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儿童、食物与营养》报告显示,全球有一半儿童存在“隐性饥饿”问题。
什么是隐性饥饿?饱了还会饿?
“饱了是人体对食物量的感觉,如果没能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这些有益健康的微量营养素,被称为隐性饥饿。”11月28日-2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功能农业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尹雪斌表示,微量营养素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但因为量小“不起眼”,往往被忽视。
“隐性饥饿”问题存在,意味着正常进食规模化生产的农副产品,不足够补充身体需要的硒、锌、钙、铁等矿物质元素或维生素。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科学家赵其国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功能农业的手段,让农副产品中本身就自带一种或多种有益健康成分,甚至研究清楚不同元素的最优配比,将可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有效提供第五种营养素,或能吃出“健康”
“高产农业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现在人们想吃得安全,而更高地要求是吃得健康。”赵其国说,探索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培育出具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就能通过吃来改善人体健康。
“传统农业技术主要针对作物产量需求、作物健康、养分吸收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功能农业则针对人的健康需求、矿物质营养定量控制、营养高效吸收转化模型、毒害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赵其国说,这是一个整体思路上的转变,不仅将研究延伸到作物与人体的互作,还需要创新培育方法、建立全新标准体系等,需要交叉学科支撑。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在追求产量、环保的基础上,再探索农业应如何生产出有效提供第五种营养素(矿物质)的农产品并非易事。
在生态环境方面,国际团队研究结果显示:在 100 年内,全球大部分地区土壤硒含量将更低,部分地区降幅将达10%,酸雨等会使得土壤中水溶性钙离子含量逐渐降低……
作物生长的环境危机正在加剧,在此基础上,功能农业不仅要调控第五营养素在植物体内的“逆势上扬”,还要推动传统农业技术的创新转变,解决如何搭建功能农业学科框架、哪些学科问题需要优先研究、怎样结合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考虑一个系统问题,应从正反两个角度破题。”尹雪斌说,功能农业是让有益的营养素进入人体发挥功效,那么即需要从岩石到人体有益物质流的传递过程进行正向研究,找到物质流传输规律,也需要基于人体对功能成分的实际需求逆向设计,找到作物中功能成分的调控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了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从解决科学问题入手,破题功能农业。“需要摸索的科学问题很多。”尹雪斌坦言,“正”“逆”双路径中的很多环节都又亟待解答的科学问题。例如岩石、土壤、肥料供给的元素植物如何能够有效吸收?人体吸收模型如何建立?不同元素间是否存在协同吸收的效果?如何判断检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硒为例,它有很多的形态,分布在多种作物组织中,对它的检测比较困难。”尹雪斌解释,团队探索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等方法完善的检测技术体系。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我国较为完善的矿物质及元素形态分析技术体系,实现对土壤、农产品、食品和动物体中的从宏量到微量到超痕量元素定量检测,并通过人工模拟系统“再现”矿物质转运过程进而研究。
相关研究也在近几年实现了点的突破,例如中科院地理所雒昆利团队从地球科学的角度证明人的寿命与矿物质地理分布有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东丽团队研究表面土壤有机质可能存在硒固定机制等。
“由于功能农业是由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暂时处于领先,所以,是一个全球应对‘隐性饥饿’问题上的‘中国方案’。”尹雪斌说。
如何让功能农业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走到直击“隐性饥饿”的战场中去?相关专家表示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联合重点实验室、相关部门共建国家平台等,推动功能农业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