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后浪》在网上火了。据说还上了YS。我是网上看的,看完之后却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感觉到“燃”。
难道是因为我已经不再是青年?我想大概不是吧。
为什么感觉不到激动,为什么没有多少共鸣?或许,短片所阐述的美好图景,与我所看到的现实之间,差距还太大。我们的青年真的可以尽情享用现代文明的成果吗?可以自由学习一门语言、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游吗?看起来好像是的。网上每爆出一项新的技术、一部新的电影,都会有很多人热议;每每出现一个新的网红景点,都会有很多人去打卡。看起来,多么其乐融融!
可是,不要忘了,还有很多青年人,默默的青年人,没有办法发声。
前几年有一个导演郑琼拍了一个纪录片《出路》,其中所记录的三个青年分别来自B·J、湖北和甘肃。7年时间,三个孩子通过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生活和未来寻找出路。甘肃女孩十岁开始上小学,等到纪录片的末尾,她已经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未来前景似乎早没有了什么浪花;湖北小镇青年的故事终止于本科毕业后,在城市里奔波,工作不如意,家人充满期待;BJ女孩家庭富足、衣食无忧,她甚至可以任由自己的兴趣和冲动辍学、出国留学和回国创业,到纪录片的末尾,她还在自由地探索。纪录片开始于2009年。我们看到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三个“青年”的不同“出路”。当然,故事只是记录了其中的7年,远没有到定型的时候。但是,那个甘肃农村女孩的未来,我们似乎完全可以预料他的路径;湖北青年则让人充满了担忧;而BJ女孩,恰如《后浪》所描述的那样,可以尽情享用人类文明的成果。。。
今天,不会有人再傻到要去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也不会傻到会以为一切必将平等。但是,事物也并非总是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对于个人发展的宽容、宽松的环境,恐怕不如过去;虽然世上难有绝对公平,但理想主义者的期望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概应该是同一片天空下的青年“起步条件”不要差的太远。但是,事实却是差距蛮大。当城市的中等和富裕家庭的青年们在尽情享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时候,十八洞村青年还要努力脱单;新冠肺炎肆虐的日子里,上网课、打工挣钱的刚需,把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撕裂开来,赤裸裸地摆在网上。这些反差,不是讽刺,是事实。
那么,《后浪》能不能反映当前的一般状态呢?是不是鸡汤味太浓了?
PS 1
刚才让另外两个朋友也看看,他们一个是80中,一个是80末,加上我这个80初,大家都觉得“无感”。
那么,是《后浪》展现的内容太过修饰,还是我们确实与时代脱节了?
刚才看了一些其他网站的评论。有一个说法是,这个宣传片与“五四”的主题不搭。是啊,五四是青年人奋斗的号角,但是视频中给我们呈现的,不是大家努力挥洒汗水,而只是在分享成功的喜悦!确实不搭!
PS 2
说到五四,核心的精神是什么呢?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不过批判、创新、努力奋斗,这些应该是最基本的元素。
但是如果你看看B站版本的视频,你会感觉像在炫富,在宣扬消费之上、娱乐至上;而“否定”成了“弱小”的表现。我的天啊,这与百年前的五四,不是背道而驰了吗?
~~~~~~~~
B站《后浪》台词的文字版: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
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
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更年轻的身体,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
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
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
那么,
奔涌吧,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