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高考,往年总能看到某某学校学生考后疯狂撕书的新闻,感觉很悲哀——难道学生就这么厌恶学习吗?至于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估计很多人比我清楚,据说多年以前已经是流行“六十分万岁”了,有时我感觉有些人的大学生活就是“什么都重要,唯独读书不重要”,这个“什么”里包罗万象,比如社团、恋爱、社会实践,乃至打游戏、朋友聚会等等。
还是回到题目,说说怎么才算学会吧。
考试能“通过”,或者能得个不错的分数,是很多学生“学会”的目标。一般来说,作为学生也就可以了。但是这真的就是会了吗?未必。我下面举一些例子,就都是我曾经不明白或者到现在仍然不明白的地方,而我自以为明白其实不明白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可以不客气地说,很多我明白的地方,未必就人人都明白,可见“学明白”实在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比考试得高分难得多。
以初中数学中的“负负得正”为例,你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如果说是规定的话,为什么这样规定,除了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从数学内部应该怎么看?平面几何里有哪些常见的添加辅助线方法(过于生僻的,或者需要加很多线的可以不予理睬),定理之间的关系如何,或者同一问题的不同证明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年高中数学中的概率问题遇到很多难点,比如有时同一道题这么算是一个概率值,那么算又是一个概率值,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证明不等式的放缩法技巧性很强,什么时候需要用放缩法,放缩到什么程度合适?大学数学分析课程的第一章往往是实数理论,这个理论的直接应用是什么?我原来就曾经以为除了为后面的极限等概念提供基础外就没有用了,后来一位大学老师告诉我说可以用在求方程近似根上(说明:我大学高数课程学的是物理专业版,没有接触过实数论)。
接下来我举几个数学以外的例子:力学课程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方程在某时刻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都是0,那岂不是说明速度和加速度都是0,但这样还能动起来吗?我想一个老师不应该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吧?如果是我编教材,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编进去。还有,力学里的动量是矢量,可为什么动能是标量?我们在计算物体动能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电子课程里,有时说一个电路带负载能力强弱,这是什么意思?常见的三角波用在什么地方?你要是连这个都不知道,那为什么要生成一个三角波呢?化学上,我们在中学经常遇到某几种离子能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问题,可多大的“量”才是“大量”?有时我们还遇到某物质“酸性”强弱的问题,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比较两种酸的强弱,后来问了一位老先生才知道所谓酸性的强弱,就是溶解金属物质的能力(也就是和金属反应的能力)。如果你只会重复书上的话,那怎么能叫学明白呢?
学习上的高级目标,需要能够创造,暂且不论。一般人常喜欢的得高分只能算学习上的低级目标。而我这里说的“学明白”可以算中级目标。作为教师,至少要达到这个中级目标,有志学子,也应该要求自己达到这个中级目标,不管是否考完了高考。
(说明:文章里提到的两位大学老师,一位是曹广福老师,回答了“实数论有什么直接应用”,另一位是冯大诚老师,回答了“什么是酸性的强弱”,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