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武汉,一个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牵挂的城市。当一批又一批的“逆行者”奔赴武汉时,还有一群又一群的“志愿者”默默无闻地支援武汉。这些普普通通的志愿者用真诚的服务,坚定的志愿精神,力所能及的行动,讲述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真实故事。
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有记录,每一个志愿者都值得记录!
讲述他和她的故事,记录因“志愿者”而发生的美好变化!
01:
志愿者在行动
在这次疫情中,缔造了许多英雄式的传奇,那些在生死线上与死神赛跑的医护工作者,让我们见证了太多烁烁放光的非凡时刻。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逆行者,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披荆斩棘的精彩故事,却同样值得被看见。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明知微弱,却依旧闪烁,只因职责所在,所以逆向而行。平凡的勇士,也是一种隐匿的伟大。
一
志愿者故事一:田曦
生死不过隔着一层裹尸布
口罩,护目镜。出门前,他依然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第25天。
25天,他跑了10000多里程,平均每天400公里。在城市一切暂停的当下,从早到晚,他不停的奔忙,有时到晚上十二点多才吃上一天中的第二顿饭。
(图片| 田曦的微信日志)
每天都收到不少求助信息。五年的志愿者经历,让他有不少的信息渠道,各个志愿群有资源对接的需求,也有捐助人直接找上门,请他把募集到的物资运送到定点医院,还有朋友向他转发市民的求助信息。
送食品,送医疗物资,接送有困难的人,资源对接……
他说,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也不知明天会帮谁。
他叫田曦。一个湖北孝感的85后青年。
快一个月没有换衣服和鞋子,没理发。前几天电动刮胡刀松动,刀片掉到下水里面,刮不了胡子,真尴尬。
一早醒来就忙着对接资源,运送各个志愿团体和公益组织的物资到武汉和周边地区的医院,大约一天要跑上四五趟。
没有办法回家。尽管春节原本打算回去陪爸妈的。妈妈身体不好,家里也没人帮忙,有好几次回到孝感家门口拖物资,小区门卫看到是武汉的车,也不让进。
我是2015年开始在绿发会做志愿者的,主要做一些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春节前我刚回到老家,武汉就传来封城的消息,这是武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真是让人震惊。
当时医院人满为患,医用物资瞬时告急。我想,与其看着网上的一片谩骂,不如做点什么。正好大年三十绿发会采购了4万个口罩,支援武汉和襄阳。我是封城以后距离武汉最近的绿发会志愿者。没有多想,借了一部车,当天开始运送援助物资。
武汉封城就快一个月了。
每天跑医院,跑社区,我看到一线医护真不容易,老百姓也确实憋坏了。有些人看了几条新闻,就骂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作为。可我每天往社区和医院跑,我觉得不能一味责怪他们。
刚开始我也觉得,干社区工作,不就是他们的职责吗?不就是他们应该做的吗?但很快我不这样想了。
我就住在武汉江汉区长青街办事处附近,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三公里,位于疫情事件的原爆点。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叹气,我看着他们的小电动车充电,24小时不间断。基层的社区工作人员,凌晨一两点还在工作,有时三点多还在上班,高峰期通宵达旦。
有的人一个多月没回过家,有家不能回,孩子没人管,他们有的情绪很崩溃,我看到社区一个女基层干部大哭,但哭完还是接着工作。
疫情高峰期,社区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有些死者的亲属心里憋屈,就会骂这些社区的基层人员。有几次我撞见了。武汉人骂人很不好听。但这个时候他们不做声。老人需要安抚,有的孩子才一岁,失去了双亲,社区工作人员要挨个去做家属工作,把死去的人拖走。
这就是生命,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工作。
(武汉社区的一幕)
被抬走的可能是某个人的妻子、丈夫、父母、孩子。或者是一家人。生命这么脆弱,无助。
我也想过,如果哪一天我感染了,人生短暂,我做了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也没有特别多的遗憾。我的免责声明,遗书都已经写好了,直面死亡。死亡这样的事情,疫情期间,武汉每天都在发生。
经过这场浩劫,我想更多人会通透,什么样的生活值得我们拥有。
做对的事情,讲真话,心怀感激的活着,健康的活着,太重要了。
尤其是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
二
志愿者故事二:龙剑
“理疫之帮”的“头”等大事
“明天雷神山指挥部需要2-3名发型师!请报名!”2月18日晚8点,龙剑在“理疫之帮”微信群里丢下一条招募信息。
龙剑是武汉市为医护人员免费理发的志愿者组织“理疫之帮”的发起人之一。而此刻,另一名发起人赵鹏程为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理发的志愿活动刚刚结束。“从中午12点一直剪到晚上6点多,我们3人一共剪了60多个人。”
持续地久站导致脚都肿了,持续抬手作业导致第二天手都举不起来……但对这群理发志愿者来说,“都能克服。唯一希望就是,同行越多越好!”
“老顾客告诉我 现在急缺理发师”
“前几天,一名老顾客突然找到我,说现在医院急需理发的志愿者,还给了我同济医院某医生的联系方式。我打电话给这位医生,对方说,来吧!正好有这么一个组织,我就被拉进了‘理疫之帮’的群。”
“前天,他理了40个,脚都肿了。”见小杨不肯说自己的事儿,赵鹏程补充道,“平常,每个发型师一天理10名顾客左右,极特殊的时候最多20名——比如临近春节前。而现在一个发型师一天理三四十人是常事。”
“我家是东北的,不过来武汉定居已经十几年了,就住在百步亭。”小杨说,“我从业有10年了。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做志愿者,尤其是我妈。”
“2人给212人理发 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了”
“我们武汉市理发志愿者行动最早可追溯到2月3日。” 龙剑介绍说。
龙剑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中心团委一支部书记。2月3日,武汉市江岸区团委招募志愿者,为援鄂医疗队提供服务。“3日晚上,我们志愿者就集结完毕。2月4号上午,我负责对接西安医疗队,他们当时有212个人。记得他们领队去参加了市防疫指挥部的会议后表示,需要做好准备打持久战。同时对我们提出了需求,给所有医务人员理发。把女生头发剪短,男的则剃光头。”
“4日中午,我们迅速招募了3个人,其中2名主剪1人打下手。从中午12点一直剪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我们这2名主剪一共剪了212人。这是目前为止我们剪的人数最多的一次。”龙剑说,“他们两位累趴了,第二天起不了床,手都抬不起来了。”
“没想到需求量这么大!我赶紧发了一个朋友圈,急需组织一批人来支援我们。” 龙剑说,很快他又接到另一个请求,也是数百人等着剪头发。“我们赶紧发动身边的朋友,在网上寻找志愿者。同时建了一个群,那时还不叫‘理疫之帮’,而是叫‘武汉理发志愿者服务群‘。”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拼”!
三
志愿者故事三:周文
初一开始救灾23天没回家
在孝感市民政局2楼,孝感义工联合会(以下简称“孝感义工联”)会长周文借到了临时办公室。从大年初一开始,周文吃住在办公室,已经连续23天没有回过家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孝感义工联与壹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合作,成立湖北联合抗疫情项目组,利用孝感义工联覆盖湖北全省的公益网络,帮助这两家基金会执行省内医疗、生活物资的协调与分配。
周文和近1000名孝感义工联志愿者每天从早八点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与来自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公益伙伴对接。截至目前,孝感义工联已向省内供应了250多万只口罩、7万多个护目镜、500台无创呼吸机、1004桶医用酒精、600吨蔬菜等各类物资。
包括周文在内,所有志愿者的防护措施是简单的一次性口罩,体力劳累加上精神压力,每个人时刻处于紧绷状态。
因为担心交叉传染,周文有意不回家。和家人视频时,爸妈会吵他口罩没戴严实,上九年级的女儿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周文说话朴实内敛,但提到家人时他哭了。没能陪在家人身边度过这个艰难时期,他感到内疚。现在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如果到时还健康活着,他要第一时间赶回家陪女儿,好好休息半个月,去吃一碗热干面。
周文(右二)
四
志愿者故事四:刘世海
不敢回家,回家就成了“罪人“
刘世海一边开着大卡车,一边盘算着,剩下的救援物资,他还得跑六趟,至少2月底才能回山东了。可是,回到山东能去哪儿呢?
家是回不去了,他不能“连累”今年要中考的孩子被隔离。但能去哪儿,他也不知道。
听说有大卡车司机因为给武汉运输物资,回村时,开好的证明被“鉴定”为假证明,愣是不让回去,他很为同行的遭遇感到担心。
刘世海是传化·安心驿站服务的长途卡车司机之一,也是众多为湖北运输救援物资的大卡车司机中的缩影。
为支援疫情防控,传化·安心驿站于1月24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物资保障绿色通道,面向平台5.3万名卡车司机发出驰援湖北的倡议书,得到了28个省市301个站点的2.2万卡车司机的积极响应。
截至目前,卡车司机们运送了2729.639吨紧急医疗物资至湖北武汉、孝感、黄冈、宜昌等地区。
疫区所需要的粮食蔬菜、医疗物资,百姓生活需要的必备物品,都要靠大卡车司机运输,但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足够保障?
刘世海是传化·安心驿站的一名潍坊驿站站长,传化·安心驿站是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推出的服务卡车司机的公益项目。武汉疫情爆发后,他看到传化·安心驿站的倡议书,征集卡车司机司机运送抗疫物资前往湖北。作为站长,还没来得及跟家人商量,他就第一时间报名了。
2月14日,刘世海送完一趟消毒物资,在回山东的高速公路服务站,拿出自带的方便面准备凑合一顿时,接到了老父亲的电话,“你为啥去湖北?这边的人说你去湖北会祸害家里人!”他愣住了,没想到自己运送防疫物资,却令家人在家乡受到如此非议。
等安抚完父亲,他转头看看自己的泡面,已经凉了。但他还得硬撑着吞下去,因为前后几十公里不会有一家商店开门,他也没有别的食物了。
五
志愿者故事五:李小熊
29岁武汉女孩封城后的26天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李小熊的身份有很多。她是司机志愿者、志愿车队队长、捐款人、募捐人,因为自己被感染,成了新冠肺炎感染者,又因父母感染,成了感染者家属。
她曾在返回武汉当天捐出1万5千元为医院买口罩,也曾用仅仅4小时组建了一支志愿车队为医院运送物资;她目睹过医生苦求一只口罩和几天几夜没睡的劳累;也感受过打无数遍120仍没有床位的绝望;她曾在做志愿者时被欺骗和误解,也感受过四面八方涌来的善意。
如果有的选,她只想做个生活在武汉的普通女孩——一个29岁“爱美”的医疗美容医师,副业是游戏主播。
现在,她的父亲还在同济医院的重症病房治疗,母亲在酒店隔离,她自己刚做完新一轮的核酸检验,正在等待最终结果。
她是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她并不想成为一个“英雄”,只是不想被绝望困住。
1月23日晚上,李小熊的手机被打爆了。来电的都是陌生人,年轻人居多,语气无一例外地焦急,“我要捐款,你能帮我买些物资送到医院吗?“
“加我微信说具体要求。”李小熊迅速挂了电话,没时间多说一句话。
四个小时里,李小熊共发了20条朋友圈,接打了400多个电话,收到100多条短信,添加1000多名好友,回复上千条微信,3个新建的微信群加满了。
机动车禁令下发后,各大医院陆续开设班车解决医护人员的通行问题。李小熊车队的工作重心转到运送物资和派送医护人员的一日三餐上。
无能为力的绝望
1月29日凌晨,李小熊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她脸庞枯黄,眼神麻痹呆滞,脖子上的淋巴肿大,全身无力地瘫在床上,浑身疼得“像是被人暴揍了一顿”。
等着回家的医生、等着去接医生的司机、物资捐赠者,以及医院的物资接收处并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像往常一样,不停地给李小熊发微信,一分钟打两个电话,等待她的帮助或调度。
这个29岁的女孩蜷缩在被窝里,抹了抹眼泪,举起手机,试着打字回复,但最终因为没有力气而放弃。她只好试着用虚弱的声音发出一条条语音回复。
1月26日前后,李小熊出现了发烧等症状,1月27日她去做了核酸检验,次日拿到结果,为阳性。
拿到确诊结果时,她躲在房间里每天哭,脑子里一直在想会不会死?但转念一想,她告诉自己还是要坚持吃药,还是做该做的事情,“如果人都要死了,也改变不了什么,那就再多做一些好事吧。那么多人需要我去帮忙。”
那只响个不停的手机,和一条一条急需回复的信息,成了患病期间某种支撑她的东西。“一直在做事情,忙到信息都回不完,你就不会想着说我哪里好痛,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她的身体真的慢慢好了起来,先是退了烧,之后身上也不疼了,慢慢也有了力气。她很早就通过社区、医院等渠道等待床位,她还曾开玩笑:说不定我没有等到床位病就好了。没想到真被自己说中了。
她好了,父亲却病了。
六
志愿者故事六:一名社工
“老公,我好累!”
“老公,我今天好累。现在腿脚都发软。”
“宝宝,妈妈真的好累。早些睡好不好?”
……
2月14日晚上9时许,在社区工作的妻子又一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中,连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一天,她们按照上级命令,完成了辖区内9个开放式小区的封闭。
而这样的对话,从1月22日(腊月廿九)接到疫情相关通知以来,已经是常态了。除夕、春节、元宵、周末……她们没有休息过一天。
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这些名词的背后,是每一名社区工作者在一线一步一个脚印、一人一个电话,对每个小区、每层楼栋、每户人家的末端落实。举着喇叭喊遍每条小巷,背着消毒箱走遍每个小区。从上到下都在号召“不出门”,而她们每天早出晚归,一直霸占着朋友圈的运动步数封面。多少个老旧小区没装电梯,全凭她们的一双脚跑上跑下。更令人揪心的是,如此高频率地接触如此大量的陌生人群,她们中很多人没有N95,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一个普通口罩,就是她们全部的装备。如果说医生、军人、警察等职业,入行之初就有面对高风险的思想准备,那么她们,或许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但是,她们依然义无反顾地上了。
小猫,一名新婚不久的社区工作者。工作中需要多次近距离接触感染者确诊病例的小区邻居。她其实心里很害怕,多次在聊天中说“我觉得我需要一个N95口罩,我自己买还不行吗?”但身在全国最早提出“把N95口罩留给救治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湖南,万一被不知情的网友拍照引发舆情怎么办?内心反复挣扎,工作中的她仍然一直戴着普通口罩……
因为这场严重的疫情,因为各种封闭管制措施,社区变身多功能综合中心,社区工作者则化身千手观音、百变金刚。快递、包裹进不去小区,她们就成了快递员,帮着取件送件;孤寡老人行动不便儿女又回不来,她们就成了超市配送员,帮着送米送菜;有的家中有初三、高三的考生,她们就成了(免费)打印店,打印、装订厚厚的试题,再送到考生家中;小区没物业,她们就守着小区门口设岗,登记、检查外来人员;做饭的阿姨在外地回不来,她们就自己轮流买菜、轮流做饭,包饺子下面条……至于在家隔离的疑似病例等,她们更是每天跟踪、全力照顾。
她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女,都是“二宝妈”,但在这场战疫中,她们选择了“抛夫弃子”,拼尽全力照顾着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
有那么一群人,她们没有衣服(防护服)可以换,她们没有前辈可以学(社工没有如此的历史),但她们一声召唤、火速集结,放弃休假、提前返岗,用一个个电话、一条条微信、一张张宣传单、一声声“大喇叭”、一幅幅“硬核”标语、一句句当面询问、一步步上门入户……守住了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最一线!她们,同样用行动诠释了——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这次战“疫”,社区工作者,值得我们敬一个礼、道一声谢!
注:素材来源:686新闻工厂、凤凰网、北青报、社会创新家等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