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时间管理(18):循序渐进
张宇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在进行时间管理的过程中,本科生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点一滴地积累良好的习惯,切忌好高骛远。在初期阶段的目标制定之时,本科生应尽量避免给自己设定一些过于宏伟且难以实现的目标,因为这些过高的目标的制定对于提升时间管理水平的帮助甚微,其原因如下。
1. 在初期阶段,本科生一般难以完成过于宏大的目标。刚开始进行时间管理之时,本科生需要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多年的工作、学习习惯,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从而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自我的调整和积累。如果此时把目标制定得较大,在执行过程中,本科生会感觉到异常的困难,最终难以实现。以英语学习为例,如果在前期没有形成平时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情况下,本科生贸然把目标定在“某个学期每天都要花2个小时学习英语”,则可能连一个星期都坚持不了。
2. 初期目标的失败会导致本科生对自我提升丧失信心。如果初期的目标尤其是第一个目标没有完成,本科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对类似的事情和目标逐渐会缺少热情。另外,因初期的方法不得要领而导致的挫败,本科生可能对时间管理产生畏难的心态,错误地以为自己不适合进行时间管理。久而久之,本科生可能依然待在自己认为的舒适区之中而不愿意进一步提升自我时间管理的水平,这与目标设定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3. 过于宏大的目标对培养本科生的良好习惯帮助甚微。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是为了引导和督促本科生进行自我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时间管理的精髓是通过制定并践行若干个目标,“润物细无声”地强化本科生的时间观念并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将时间管理变成本科生的一种本能反应,将其全面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在此过程中,目标的大小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是目标要起到引领和指引的作用,促使本科生能在每日紧张的学习之余,对适合本人的时间管理方法进行探索和思考。
因此,在初期阶段,本科生的目标应制定得小而简单。以英语学习为例,对比上述宏伟的目标即“某个学期每天都要花2个小时学习英语”,如果某个同学对养成该习惯缺少实践基础,不妨将目标制定得更为契合实际,可以在初期尝试如下几个更为小而简单的目标:
1. 连续一个星期每天花20分钟学习英语;
2. 将上述英语学习习惯继续坚持2个星期;
3. 将每日英语学习时间提升至30分钟,并尝试坚持1个星期;
4. 保持每日英语学习时间仍然为30分钟,并尝试坚持1个月。
与上述的“宏伟”目标不同的是,上述4个目标均是小而简单,因此本科生易于完成和检验。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不要感觉每天花20分钟做某件事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某个本科生真的能在后续的人生中长期坚持该习惯,相信该本科生一定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具体而言,很多伟人的成就便得益于这种每日坚持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说,钱老1982年退休以后,每天必读的报纸有八份,每期必读的杂志有七份(注一)。这些雷打不动的好习惯钱老坚持了27年,一直到去世前几天仍然在读书、看报、学习。正是这种广泛的涉猎,晚年的钱老思维异常活跃,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创新的高峰,例如,对于最近几年很火的虚拟现实技术,钱老早在1992年3月便提出了包含虚拟现实技术的“研讨厅体系”的设想(注二)。值得一提的是,钱老读书的好习惯早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便已养成,贯穿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和工作以及后续回国效力的全过程之中。
总之,本科阶段是青年学子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诸位本科生应倍加珍惜。诚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本科生应力争每周、每日让自己有那么一点小提升,日积月累,厚积爆发。
注释部分
注一:钱老每日必读的八份报纸分别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每期必读的7本杂志分别是《人民画报》、《求实》、《新华文摘》、《文物》以及英文刊物《新科学家》、《科学美国人》和《航空周刊》。详见钱永刚主编的《钱学森精神读本》一书中的第107-108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注二:钱老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英文(Virtual Reality)翻译为“灵境技术”。详见钱永刚主编的《钱学森精神读本》一书中的第142-143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