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 是各省总结自身发展提出的重要关切,我们从中找到了部分气候目标的身影。各省的新五年规划对于落实中国的国际承诺、践行中央指导的低碳转型、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尤为重要。各省份在各自的新五年规划中,除了要解决气候决心“有没有”的问题,更需关注“够不够”和“如何实现”的具体问题。3060气候目标的实现需要团结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各力量,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碳中和概念进入大众视野,3060气候目标引起热烈讨论。“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下加速推进气候行动策略研究”项目团队,根据3060气候目标主题确定关键词,采集包含上述关键词在监测时间段内(2020年9月22日-12月31日)的全网传播数据,对网页、微信、微博、APP、论坛、视频、问答七大平台进行分析。
本文深入具体省份,分析了各省在3060气候目标提出后的90天内对于3060气候目标的政策响应情况。相信随着两会闭幕与新目标的确定,各省对气候目标的响应程度将会有更好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媒体监测的方式来分析政策响应程度需要基于信息在网络的公开程度,一些内部和线下活动与讨论在媒体监测的方法下无法准确反映,因此舆情监测的视角虽然较好地反映了各省在新气候目标的政策相应度,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政策讨论热度不一,京粤沪苏领跑
图一:3060气候目标全国各省传播热度(数据来源:清博智能数据平台;由于数据库限制,以中国大陆简体中文媒体为准,暂时不含港澳台地区。)
“十四五”规划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各省市区陆续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绿色复苏、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强调和体现。相应地,我们制定了综合的传播热度指标,以体现各省市区对于3060气候气候目标的响应程度(图一)。数据显示,广东省和北京市在响应热度上遥遥领先,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紧随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3060气候目标响应程度的整体排名与2020年各省市区GDP排名基本一致。长三角、珠三角全部位于前段,京津冀地区的表现内部差异较大。而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较重的省份响应程度主要集中在排名的中后段。
考虑到对于讨论热度的反应易受地区内媒体数量等因素干扰,我们同时对全网相关文章提及的地区做了梳理(见表一)——排名中后段的省份表现差异不大,但是湖北、江西和海南的提及次数都有大幅提前——抛开部分媒体数量因素影响,这三个省份对于3060气候目标的响应程度非常高;此外,广东、山东和安徽在提及数量的排名中下滑明显,也就是说,排除部分媒体数量因素影响,这三个省份在响应的热度上有待深入分析。
表一 提及数量分布排名前十地区
在下文中,我们选择了湖北、浙江、广东、陕西四个代表性省份进行分析,以深入探索各省中3060气候目标相关话题的讨论。
新冠疫情对湖北省的经济和社会重创毋庸置疑,在2020年底,湖北省同比GDP下降5%,也是全国唯一尚未实现正增长的省份。但是,在不懈努力下,湖北的各项指标也在复苏中,同比降幅逐步收窄,离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就业和环境工作的全面复苏不远。
疫情发生之前,武汉一直在城市级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政策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不仅如此,如图一所示,湖北在全国的3060气候目标政策响应中排名第9,即便在防控疫情的艰难时刻,这座“英雄”省份也未停止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
图二:湖北省3060气候目标与新基建传播趋势对比(数据来源:清博智能数据平台)
图三:湖北省3060目标舆情分析关键词 (数据来源:清博智能数据平台)
根据图二、图三的湖北省气候议题传播趋势和关键词分析,湖北省关于3060气候目标的讨论热度超越“新基建”话题;除此以外,在3060气候目标议题的讨论中,“气候变化”为最高频词汇。这两个特点与其他省份的关键词分析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见,气候变化议题在湖北扎根已久,有良好的舆论讨论基础。
根据湖北省发改委发布的信息,“十三五”前四年,湖北GDP年均增速7%以上,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7.2%,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规划目标。2020年面对疫情、汛情双重压力,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在2021年1月底,完成湖北“十三五”煤炭去产能既定目标任务。湖北省2021年的政府报告中也提及节能减排相关的目标,包括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湖北省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有效推进也将对该省份在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达峰路径中的工作带来积极效益。
同时,目前公开的湖北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湖北省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做到“抓提升、重修复、守底线”,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促进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精准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行业: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
政策:长江的绿色交通航运、碳排放市场管理等;
行动:发展清洁能源、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项目;
倡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企业意愿:光伏发电站的建设;
财经:湖北省碳市场的建设与交易情况;
知识传播:高校对于碳市场建设的理论研究。
浙江:绿色复苏中体现经济韧性,新兴产业发挥重要作用,清洁煤或成过渡方案
浙江经济在过去一年走出“V”字型:经济同比增速由一季度的-5.6%快速回升到二季度的5.8%,上半年增长0.5%,前三季度增长2.3%。2020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613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浙江省数字经济引领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激发的产品消费升级需求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加明显。如图三所示,相比新基建,3060气候目标的政策响应更热烈、更持续,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可见气候目标已进入经济发展的主流讨论中。
图四:浙江省3060气候目标与新基建传播趋势对比(数据来源:清博智能数据平台)
行业:交通运输业、医药行业和风景园林业,包括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中涉及的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医药行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式和以 “绿色发展与文化复兴——迈向未来的美丽之路”为主题的研讨会等;
政策:构建零碳试点体系,零碳市、县、镇、村、园区;
行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等;
倡议:“浙江生态日”、“世界环境日”;
企业意愿:构建零碳企业,快递企业对推进绿色减排包装的支持;
财经: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中心建设、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地等;
知识传播:包括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全媒体渠道,相关议题集中于浙江省在环保知识宣传方面存在的空缺、官方的环保宣传视频和环保广告内容、相关方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等方面。
对于3060气候目标的高讨论度仍有需要保持谨慎之处。通过梳理“十三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情况发现,2019年浙江省完成了年度煤炭消费减量目标,但未达到“十三五”煤炭消费减量目标进度要求。2020年1-10 月,浙江全省统调发电用煤消费量完成全年控煤任务的 82%,但进入11月以后,全省用电需求旺盛,月度发电用煤量已超去年同期,完成煤控目标仍然具有挑战,还需加强行动。
但令人鼓舞的是,在已发布的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政策建议中,浙江给出了非常具体而细致的目标和行动建议。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愿景,浙江将从能源供应侧和消费侧两头发力。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24%,煤电装机占电力装机比重从目前的47%下降到42%。
能源供给侧方面,加快结构优化,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风光倍增工程”,到2025年风电光伏装机在2020年基础上翻番,合理开发抽水蓄能,加快天然气分布式发展。
能源消费侧方面,着力绿色转型,构建节约高效的现代能源消费体系。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扩大清洁能源消费,加快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加快综合供能服务站、充电桩建设,建成智能公用充电桩达到5万根左右,自用充电桩25万根以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以上;推动能效提升,对标能效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传统工业领域节能改造提升,建立节能激励导向机制;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多能集成、节约高效的低碳场景;培育能源消费新业态。在园区、港口等集中用能区域开展综合能源服务试点;发展新能源数字化运营系统、共享高效智能交通系统、绿色数据中心等能源互联网和智慧用能新模式;多渠道拓展区外来电,增强高密度可再生能源接入消纳能力,加快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
广东:气候响应热烈难掩基建与石化行业讨论热度,高位达峰或成潜在路线
2020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110760.94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与全国同步,主要经济指标复苏态势明显。这是广东GDP首次超11万亿元大关,也是广东省全年经济总量连续第32年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攀升的同时,广东省的就业民生保障也十分有力,在“六稳”“六保”的推动下,2020年广东省新增就业133.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29元,同比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
图五:广东省3060气候目标与新基建传播趋势对比(数据来源:清博智能数据平台)
行业:各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与措施,风电行业及石化行业未来发展受到关注;
政策:广东利用碳排放交易权实施精准扶贫、生态扶贫;
行动:优化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为城市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倡议:禁塑令等环保倡议,倡导、推广生态文明宣传、绿色生产生活;
企业意愿:新能源领军企业的环保举措,以比亚迪、广汽丰田为代表的车企,其推进设备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工厂的措施受到网友赞扬;
财经:围绕广州期货交易所、广东碳市场,期望以金融手段推动大湾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知识传播:智库、院校与学者围绕3060气候目标的讨论,在中美省州智库对话、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等会议上,专家讨论的同时也向大众进行了科普。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广东将打造绿色石化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同时,广东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在3060话题的讨论度位居全国第一,“十四五”相关的规划建议中也依旧在节能减排领域有所作为,但是在行动力上仍有提升空间。广东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14%提高到2019 年的29%,成效显著,日前,广东省发改委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绿和君忍不住做了个简单的减法,嗯,1%)结合上文的分析图来看,若广东省能在保持气候议题高热度的同时,扩充新基建的绿色内涵,其实现“3060”目标进程将得以加速。
陕西:能源和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协同空气质量改善,落实细则有待观察
陕西在本次全国的3060舆情分析排名中与其经济地位基本一致。2020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2618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年呈现结构化,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势态。经济增长的同时,民生也得到有力保障。陕西省2020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38万人的目标任务。
对比分析3060气候目标与“新基建”在陕西省的传播情况,在热度、趋势和峰值上,3060气候目标都高于“新基建”。可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倒逼下,该省对于低碳发展和气候目标有着较高的话题关注度。
图六:陕西省3060气候目标与新基建传播趋势对比(数据来源:清博智能数据平台)
行业:能源企业的国内外发展前景,包括能源国际标准政策的战略研究、电力、电子等行业发展现状、建筑绿色更新等;
政策:陕西地方主流媒体对于3060气候目标及相关环保政策的响应,同时进行了政策的详细解读,并大多表示期待与支持等积极态度;
行动:陕西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以及省生态环境厅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培训;
倡议:风电装备制造业落实3060气候目标行动倡议书,同时国际金融论坛的全球年会上也号召全球金融业联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企业意愿:陕西省地方企业主动担起绿色发展责任,全力推进新能源变革的举措;
财经: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等议题,同时主流媒体也对绿色资产的市场发展进行关注与报道;
知识传播:以可再生资源为代表的行业绿色转型与升级,同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也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
在3060气候目标高讨论度的背后,也需要明确陕西省面临的实际困难。陕西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保障基地,为保障能源安全供应作出了贡献。但是,陕西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新增能耗项目、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以及生活用能的上升均对能源双控的目标提出了挑战,据预测,陕西省2020年单位GDP能耗将呈上升态势。
即便困难重重,陕西省仍对3060气候目标兼顾了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在陕西省目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政策纲要中,我们注意到该省对于自身社会发展和环境欠账认识清晰,也有决心加快转换、优化发展路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陕西省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举措;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等。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陕西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将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改善大气环境,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本文只涵盖了3060气候目标提出3个月内四个明显将气候议程纳入主流经济发展的省份的政策响应分析。我们相信,随着各省的“十四五”规划出台临近,绿色、低碳、有韧性和促就业的目标将更好的出现在各省的发展规划中。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各个地方努力和成绩的汇总,尽早以及低位达峰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下加速推进气候行动策略研究”项目团队愿与各省建立长久合作,借鉴国际优秀方案,促进各省为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转型和更多的气候贡献而努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