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央视《新闻1+1》栏目采访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进行了权威解答,八旬高龄的钟老先生回答得非常坦率中肯。而下一步工作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在“春运”全国大迁徙和春节聚会出游的背景下,能够严防疫情快速、大面积的扩散传播。
我不是医学专业的,只是在2017~2018年冬春之际的流感高峰时,自学了一些有关流感病毒的科普知识。现仍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视角来关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并提出一点儿我个人的见解,免不了掺杂谬误,在此欢迎“拍砖”。
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2019-nCoV”,其结构与“非典”(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其它已知的六种冠状病毒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事实上,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同属于RNA病毒,这类病毒在复制增殖时较容易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变异,这给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增添了困难。
不过尽管结构各异,无论是冠状病毒还是流感病毒,它们在生存习性与传播途径等方面却有相同之处,例如:1、都怕暖喜寒,病毒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传播性强,并且以空气传播为主(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方式,释放大量携带病毒的微小飞沫到空气当中,这也是冬春季节流感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亦可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附着在物体表面,通过接触间接传播到眼、口、鼻内粘膜引起感染);3、病毒本身对外界的抵抗力弱,高温、日光/紫外照射、调节酸/碱/盐度,以及使用化学消毒剂等手段,均可有效地抑制和消灭病毒。
二、公众防护:
“新型”、“冠状”等词汇不得不让大多数普通群众(包括我)将这次疫情与17年前的恐慌经历联系起来,产生这种“恐惧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不熟悉”所致。拿历年造访的“常客”流感来说,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和传染性,使其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爆发了数次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2017~2018年冬春的那次季节性传播不属于“大流行”之列,却已然让当时国内的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然而可能由于发生得太过频繁,人们反倒逐渐忽视了流感潜在的巨大破坏力。
对于不熟悉的对手,轻视绝不可取,而过分恐惧也没有必要,端正心态了解彼此,采取合适的应对之策才是正道。既然这次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的出现时节与传播途径有相似之处,不妨稳定情绪,将其看作又一次“同以往一样,到了天冷就出来惹事儿”的流行病传播。要着重提醒的是,本文只谈我个人的理解和预防建议,由于感染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与流感有明显差异,其具体可靠的检测与治疗方案还须以专业的医疗机构为准。
2.1、升温加湿:
我查了一下2019年11月到2020年1月武汉的气温变化,发现从12月中旬开始,武汉的日平均气温就基本稳定在10℃以下了。较低的温度使得空气的绝对湿度有所下降,因而即使武汉临江靠湖,冬日寒冷的空气也要比温暖季节干燥很多。再加上包括武汉在内的绝大多数南方城市未实行集中供暖,没有供热的室内空气与户外一样干冷,这种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另外,冷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绝对湿度值较低,使附着在身体衣物上的水分难以挥发,这就是冬季南方人常感觉湿冷的原因,从而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增大了感染病毒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对策:升温。如果有条件将室内弄得像东北过冬一样暖烘烘的,不仅住得舒服,还可能有助于遏制病毒传播。(当然,取暖措施一定要注意安全!)
对于集中供暖的地区而言,温度通常不是问题,对付病毒的另一条策略就是让室内空气更湿润一点儿(提高室内空气的实际绝对湿度),比如养养花草金鱼、经常用清水拖拖地、有钱的多买几个空气加湿器(器内水要勤换)、懒点儿的弄几个金属盒子盛水放到暖气片上,都可以一试。较高的温度与适宜的空气(绝对)湿度有利于抑制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刚写到这儿时正好发现《科学网》严加新老师的博文对此作了科学详细的阐述(参考7),此外曾庆平老师和许鹏老师较早前的博文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知识的介绍(参考3、6),我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
2.2、室内通风与空气消毒:
1月21日晚北京新增的五名确诊患者中有两例值得注意,二者都是赴武汉出差并于次日返京,几天后便出现了发热症状,待了不到一天便“中招”让人感到实在有些防不胜防,其实值得仔细分析一下。不知道这两位坐的是哪种交通工具,我查了一下,北京西站到武汉的高铁最快只需要四个多小时,二等座票价520.5元,一等座票价832.5元;而航空需要将近两个半小时,其经济舱全价在两千元以上。从性价比上看,我觉得乘坐火车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这两位可能有九个多小时是在人员密集的火车站和高铁上度过的。另外,出差免不了因公与人接触,但并不意味着在当地只有这一次被传染的机会。办完了公事还可能做些什么?大冷天整夜在大街上闲逛?正常人一般会选择住宾馆、吃饭店、逛商场,总之主要是在室内活动。
预防流感的一条重要建议就是“常开窗通风”,为的是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冬季天气晴朗时(没有雾霾),户外虽然寒冷,但空气中的有害物浓度相对较低,再加上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消毒作用,使病毒很难在开阔与通风良好的户外扩散传播。然而室内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天冷时人们更愿意待在封闭的空间里活动,为了保温也不太容易做到经常开窗通气,这就很容易造成室内空气中的病毒聚集;另外,对于一些使用中央空调的场所(如宾馆、饭店、车站等),如果采用的是内循环而非新风换气系统,且若没有安装必要的消毒设施,那就有可能经由通风管道将病毒分散到其它各处,从而增大了疫情风险和防控难度。
所以还是建议天气晴好时经常开开窗通通气(但要注意防风保暖);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考虑选用具有新风功能和经过专业检测认可的(动态)空气消毒设备,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毒浓度。我以前好像在网上看到过,说飞机上的通风设备一般功能都比较强大,再加上航程时间相对较短,旅客们通常都安静地坐在位子上,所以尽管机舱内人员密度很大,但传播病毒的风险却不如想象的那样高。相比之下,乘坐火车的时间一般会更长,乘客密集且互动也更多(打牌、唠嗑、吃瓜子、哄孩子、吵架……),因此同样需要有一套功能强大的通风系统。
另外还想多说一句,尽管当前认为此次疫情“就目前的流行病学认知来说,儿童、年龄比较小的人确实不易感”,但可能部分原因是由于现在正处于寒假,这有利于遏制病毒在年轻群体中扩散。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建议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在开学前做好防控病毒的必要准备。
三、个人防护:
有关个人防护的科普信息网上已经很多了,我就不在这儿“复制粘贴”了,只捡几条想说的再多说几句好了。
3.1、认真洗手、脸、鼻,漱口:
洗手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病毒接触性传播,但我认为这还不够,为了防止病毒从口鼻以外的渠道入侵,认真洗脸也很重要。《科学网》迟延崑老师的博文分享了一个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好经验——洗鼻腔(参考11),我觉得其方法值得一试。在2017~2018年冬春的流感高峰时期,我每次外出回来洗手洗脸之后,就会用棉签蘸着淡盐水擦拭鼻腔(迟老师在博文中提醒不要用加碘食盐,可能会损害鼻粘膜),并用淡盐水漱口(未下咽),当时没有“中招”不知道是不是这些防护措施起了作用,倒是2019年秋冬时偷懒没弄,一不留神就感冒了一个星期(已愈)。
3.2、戴口罩:
网传流感和冠状病毒又小又凶险,必须使用专业的N95型口罩才能起到防护作用。这种口罩的密封性和过滤性能很好,常用于职业场所的呼吸防护(如医疗、防疫等)。我曾经试戴过一次,没多久就感觉喘不上气了,还在脸上勒出了几道深深的印痕。事实上,尽管病毒本身尺寸很小,但其并非在空气中游离存在,而是附着在灰尘、飞沫、气溶胶等悬浮物上进行传播的。在非医疗防护的一般场合下,阻挡这些悬浮物只需普通的口罩基本就能胜任,所以建议“春运”出行以及游园聚会时还是尽量戴上,尤其是到空气不流通且人群密集的场所,这样对人对己都负责任。
3.3、天气好时到户外换换空气,晒晒太阳:
特殊时期谨慎选择到那些人群拥挤、环境封闭的公共场所,可以考虑在天气晴好时,到场地开阔且空气通畅的户外活动活动,同时也要注意防风保暖。这样一是可以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时候就不一定要戴着口罩了,除非有人就在你附近咳嗽/打喷嚏/练嗓子);二是可以多晒晒太阳,冬天到户外晒太阳不仅可以暖身、消毒,还有利于补钙。
3.4、不随地吐痰:
随地吐痰也应当是尽量禁止的一种行为,一口痰所携带的病毒量可能超过几十上百个大喷嚏,无论痰液挥发还是被谁踩到,都可能会导致病毒对外扩散。
3.5、不要滥捕乱吃各种鸟兽爬虫等野生动物(说三遍):
《科学网》汪晓军老师的博文也对此做了同样的呼吁(参考12)。“嗜食野味”的风险无需再赘述,在当今社会这绝算不上是一种值得炫耀的风气,同样也很难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与尊重。
就写到这儿好了。临近春节,向冲锋和坚守在一线的广大医护工作者致敬,也祝愿所有人新春快乐,鼠年大吉。
参考资料:
1、《白岩松访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防控》,CCTV-13《新闻1+1》,2020.1.20。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1q3eo7z/v00336kuxnm.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81%E8%A1%8C%E6%80%A7%E6%84%9F%E5%86%92%E7%97%85%E6%AF%92/572547?fromtitle=%E6%B5%81%E6%84%9F%E7%97%85%E6%AF%92&fromid=1522964&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A0%E7%8A%B6%E7%97%85%E6%AF%92/2247364?fr=aladdin#1
3、《流感病毒怕热不怕冷?》,曾庆平,《科学网》博文,2013.10.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731272.html
4、http://tech.sina.com.cn/d/f/2018-01-18/doc-ifyqtycw9294663.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ocus&loc=2&r=9&doct=0&rfunc=91&tj=none&tr=9
5、http://tianqi.eastday.com/wuhan_history/57494.html#
6、《冬季如何克服室内湿冷问题》,许鹏,《科学网》博文,2015.1.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6847-863411.html
7、《如何预防冠状病毒传播:可借鉴预防流感的经验》,严家新,《科学网》博文,2020.1.2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15251.html
8、http://www.sohu.com/a/368327312_148781
9、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5108.shtm
1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5121.shtm
11、《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洗鼻腔很很重要》,迟延崑,《科学网》博文,2020.1.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37474&do=blog&id=1215089
12、《对“冠状病毒”的记忆、思考和我们的行动》,汪晓军,《科学网》博文,2020.1.2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21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