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二):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李涛,“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国家智库专家、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师,新京报第十届“十大感动社区人物”,民政部全国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他于1996年担任媒体记者时参与社会公益,2003年发起成立国内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协作者”,致力于赋权流动人口,推动NGO与政府、企业、学界的跨界合作。
本文亦是北京协作者承接中心运营工作团队全体成员的实践成果,特别是刘倩,王亚男,鲁雷廷,余晓雪,白先枝,邢玉芳,何慧,李真等同事对本文的贡献。
原文《当前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例》刊载于《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协作者云公益接下来陆续进行推送。
在上一期中,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当前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一)——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的四个原则》,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与大家分享《当前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二):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
(一)服务方式
中心主要以四种方式提供服务。
1.直接服务
中心通过前台咨询、热线接听、微信群和公众号互动,服务代理、事务代办、场地预约等方式直接提供服务。
2.转介服务
中心发起了社会组织服务资源联合体、公益导师计划和公益协作空间,通过签约,把支持性组织和专业人才联合起来,把各类优质资源集中起来,通过派单制,实现了服务转办,供需对接。
3.自助服务
中心通过“互联网+资源配置”,打造了一个“永不下班的网络平台”,汇聚了社会组织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场地、志愿者等12类资源,社会组织可通过网络平台,自助服务、满足需求。
4.协同服务
中心发挥在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协同打通市、区、街(乡镇)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实现资源链接,服务协同,形成“上下贯通、各有分工、系统规范、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全市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体系。
(二)品牌服务
招标文件发布的中心采购内容及数量为“社会组织年检服务、培养孵化、资源配置平台管理” 三项服务。实际运营过程中,经市社团办与北京协作者多次协商,按照切实发挥中心功能定位的目标,中心的主要服务最终确定为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社会创业支持、资源配置、信用信息服务、党建指导和对外交流交往等六大服务,百余项服务内容,即“6+N”服务体系。中心依托“6+N”服务体系打造出多个品牌服务活动。
1.公益创业辅导日——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面向社会开放,是中心最重要的日常服务之一。中心平均每年咨询量高达10000人次。咨询内容涉及社会组织登记、变更、注销相关程序,社会组织年检,社会组织政策法规,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组织治理、战略规划、项目管理和服务开展等方面。方便社会组织咨询,中心开设了多条咨询渠道,包括:
(1)在综合服务大厅设置6个咨询服务窗口,开展面对面咨询;
(2)配置10座席的小型语音呼叫系统,开展电话咨询;
(3)开通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平台咨询端口,提供在线咨询;
(4)现场个别化及小组督导式咨询服务。
中心建立了多层次的咨询服务团队和规范的咨询服务流程。所有的咨询个案都会按照要求被记录到咨询信息数据库,并随着动态进展而更新,一直到咨询者点击“服务结束”,该个案才会被关闭。中心会定期对数据库中的咨询记录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社会组织普遍需求和问题,开展主题小组辅导或专题培训,并整理成普及性文章,通过中心的公众号和媒体伙伴传播给社会。
其中,中心重点打造了“公益创业辅导日”品牌服务活动,即通过预约的方式,邀请公益导师开展周一至周五的专题咨询辅导会,辅导主题由社会组织提出或中心根据咨询数据归纳确定。主持公益辅导日的导师除了学界和社会组织实务领域的专家,中心还发挥政社合作优势,专门设置了市社团办各业务处室工作人员轮值制度,以方便社会组织在一个放松和学习的氛围中与主管部门深入交流。
这项看似平常的服务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以前有了问题,不知道该去民政局到哪个办公室找哪位领导,也怕影响人家工作,中心帮我们和业务主管单位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一位社会组织负责人说。
2.年检预审与辅导服务
承接市社团办转移的年检预审服务是中心最有挑战也是最富争议的特色服务。起初,包括北京协作者理事会在内,很多人担心该服务潜在风险太大,一是责任重大,稍有闪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二是有导致机构服务行政化的倾向。对此,北京协作者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后,认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并不是包办代替政府做原来的工作,而是与政府的行政力量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优势,变监管为服务,通过年检辅导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内部治理,更健康地发展。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中心对接业务处室,明确三类组织年检年报重点指标,形成规范性文本,同时结合年检工作中常见问题,编印年检问答手册发放给社会组织;组织专业团队通过热线电话、现场接待、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年检年报工作的咨询解答。
此外,中心还专门组织年检培训,一方面指导社会组织如何填报,另一方面结合年检指标讲解这些指标与组织规范治理的关系,通过年检提高组织治理能力。仅在2018年前3个月,中心即开展了24场年检培训,场场爆满。
中心还通过每年的年检年报咨询,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培训工作指导模块,指导区级平台年检年报咨询辅导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心每年要面对全市3000余家应参检的社会组织的年检初审与辅导工作,在年检材料提交的高峰期,工作人员平均每天需要接听咨询热线90个,审核年检材料72份,这需要中心工作人员高度集中的精力与十足的耐心,需要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许多社会组织年检填报工作由兼职财务人员或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对于社会组织内部的一些情况并不是十分清楚;还有的社会组织中负责年检的人员年纪较大,对于电脑操作不熟悉,完全不知道如何网上申报,中心工作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只能一步一步告知其操作方法,常常一次电话咨询要耗费半个多小时,工作人员白天接电话,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加班审阅报告。有时他们会遭遇误解与责备,但他们仍然运用专业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优秀的工作素养,让每一个社会组织能够感受到支持与力量。
北京老字号协会专门为中心送来感谢信:“中心负责年检咨询的同志,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热情、耐心,娴熟和负责任,对我们年检网报工作中提出的问题热情解答,对我们一次次咨询电话不厌其烦,在中心负责年检的同志指导和帮助下,使我协会年检网报工作顺利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8年,有97%的社会组织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递交年检年报,其中94%的社会组织在7月底完成了年检的初审工作,从而突破了往年持续办理一整年的年检工作情况。
3.公益协作空间——空间场地服务
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服务空间场地,是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的常规服务,尤其是采取“孵化器”模式的组织,建立许多独立的办公空间,社会组织入壳培育之后出壳。但中心没有采取这种模式,北京协作者认为一是中心空间资源有限,作为面向全市的市级支持平台,难以满足全市社会组织的空间需要;二是中心最核心的功能应该是链接各类资源来回应需求;三是大部分服务性社会组织的服务阵地在社区,如果社会组织有空间资源需求,中心可以结合其服务领域和特点,为其对接能够将服务落地的区、街道和社区的资源。因此中心采取了开放式自助式的培育孵化模式,而不是入壳式培育孵化模式。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中心所在地属于核心区的地理位置,中心将场地改造成“社会创业区”“创益坊”“资源交易区大厅”等三个共享空间,提供临时办公、培训、会议、交流展示等活动空间场务服务,所有社会组织都可以通过电话、现场、登录中心在线服务窗口等方式进行使用预约和申请。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场地使用管理规范,工作人员收到社会组织提交的申请后,根据空间场地使用安排情况和要求,在线审核各社会组织申请,与通过申请的社会组织签署空间场地使用协议,明确场地使用要求,提供现场基本的设备调试、空间使用注意事项说明等服务,空间卫生打扫及场地布置均由申请使用方自行处理。场地使用完毕,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场地检查验收,并做好场地使用登记记录,收集社会组织空间使用反馈评价。
中心建立了“公益协作空间”在线服务系统,建设社会组织空间资源数据库,整合了63块办公服务场地空间,总面积约33000平米,这些场地分布于朝阳、东城、门头沟、石景山、怀柔、密云、通州区等区,为有需要的社会组织就近转介空间场地资源。
上海新途是业内较为知名的从事社区发展与社区健康的社会组织,计划在京发起成立北京新途社区健康促进中心,然而在注册的过程中面临着没有符合注册条件的场地,不能登记注册的问题。中心接到服务申请后,链接资源,对接建国门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为新途提供了场地,并落地建国门街道,不仅解决了新途的注册问题,也为新成立的新途顺利与各社区对接开展服务奠定了基础,更为建国门街道引进了专业社会组织,填补了社区健康专业服务需求。
区别于传统的社会组织“出入壳”培育孵化模式,一直以来,北京协作者更注重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社会组织的需求,从赋权增能的视角提供系统性、持续性地支持。2016年,中心启动了“社会组织助力计划”(简称助力计划),链接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按照社会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引荐注册—政策指导—空间支持——专业培训—专家督导—资源链接”等全方位支持。
(1)培育伙伴:针对处于筹备期、初创期(成立两年之内)的社会组织。中心提供政策指导、组织治理、项目管理、资源链接、同伴扶持、专项咨询等支持。并可同时获得办公和活动场地等配套支持。
(2)加速伙伴:针对发展稳定,寻求机构制度规范化和规模化等有提升的发展期社会组织(成立3-7年之内)的社会组织。中心提供组织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技术督导、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人才建设、学习小组等促进组织发展能力提升的系列培训和小组督导。
(3)创变伙伴:针对战略转型,寻求服务创新和全国性视野的成熟期社会组织(成立7年以上)。中心提供组织转型、社会创新、品牌建设,研究倡导、跨地域交流等个性化服务。
有意向的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协作者云公益”在线提出申请,填写尽职调查清单,中心从公益性、发展性及贡献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估,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成为“助力计划伙伴”。
助力计划一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助力计划伙伴自身的潜力,使其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为其他有需要的组织提供支持,共同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自2016年启动至2018年底,已有150家社会组织申请成为助力计划伙伴,其中42家成为重点培育伙伴。
北京然尔阅读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然尔)成立于2015年12月,是专注少年儿童“有效阅读”培育推广的市级社会组织,也是中心第一批助力计划伙伴,中心不仅为其提供专业支持,而且协助链接各类资源。新成立的然尔在建设网站过程中遇到困难,中心于是链接信息技术支持伙伴,对接给然尔。在享受服务的同时,然尔创始人段英也积极协助助力计划发布培训通知,分享经验和资源。段英认为,“然尔能够在机构刚起步阶段加入‘助力计划’,真的非常幸运。通过助力计划中一次又一次的案例剖析,结合自身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还能够认识这么多的同行,通过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我们在公益服务的路上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5.协作者课堂——能力建设服务
中心会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能力建设服务。其中,在专题培训方面,中心打造“协作者课堂”品牌服务,该服务为开放式专题培训,社会组织可自选主题报名参加。中心每年至少开展30场“协作者课堂”,为超过2000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提供专业培训,主题包括年检、财务、法律、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慈善法与新体制等内容,培养了一批“铁杆粉丝”。
“从中心最初开展的年检培训、到财务再到法律知识培训,我一直参加,时刻关注着中心的动态,生怕错过了什么”。在培训评估表上,一家参加培训的社会组织向中心反馈自己的意见。
相比较于几年前,当下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培训越来越多,甚至泛滥成灾,一度成为负担。“协作者课堂”之所以能深受欢迎,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能够切实回应社会组织发展的迫切性或普遍性需求的能力建设活动才是社会组织真正需要的。中心注重多渠道、多形式的了解社会组织需求。一是基于咨询服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社会组织特定时间内重点关心的问题;二是会结合社会组织行业最新动态,进行归纳分析,并以问卷或者访谈的形式,了解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需求;三是分析以往能力建设工作情况,根据社会组织报名情况、参与率、评估反馈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针对社会组织不同发展需求的能力建设主题清单,作为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的依据。
(2)以标准化管理为保障
中心制定了严谨的“五步法”能力建设工作流程:
第一步,制定能力建设计划。首先,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结果,由能力建设部门制订培训计划,明确服务对象、人数、服务目标、主要内容、协助人员,以及所需场地设施,做到分工明确、保障有力。
第二步,做好前期筹备。计划一旦确定,相关负责人务必根据进度安排开始筹备,定期跟进,以确保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第三步,推进具体实施。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能力建设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参与人员、专家老师、后勤保障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服务计划各司其职,及时沟通,保障能力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四步,做好评估总结。
中心一般采用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两种方式。评估内容包括对内容主题是否符合其需求、专家老师授课或辅导方式是否易于接受、中心行政保障服务是否满意等方面。
第五步,总结提炼经验。评估结束,工作团队会召开内部总结会议,分析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经验,撰写总结报告,并将资料整理存档。具有推广价值的协作者课堂的内容,会被编辑成在线资料,通过中心公众号和网站进行社会推广。
正是基于严谨而专业的服务管理,协作者课堂不仅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而且开发了社会组织基础财税管理、法律风险管理、项目管理、品牌管理、等级评估、信息技术建设、风险管理、对外合作洽谈及资源维护等课程,丰富了社会组织培训内容,引领和支持了其他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的能力建设工作。
“大家帮助大家”的运营理念同样贯穿于协作者课堂,中心在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服务的同时,发掘各个组织自身的资源和专业特长,动员他们加入资源联合体,在能力建设服务中结合其特点为他们提供展示机会,发掘优秀社会组织分享经验,促成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在中心,社会组织不再是简单的“被能力建设者”。
通州区双创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们通过中心链接到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家来培训,让通州的社会组织不管在项目书撰写以及财务结项方面都有了整体的提高。中心工作人员非常认真负责,不仅在对接过程中积极沟通,并且活动结束后也会及时进行评估反馈,有效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资源的缺乏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抓住了资源配置的难点就抓住了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点。社会组织资源配置平台作为中心的核心服务,就是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在资源和项目之间,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打通渠道,“让社会组织找到急需的资源,让社会资源找到优秀的项目”。为了实现以上功能,中心从聚集资源和配置资源两个角度开展服务。
(1)聚集资源。中心通过启动“社会组织资源联合体”“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公益导师计划”“公益协作空间”等工作聚集各类资源,以中心为开放式服务平台,引进多元主体,建立了由100家支持伙伴组织和135位公益导师组成,横跨二十大类的服务资源联合体,形成了法律支持、财务支持、品牌支持、空间支持、技术支持、人才对接等方面的社会组织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2)配置资源。一是通过运营“社会组织资源配置平台”、“公益协作空间”以及中心在线服务窗口和公众号开展线上资源配置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布购买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为各类社会组织发布所需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合作和招募志愿者等13类需求信息,提供网上和在站信息发布和交换支持。截止2018年年底,平台上传各类资源供需信息5021 篇,完成对接服务150余次。
二是通过“资源大集”“资源面对面”“义拍义卖”“展览展示”等活动,开展线下资源推介和对接服务。截止2018年底,中心线下联合基金会、群团组织及区街支持平台等伙伴开展资源对接活动28场,共计为1143家社会组织提供资源配置服务。
中心资源配置大厅常年为社会组织的公益产品提供义卖义展。其中,中心协助服务智障儿童的北京憨福儿公益基金会设置了“北京憨福儿无人货架”,在中心的示范推动下,该货架分别入驻了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社会动员中心、纳什空间鸟巢旗舰店、无界空间等3家店,不仅促进了残障人士手工产品销售,更向社会公众传播关爱并支持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公益慈善理念。
中心采取了合纵连横的资源配置策略,横向上组建以工、青、妇、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枢纽型组织为主体的资源体联盟,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领域发展等方面,建立信息联通、服务联动、资源共享的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满足不同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其中,中心连续两年联合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开展“市妇联资源面对面暨益家行项目合作伙伴招募会”,促进91家妇女儿童服务类别的社会组织与市妇联面对面,发布资源,进行项目沟通洽谈。针对“社会组织走出去”,中心联合市社团办与政府外事部门、对外友协等单位建立联络机制,形成对外交流支持资源体。截止到2018年底,中心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交往优秀项目宣传推介、政策解读和咨询、论坛沙龙和培训等活动共计8次,探讨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机遇和路径,为本土社会组织走出去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纵向上,中心组建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联合体,将社会组织发展所需技术、人力、项目、资金等资源与各区域支持性资源整合链接,通过线上、线下交易交换,实现资源互联、信息互通、时时对接,让资源在体系中运转起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2016年6月,顺义区民政局社团办、顺义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提出,希望可以获得市级支持平台专家资源服务,促进区级平台升级和能力提升。2016年7月20日,中心与顺义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正式签约对接合作。当天,由中心协调的法律支持伙伴立即启动服务,为100余家顺义区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法律培训和咨询。2018年2月,中心联合顺义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开展顺义区社会组织第一次资源对接会,调动50多家社会组织参会对接。已经成立10年的东城区创益汇是全市第一家区级支持平台,2017年,东城创益汇与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全面引进中心的服务模式,促进平台迭代升级。
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为北京市第二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自2015年启动社会组织培育实验课题以来,在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提升社会组织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2016年5月30日,中心带领支持伙伴团队前往建国门街道,就建国门街道社会组织支持平台的问题和需求,以及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所需要的支持等进行深入座谈交流。11月24日,中心与建国门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举办的“社会力量服务资源对接洽谈会”,引入市级专业社会组织进入辖区,与建国门街道各科室、社区进行对接。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回天计划”,受市民政局社团办委托,中心承接对口指导帮助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任务,为昌平区级平台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引导市级社会组织入驻该地区,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大型社区治理的新模式,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服务于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居民。
(三)服务成效
1.直接效益
自2016年1月来,中心每年平均为3000家社会组织提供年检年报咨询辅导服务;截止2018年年底,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咨询辅导54390次;开展各类能力建设、资源配置、论坛研讨等活动273次,服务85326人次;平台上传各类资源供需信息5021 篇,完成对接服务150余次。截止2018年底,中心线下联合基金会、群团组织及区街支持平台等伙伴开展资源对接活动28场,共计为1143家社会组织提供资源配置服务。
服务评估结果显示,社会组织人员对于中心专业支持活动的内容及质量满意度达到95%以上;对中心的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中心的服务从不同角度回应了社会组织的发展需求,而这些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则直接关系到基层社区的民生服务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
此外,中心构建了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体系,将各类资源对接输送到各级平台,支持区、街平台持续地为全市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2.知识传播
中心组建了涵盖法律、税务、财务、品牌建设、筹款、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组织治理、团队管理、等级评估、信息技术等20个类别的资源联合体,100家支持伙伴和135位公益导师加盟,促进了知识和技术资源的跨界整合。
中心结合年检预审、咨询和培训等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通过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各类信息423篇,关注量达近6000人;同时,线下为社会组织累计发放各类学习和宣传资料2万余本。
中心结合运营实践,编写了将近20万字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手册》,并制定出《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服务平台运营规范(草案)》,支持各区、街平台规范化发展。通过三级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将中心品牌服务及经验,输出到东城区、顺义区、怀柔区、昌平区等区级支持平台,并为东城区妇联培育全市首家“妇联社会组织之家”。
中心无偿接待各地的参观学习,其中,运营经验被海南省民政厅、湖南省民政厅、江西省民政厅和天津滨海新区民政局等地借鉴引进到当地平台的建设工作中。
中心与学术机构和支持性组织联合开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论坛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组织蓝皮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纪念活动、国际志愿者周倡导活动的定向发布平台和联合举办单位。
试运营结束后,中心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18年,北京协作者承接运营中心的案例被写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学案例。
3.社会影响
由于前两年中心一直处于试运营,所以并没有专门开展媒体宣传活动,即便如此,截止2018年12月,中心依然得到了新华网、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公益时报、社会组织杂志等多家媒体的60次报道。
三年来,中心接待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领导,学界、社会组织等各界代表来访参观交流149次,1586人。中心也成为国际交流交往的窗口,接待了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柬埔寨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访问团访问中心。
2016年11月27日,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到中心调研,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以及市民政局领导等陪同调研。黄树贤部长一行参观了中心各个功能区,听取了中心工作汇报,仔细询问了中心的人力资源建设、业务开展、资源支持等方面详细情况,对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表示关心和慰问。黄树贤部长说:“社会组织将会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现在还是初级时期,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更多方面的人才,成为这个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希望看到你们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北京社会组织》杂志报道了部长调研的消息,文章评论说,“这是民政部部长履新调研社会组织的第一站,暨彰显出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北京市社会组织工作的成绩。”
长期以来,人们对支持性社会组织的认识停留在由专业精英构成的“高端组织”。而中心的运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尤其是对“草根组织”的认识。“中心的建设是北京社会组织发展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的措施……中心区别于过去的孵化中心,站在更高层次上服务社会组织发展。”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中心跟我们传统意义上事业单位的定位有区别。运营形式比较新,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协作者承接运营,协作者为草根组织,证明草根组织可能比大牌的社会组织更专注、勤奋,相信这种合作形式不但能进行下去,而且能够取得经验。”
“两年来你们在中心的作为,让我们感觉到了社会组织的温度,触摸到了社会组织的脉搏,希望能继续保持,这样我们就能接地气,能更好地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北京市社团办主任温庆云说。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