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看见】冯媛:多重夹击中,她们走过的路

 

摘要:作者作为95北京世妇会的亲历者,在10篇女工自己书写的个人故事中,见证和体会这25年来基层劳动妇女在跌宕起伏的时代大潮中成为女人和成就自我的历史。

她们一边背负着历史的包袱,一边扬弃陈规陋习,在流动中开拓人生的维度和生命的版图,继续走着她们的女人之路。

 

打工女性,是这些文章主角的自我认同。在这10篇成为女人的故事中,每一个她,都同时或先后有若干个身份:弃婴、女儿、姐姐、三个哥哥的妹妹、女工、家政工、家庭作坊式公司的雇员、双职工、媳妇、全职妈妈、单身妈妈、婆婆、走出去的女人、写作的女人、 美好人生刚开始的50岁的女人……

 

 

她们中的大多数已迈入中年,年轻的则刚到而立之年,经历痛苦后走出以家人为中心的生活,开始为自己而活。而年长的已经76岁,小时候通过认干妈改变自己的家庭待遇,曾经作为“留守妇女”独力劳作,在丈夫去世后到城市打工,现在终于有了存款和养老金安度晚年……【回顾:《在出生时逃过被杀死的命运,一个女人的一生还会经历什么?》 】

 

 

这些故事,让读者看到,打工女性不是单面人,她们有多身份、多层面的立体人生。有的身份凸显了她们在地域、户口、性别、年龄、教育、行业和职业、恋爱婚姻家庭中的劣势,有的身份则让她们能生长和发挥出自信、力量和权利。

 

 

在她们多层面的立体人生中,作者们最多着眼着墨的,仍然是她们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的酸甜苦辣。

 

 

这大概还是现状使然:她们生命中每一个阶段,无论是感受爱、快乐还是历经艰苦和磨难,家庭和亲密关系都是成为女人、成就女人的主线。她们每一个人看待和处理家庭事务、家人关系、亲密关系的眼光和角度,都没有完全墨守性别陈规,而她们活出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每每都是质疑、挑战或超越性别陈规的结果。

 

 

即使有些女性的生活仍然受制于各种性别框框,乃至处处以性别陈规评判和对待其他女性家人,但在她们的故事中,都蕴含着一个明确而强烈的意识,那就是她们的主体和平等权利意识。【回顾:《 一面哭泣一面追求:“出逃”自己命运的女人》】

 

 

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她们的家庭生活中,如“不要掏空自己取满足别人”,也体现在她们对自己工作经历的评说中,体现在她们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包括对各种性别歧视、性骚扰、性剥削和家庭暴力的认识和态度上。

 

 

无论是以行动——忍无可忍终于远离暴力家庭或脱离虐待性的关系,还是以反思——通过交流和学习醒悟到自己过去的生活充斥着家暴,或是通过对比——杀害和遗弃女婴的过去和平等相待的后来,她们都能从权利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经历,洞察其中的性别不公和性别侵害。

 

 

当然,要将反思精神和性别平等意识贯穿一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对谁而言都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事。当下, 我们都还在一边背负历史的包袱、一边扬弃陈规陋习的状态下,继续走我们的女人之路。

 

在这些故事中,最励志的是女主角们的奋斗精神,她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尽在其中。

 

 

奋斗精神让她们改变了自己多重夹击中的弱势处境,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和工作状况、改善自己的人生。也是奋斗精神让她们不仅有经济上的追求,同时很看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使自己精神上有所满足,拥有和保持自信,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回顾:《女人不是月亮》】

 

 

她们中的一些人更进一步看到,个人的奋斗精神并不足以改变命运。

 

 

尽管女人的能力丝豪不逊于男人,但能力的实现有赖于一个鼓励个人努力的环境或制度,这样才能“赋予她们和男人对等的机会和权力”。“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的自我要求,需要的支撑点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对女人已经较为友善”。

 

 

除了“打工女性”,还有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代名词,这就是“外来务工经商女性”。这10篇文章的主角故事各异,而共同的经历就是流动到异地工作。

 

 

北京世妇会次年,1996年打工妹之家在北京成立,不仅组织联谊活动,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群体对政策和法律改革的诉求:如户口制度对流动妇女的公平就业及其子女就学权利等方面的影响,流动妇女每季度要在家乡进行孕检所造成的劳民伤财和权益受损问题,职业健康和安全议题、社保异地转移问题,流动妇女的生育保险问题……

 

 

此后,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衍生的经济萎缩、北京奥运会筹办中举国体制的效应共同影响了沿海城市,特别是出口加工业。

 

 

“腾笼换鸟”带来的沿海产业向内地中心城市转移,政府十万亿救市资金的投入与大批女工转业、或回流后的就业与创业之间的供求脱节问题,近年来全面二胎政策对不同代际的流动妇女的影响,今年新冠疫情中打工女性的工作、身心健康、家庭照料、社区参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打工女性成为女人的历程?【回顾:《家里家外两头挑:她们的担子更重了,也没有转身的空间》】

 

 

和户籍人口相比,流动就业的女性面临的不利处境,很多并非源于其家庭或个人因素,而是制度安排。

 

 

她们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与制度进行的互动又如何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读罢目前这10篇文章,不由得激发人要想寻找、倾听流动妇女在这些方面的点点滴滴。【回顾:《玩转零工经济?女工说我们可玩不起》】

 

 

25年前,笔者在讨论妇女话题的史上最大盛会—北京世妇会及其平行的非政府组织论坛上,听到不少关于流动妇女的情况,但当时它并没有成为一个突出的专门议题。

 

 

后来,在北京的10年、15年、20年、25年(简称北京+5、北京+10……)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进程中,它始终是中国几代倡导者的一个重点关注,并时隐时现着基层打工女性的声音和身影。

 

 

现在,与她们切身相关的议题又在全球化和国内流动的影响之下,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扩大而更加突出。

 

 

在多重夹击之下,打工女性自己走过的路,她们的体验和心得、她们更加丰富多样的声音,都是我们理解和应对妇女议题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基础。

 

 

请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夹击  夹击词条  多重  多重词条  她们  她们词条  走过  走过词条  看见  看见词条  
公益

 关注 | 2021年热词“碳达峰...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