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深入,乡村振兴的范畴也越来越全面,有权威文件论述的五个振兴,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也有群众们特别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升、农村创业就业支持政策、农村社会保障福利等等话题。还有全民都应共同关注社会治理现代化、三治融合、社会善治、数字乡村等不胜枚举的乡村话题。
当面对这么多话题时,全局观和核心观就被特别需要,找到众多话题的内核,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精神有此力量。作为一个多年践行在乡村事业的老兵,我深刻感受到乡土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信任力、创新力的强大作用,因此,重新筑起乡土精神的人心长城,各项乡村振兴的问题将会慢慢化开。
很多人会觉得乡土可能没有精神,或者不需要精神。但当将城市精神和乡土精神对照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乡土精神与城市精神有着巨大差异和不可替代的互补性。城市精神强调效率、乡土精神强调人情;城市精神强调科技、乡土精神强调人文;城市精神强调外求、乡土精神强调內省。所以当城市生活疲惫时,需要乡村袅袅催烟般的抚慰;当城市生活紧张而无头绪时,需要乡村去寻找灵感;当城市生活冰冷而无助时,需要到乡村去体验人情温暖的人生真谛。所以重塑乡土精神于乡村本身,也于城市互补,都有其巨大意义。
下面几期我将给大家陆续分享乡土精神自强的各个话题。
乡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乡土精神的载体何在
乡土精神贵在同心协力
乡土精神自强案例
一、令人揪心的文明现状
这些年因为保护古村落,我走访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所留下来的古村落、历史建筑、文化遗迹等珍贵文化遗产。它们当中大都有精湛的建筑艺术、非遗技艺、优秀人才等表观,并且能传承数百年至今。
尽管在当前或多或少地呈现出衰败的迹象,但在这些表观的背后蕴含着一股隐隐地但又非常强劲的观念、思想、风俗力量,听到当地群众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这儿的人有这个习惯,不这么做会被笑话”。
我把这些观念、思想、风俗的力量统称为乡土精神的内涵,也正是这些乡土精神造就这些高超的水平的古村落、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为乡土精神逐渐被打乱、被遗忘、被忽视,导致了古村落等珍贵文化遗产的衰败。
更心疼的是这些承载乡土精神的物质载体衰败后,人的文明滑坡,我们的社会也正在为人的文明滑坡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把刀砍向儿童、女乘客击打司机致全车人亡,这样的文明现状比“苛政猛于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统官民、贫富斗争悲剧更为惨烈,人人都在不知觉地作恶,人人也都可能成为文明失守后的慢性受害者。
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去乡野和普通百姓里寻找文明的火种。“礼崩乐坏、克己复礼”,孔子去周朝寻找文明的经验,当下的中国社会也需要向历史追寻文明的答案。总体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世界各国的宗教,广大的民间信仰都在围绕“德”字展开,教化世人积德行善,从私德到公德,从家德到国德,从文德到武德。”德”又通过物质载体、文献民俗、书画技艺等形式实现传承脉络。“脉”像血液一样贯穿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胞,“德”像心脏一样不断生产血液,并将血液最终汇于心脏。
这些年,我们在一处处乡野,一处处历史遗迹中,一张张经典文献里发现了这些德和脉,就像看见一个个游魂或者精灵,他们在寻找他们的归宿,努力呼唤重建他们的心脏和血管网络,也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
视频:https://v.qq.com/x/page/i0962h4xxbo.html
重塑乡魂——新乡贤与乡村凝聚力建设
二、乡土精神五脉的解读
所以我试图将他们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出来:国脉、文脉、善脉、祖脉、地脉,抛砖引玉,从一个实践者,探索者的视角为更多研究者提供一点肤浅的素材。
(一)国脉:抗战爱国的英雄精神
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是至高无上的,是和平时代为名利头破血流所不能体会的,更不能遗忘的。没有哪一村土地不是浸满了鲜血的,近代中国更是有近亿的普通民众保家卫国捐出了血肉之躯。
其实他们离我们并不远,或许就是你的曾祖父,或许就是你本村本家的一个先辈,他们的事迹在千千万万的英烈事迹中或许不值一提,但在家乡父老的记忆里却是身边的英雄,理应在他们的家乡被记载、被瞻仰、被传承,让一代一代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为之骄傲、为之激励、为之奋发。这也是这些英魂最渴望的归宿,在他们的家乡留下他们曾经来过、曾经勇敢过、曾经感天动地过的故事。
如何延续国脉?
看看浙江省萧山区凤坞村是如何用两次众筹打造两座村里的抗战纪念馆?
▼
跟随央视镜头,了解周寅和凤坞村的故事
视频:https://v.qq.com/x/page/g074177m893.html
两次众筹,打造一个“网红”村(点击阅读)
(二)文脉:家国担当的国士精神
文明的传承和进化是由读书人担当的,还能留在我们心里、并不时咏诵的那些高洁的文化人格,是他们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奠基并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文明基因的内涵,我把这些人称之为国士。
他们有我们常说起的孔孟、墨子、老子,也还有朱熹、王阳明、陶渊明,近代的蔡元培、梁启超、胡适等等。不论他们所在时代的政见是否成功,也不论他们的思想在后世是否能与时俱进,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他们燃烧尽了自己为众生寻找文明和幸福的出路,浓浓的家国精神和士人担当。
所以,我们努力从这些闪亮的名字中选出了国士50人,除了他们留下的名句名篇一代一代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言语表达,更在意他们短暂一生甚至是悲惨一生的人格故事,让这些人格广泛播撒在中华民族的祠堂里、纪念馆里。人格的穿透力是超越时空和名利的,每个县都理应有一个国士馆成为世世代代学人获取精神寄养的地方。
如何延续文脉?
看丘成桐家乡蕉岭文福镇羊岃村如何打造“ 院士之村”
▼
蕉岭“羊岃 院士之村”:传承文脉系乡情 美丽田园更宜居(点击阅读)
(三)善脉:造福桑梓的乡贤精神
善可分为造福人类的至善,造福国家的大善,造福一方的中善,和造福桑梓的微善,至善、大善、中善是一部分精英才能实现,而微善却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得以享受积德行善的普惠愉悦。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激励着每个微观的个人可以通过造福桑梓的微善来获得余庆,而不只是精英人士才拥有积德行善的权利。聚沙成塔、点滴成河,一个个造福桑梓的微善,构建起善的洪流,恰恰成为基层社会最好的教化良方。
所以每个街道、每个社区、每个村庄,应该通过建立乡贤的纪念场所,重视这片土地上历代出现过的造福桑梓的人物,他们的血缘与这片土地上相亲,他们的故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身份和普普通通的人并无太大差别,会让更多人有可效仿的可能。同时也只有逐步从积微善到积中善到大善甚至至善,积善的精神从造福桑梓开始。
如何延续善脉?
看看浙江省萧山区桃北新村如何众筹为村里建村史馆?
▼
如何从0到1为村里建一个村史馆?(点击阅读)
(四)祖脉:慎终追远的家风精神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祖脉是进入中国文化最深的内涵,家族通过祖祠族谱、家风家训彰显着家族荣誉,传承着家族文明。通过对历史上传承千年名门望族的家风家训进行研究,比如颜氏家训、裴氏家训、钱氏家训等等,找到了这些家族经久不衰、人才辈出的文明密码,在于祖脉中教化着子孙如何做人、为学、进德修业,也通过家诫警示着后人规避诸多人生风险。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还有非常多的人生智慧不断启迪后代蒸蒸日上。所以,有人的地方就应该通过家风家训馆,楹联、文献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这些智慧,对各个家族的文明基因诊断和升级,让每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在家族的文明基因里得到寄养。
(五)地脉:热爱生活的民俗精神
接地气是生活的本质,五谷杂粮人皆食之,大俗大雅。在民间社会有太多地域性的饮食、服饰、曲艺、祭祀、信仰的民俗文化,他们反应了经过千百年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提升,最终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民俗。
尤其大量的曲艺类民俗,信仰类民俗,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更传递着积极向上人生愿望。每个热爱生活的地区都理应有他们独特和自豪的民俗活动,甚至民间信仰,尊天法地,敬山神、拜水神、供土地庙也反映了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的文明基因。潮汕地区拖老爷、扶鸾等民俗活动也都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总体文明水平。
广东汕头市澄海盐鸿拖老爷风俗
三、重构城乡新文明基础设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更多在一些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变相地说明在社会教化、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取得一些成绩也更多体现在一些文献、文艺作品的工作上,并未能变成一套空间承载体系,来安放这些社会教化和文化伦理,我把这些社会教化基础设施、文化伦理基础设施统称为“新文明基础设施”,让这些新文明精灵能找到自己安放的场所,让广大群众能在生活的家园附近就能感受他们的教化和智慧。
举个特别直观的感受,凡一座城市都会存在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甚至万达可以高调地宣传来了就是城市中心,但我几乎未能见到哪座大城市有明确的文明中心,或许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但这些文化服务中心离文明传承古今、普渡社会教化、无声地传递价值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乡村还有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社会教化场所,但他们都面临着适应现代生活的升级,面临着日益凋敝的困境,文明的现实困境令人担忧。
而这些新文明基础设施更侧重于重构,而非新建,文明的本来之意就在于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他不同于盖高楼大厦,也不同于新建博物馆、展览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种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等场所是承载这些文明中心最佳的场所,也使得这些历史场所有了新的功能,旧瓶装新酒,老树开新枝,越发历久弥新。一个个文明中心所带来的教化流量,也将激活更多地区的发展机遇,带来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让文明也成为新的增长点,义利并重义利相和。
展 望
文化的更大价值在于其教化甚至朝圣功能,这是文化惠泽众生的价值,这远非个别资源突出地区的文化旅游,或者有影响力的个别文化IP商品化可以比拟的。文化和文明是无差别的爱世人的,不论地域、不论族别、不论贫富,文明的不均或许是压倒社会的最后那根稻草。
我战战兢兢地写完上面的文字,算是对我们这支团队,千千万万的古村之友一次思想上的交代,我多么希望未来的中国城乡,能像前三十年一样推动起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镇级商业中心、村级商业服务部分热情,推动起市级文明中心、区级文明中心、街道文明中心、镇级文明中心、村级文明中心,在那些荒废无人问津的历史建筑、古村落里再绽放出更夺眼的光芒。人们追求财富和追求文明的心态得以平衡,内心才能祥和,社会也才能长治久安。
很多时候我们很着急,担心最后一根弦被崩断,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可又告诉自己一切都不晚,还来得及,惟愿我们这代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一切都不再陌生。
作者简介
汤敏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
爱乡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
长江商学院EMBA第30期学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