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梦》的空灵感

《红楼梦》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拍成电视剧或电影都是连续性或系列性的。看起来,这本书也写得挺实:家族的兴亡,个人的荣辱,世态的炎凉……几乎是现实的翻版。

然而,最终呢?一切均空空如也。

大观园被抄了,那些事也了结了——人嘛,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去的去……总之,各自流散,再也聚不到一起了。

书是如此,写它读它的人亦是如此。说什么曹雪芹十年著一书,而其实呢?有前八十回,无后四十回,到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当然,有说他写完了,只是流散了,找不全了,可这不正印证了前面我所说的吗?

这是写它的人,而研读它的人又如何呢?所谓红学家,应该包括胡适、鲁迅、周汝昌等吧?前二位就不说了,后一位倒要说说,周汝昌自视一生奉献给了“红楼”,可他又何尝读明白过?

“红楼”原本是一座“空楼”,也就是说,它那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个“梦”而已,能当真么?

问题是,曹雪芹没当真,读它和研究它的人却当真了。什么脂砚斋,什么高鹗,等等,一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是捡着残稿来的,但终是把人绕进去,不让出来!

被绕进去的,周汝昌是第一人,穷其一生,什么事不干,只知道对“红楼”顶礼膜拜。另外一个,算是陈晓旭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林黛玉,最后竟然也活成了那样——欧阳奋强为什么没成贾宝玉?

诚然,作为演员,投入角色是必要的,可不能把戏剧当人生——那样,到头来,依然是一场空。

《红楼梦》开头的道人和和尚是有寓意的,他们预示着这本书的精神信仰——绝对不是所谓“现实批判”,而是“万事皆空”——情也最终成空。

“红楼”里的“情”其实是冷漠的,黛玉死的时候,宝玉何曾真正伤心至极?陈晓旭遁入空门,剪断情丝,何曾念及至情至真?

中国人为什么对“红楼”情有独钟?文化渊源使然。在中国人骨子里,梦幻永远多于实际,臆想永远大于真实。曹雪芹是如此,周汝昌是如此,陈晓旭更是如此。

在这种惯性思维里,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活着,又一代又一代人死去,至死不渝!

好在,我们已经觉悟,可之后呢?

 

 

2020年4月9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楼梦》的空灵感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灵感  灵感词条  
观点

 对科研团队的一点思考

1 初心始现 2006年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已创建并带领了一个很大的科研团队:百余号人,数百平科研用房,每年逾千万科研到账经费,相对稳定的课题来...(展开)

观点

 研究生的层次

C-:需要导师和同门的帮助下能完成学位论文,约占20-30%C:在导师的指导下能自己完成学位论文,约占30-60%。B: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成长为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