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是令人向往的职业。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是现在大学老师的最低门槛。
文革前的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来自海外。建国前的来自欧美,建国后的来自东欧和前苏联。改革开放后,1983年5月,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近四十年来我国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培养了大批的博士。
物以稀为贵。早期的博士人数少,几乎个个是精英,都是大学名教授。现在的博士毕业有出国的,有经商的,有从政的,也有当大学老师的。
现在的博士与早期的博士相比,人数上的增加导致质量有所不同。就大学老师这部分来看,60后的仍有少量非博士,70后基本全是博士。虽然都是博士,但也分为几等。一等博士是博导,有团队有项目有文章有头衔;二等博士是教授,有项目有文章有独立实验室;三等博士则以教学为主,副教授居多。
学校的层级也决定了博士水平。不同学校的博士是有区别的。博士参加工作后的学校对一生的影响也很大。211以上的高校或许能提供展示个人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地方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难以发挥潜力。但说到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博士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者的最本质特征。按此标准,非学术型教师即使拥有博士学位,身份也不相符。不做科研的大学老师不是合格的大学老师。没有承担过国家基金项目的博士也不是合格的博士。都是博士,含金量不同。现在各高校广招博士后,说明年轻博士的晋升之路将变得格外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