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1年6月2日,我一共参加了11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会,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3位,我室6位。总体正面感受是:(1)这些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以实验研究为主、数值模拟为辅,工作较为扎实;(2)答辩时,大多自信满满,富有激情,能清晰地讲解自己的工作。关于后者,我曾赞曰:“这样自信的演讲很好!如果答辩人没有自信,评委何来信心?”
然而,在评阅论文和论文答辩时,我觉得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把其总结分享之,不仅有助于这些博士生后续修改论文以提升质量,而且有助于以后的博士生开展研究少走弯路。
1、论文题目
题目应该准确无误地表达论文的主旨(主题思想、主要观点、关键问题或主要创新点),避免使用含义笼统的词语。在答辩会上,我曾建议多位博士生修改题目,以准确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
2、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只有真正掌握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才能灵活地用之分析问题,才能清晰无误地地阐述研究结果。我注意到几位博士生对压缩或剪切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阶段及其内涵的理解有误。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一般分为5阶段,即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稳定破裂阶段、非稳定破裂阶段与峰后阶段;从裂纹起裂点起,岩石就会产生塑性变形,而并非从体积膨胀点(损伤应力点)起,岩石才会产生塑性变形。
3、实验的针对性与数据挖掘力度
如果研究针对的是滑坡,就要做剪切实验,做单轴压缩实验意义不大。我注意到多数博士生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验,获得了丰富的数据,但对数据挖掘的力度不够,这导致对岩土破坏机理的揭示缺乏深度。为此,需紧密结合实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理论分析与前人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剖析尚存争议的问题,才能“一统江湖”深度揭示破坏机理。此外,如能先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有关机理的假说,并根据实验结果验证之,那就锦上添花啦。
4、论文写作
大多数博士生的论文写作欠缺功力,如语法错误比比皆是、用词欠准确、术语前后不统一、公式书写不按规范(正斜体、大小写等乱用)、结论过多过滥,这让我有满目疮痍之感,感觉相当不爽。
5、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千万不要长篇大论,因为自己真正弄清了某个问题一定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圆满解释;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说自己不知道,请评委指点迷津;遇到自己一知半解的问题,就说自己的理解尚浅只能试着解答,然后请评委指正。
在答辩会上,我和每一位博士生都强调:“不要认为通过论文答辩后就万事大吉了,要根据评委的意见下功夫修改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是你学术生涯中首部较为系统的著作,上网后别人要参考,还有可能被抽查,为避免以后可能的麻烦,防患于未然是唯一途径。”
再扯一句题外话。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一般由导师起草,答辩委员会讨论确定。我参加了多次答辩会,发现这句话“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通过XX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频现。这句话有语法错误——主语缺失。正确的表述是“答辩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XX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