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远
根据原子核方面实验现象,仅能整理出一些唯像或半唯像理论。因属于亚原子的微观世界,并且涉及多体问题,所以这些观点与认识都非常粗略。在核结构方面,一些研究者把它们系统的整理出模型,液滴模型、壳层模型、集体模型、集团模型等,每个模型只能粗略解释部分现象与数据。其中的集团模型主要指原子核中存在alpha集团(氦核)。1968年Ikeda整理了一篇论文这方面的论文,描述的比较详细:
他认为,碳、氧、氖、镁元素的的核结构分别由3、4、5、6个氦核形成,如上图。后来,许多研究者以此为基础做了比较多的研究。
虽然我们非常赞同原子核内存在集团,存在alpha集团,但通过深入分析否定了在轻核区(1-20)那么早就存在alpha集团,非常坚定地认为碳、氧、氖、镁元素的核结构中不可能稳定存在alpha集团(结团),而是存在类似D核(2H)的集团,即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的结合。(我们的模型在前面几篇博文中有部分涉及,在此暂不赘述了)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一、我们的模型以动态对称平衡为原则建构,所有稳定核必然对应一个质子中子相间分布,整体对称的核结构。
二、如果碳、氧、氖元素的核结构中存在alpha集团,其他元素的结构不能推导出来,用D核(2H)的集团可以非常容易把它们建构出来,并且在很多方面对应的非常好。
三、寻找能统一解释所有核素的模型,而不是仅仅解决部分。因为我们深信大自然一定具有统一性与连续性。
总之,关于核结构方面,几个主要模型都有局限性,集团模型(团簇模型)也如此,我们的模型也一直在测试与调整。知道现有模型如何?怎样?才能比较好建构更合理、更有价值的模型。
(多谢王令隽先生关注我的做核结构模型,并间接得知他认为“我的核结构模型很有价值”,因晏先生在博文中提到这方面的事情,特做进一步说明。很高兴看到微观结构方面的讨论,欢迎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