会公益总价值为3249亿元,其中,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548亿元,彩票公益金1143亿元,社会捐赠总量1558亿元。彩票公益金占比达35%。可以看出,福利彩票公益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福彩公益金在我国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蓝皮书指出,中国福利彩票发行初衷是“团结各界热心社会福利事业的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兴办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福利事业和帮助有困难的人”。30余年来,中国福利彩票不忘初心,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需大力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到各类型养老项目、深度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助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打造智慧养老、引领社会敬老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及就业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复健、助学及就业帮扶等项目,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回归社会。
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也不断投入儿童福利事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福彩救孤项目,这些项目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筑牢困境儿童保护网,完善儿童福利保护机制,保护儿童群体合法权益。
各级福彩部门近些年来紧扣精准扶贫要求,在扶贫济困救助工作中以精准灌溉为基础,通过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精准精确救助模式,对困难群众进行救助。各地也从产业扶贫济困、健康扶贫济困、教育扶贫济困、革命老区扶贫济困及易地搬迁扶贫济困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中国福利彩票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福彩公益金大力投入教育助学项目,各级福彩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助学公益活动,探索多元化助学方式。(参见《福利彩票蓝皮书: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发展报告(2018)》p152-2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
2019年,全国共销售福利彩票1912.38亿元。按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亿人计,人均购买福利彩票137.05元。
近几年来,福利彩票强化公益属性,彩票公益金的提取比例不断提升。2015年到2019年,公益金提取比例分别是27.98%,28.64%,28.64%,28.66%。2019年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不含弃奖)557.28亿元,公益金筹集率达29.14%,为近5年最高。
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发展的五维评估模型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福利彩票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从公益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估,在分析国内多个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公益资源、公益管理、公益绩效、公益责任和公益影响的五维评估模型。
五维中的前三个维度,基本上是围绕着传统的评估重点:投入、管理、产出来进行的。
公益资源考察福利彩票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即通过福利彩票的设计、发行和销售等,能够从社会中集聚多少的公益资金和其他收入。公益资源还包括有多少公益金的可用于社会公益。公益管理侧重从福利彩票相关机构的管理理念、管理的规范性、公益金管理三个方面,来评估其对公益发展的影响。
公益绩效主要分析福利彩票发行销售阶段公益活动的绩效,以及福彩公益金使用阶段的项目绩效。
公益责任,则从福利彩票对于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履行和信息公开角度进行分析,突出了福利彩票对社会上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回应,以及其整体信息开放和透明。
公益影响,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利益相关方对福利彩票的评价,以及福利彩票的实践对于社会的公益影响等,进而比较全面地反映福利彩票系统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影响力。
这五个评估维度聚焦于福利彩票的公益发展,可以科学系统地评估一个地区的福利彩票发展状况。(参见《福利彩票蓝皮书: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发展报告(2018)》p115-13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
福彩公益传播融媒体平台逐步形成
其中,蓝皮书指出,在“民众对福利彩票的认知”调查报告中,彩民在获取福利彩票信息的渠道中,福彩站点、网站成了主要渠道,分别占比45.73%和29.65%.。其中,13.57%的网民通过微信获取信息,微信逐渐成为彩民获取福彩信息的主要新媒体社交平台。
福彩站点作为福利彩票的销售终端,是为广大彩民提供服务的窗口,担负着宣传福彩、传递真情、树立品牌形象的责任。福彩站点围绕公信、公益两大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和多介质进行人际、组织、群体传播,让更多民众了解福利彩票,了解福彩公益。
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官方网站是中国福彩网,创建于2009年初,定位为服务社会公众、传播福彩公益。中国福彩网内容全面,共有5个板块,20个栏目,每个栏目下又推出了多个子栏目。在社交平台中,中国福利彩票在微信的传播阵地共有6个,分别为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福彩”、微信服务号——“中国福利彩票”、游戏产品公众号——“福彩刮刮乐”、“福彩双色球”、“福彩3D订阅号”和“福彩七乐彩”。
随着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福彩的公益传播由传统媒体时代步入新媒体时代,福彩公益传播融媒体平台逐步形成。中国福彩公益传播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在利用纸质彩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等传统媒介的同时,还拓展了以网络为主的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参见《福利彩票蓝皮书: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发展报告(2018)》p67-7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
六成民众今后可能购买福彩
福利彩票作为一种筹集社会福利资金的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可。蓝皮书就民众对福利彩票的认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509位被调查者中,对福利彩票的了解程度,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一点”(占58.55%),“非常了解”和“一点都不了解”的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09%、35.36%。61.69%的被调查者“没有买过”福利彩票,33.2%的被调查者“偶尔买”,5.1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买”。
在509位被调查者中,有195位购买过彩票。79.4%的彩民认为自己对福彩属于了解一点,13.57%的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福彩,认为自己对福彩一点都不了解的较少,仅有7.04%。这些彩民的彩龄普遍不高,43.36%的被调查者购买福利彩票不到一年,29.65%的被调查者购买福利彩票有“1~5年”,13.27%的被调查者购买福利彩票有“6~10年”,购买福彩时间为“11~15年”、“16~20年”和“20年以上”的分别占5.31%、4.87%和3.54%。在经常买彩票的26位被调查者中,80.77%是男性,其中,自由职业者占30.77%。
在“购买福利彩票的主要心态”的问题中,53.57%的人抱着“娱乐一下”的心态,22.96%的被调查者想“给自己一点希望”,12.76%的被调查者“想赢钱”,仅有9.6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支持公益事业”。
对于“单期购买福利彩票的额度”,选择“4~8元”、“2元”、“10~48元”的被调查者居多,分别占比40.51%、25.6%、23.08%。选择“50~98元”和“100~198元”的较少,分别占比5.13%、4.1%。其他额度几乎没有。
图5显示了不同心态购彩的彩民购买金额的分布情况。纯粹想要娱乐一下的彩民,单期购买的额度一般不会超过8元,占76.23%。而抱着中奖赢钱心态的彩民中,单期购买的额度主要分布在10~48元,达43.33%,额度处于中间段,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提高中奖率,购买的额度处于次位的4~8元,为23.33%。支持公益事业的彩民单期购买的金额主要是4~8元与10~48元区间,分别占35%、30%。为了给自己一点希望购彩的彩民大多数购买的金额为4~8元。
彩民们购买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如表1所示。
对于“购买电脑彩票,选取号码时您喜欢哪种方式”这一问题,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喜欢“机选”,达58.97%,17.95%的被调查者喜欢根据“特殊数字”选号,喜欢“参考专家推荐的号码”的被调查者占3.08%,还有2.05%的被调查者倾向“坚守固定号码”,而参考媒体推荐号码的只有1.54%。
总体来看,福利彩票还是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62.87%被调查者表示今后“可能会买”福利彩票,9.63%的被调查者表示“肯定买”,仅有27.5%的“被调查者”不买。(参见《福利彩票蓝皮书:中国福利彩票公益发展报告(2018)》p140-14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
皮书发布责任声明
(一) 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二) 本新闻稿仅代表皮书报告作者(或课题组)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或课题组)所在单位立场,也不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场。
(三) 任何媒体、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发布皮书新闻稿。
(四) 任何媒体(包括网络)、个人对本书的报道请以本新闻稿为准。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