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激发想象力的不二法宝
(发表于2020年9月17日《中国科学报》)
■武夷山
2019年10月,史密森图书公司出版了Joel Levy(乔尔·利维)的著作,Reality Ahead of Schedule: How Science Fiction Inspires Science Fact(本文作者译为“提前兑现的现实:科幻如何激发出科学事实”)。本书是关于科幻对现实世界中的技术之影响的历史记叙。
您是否幻想过拥有一个喷气背包或是机器人管家?是否憧憬过作为星际旅行者的奇妙感受?是否盼望着无人驾驶汽车尽早问世?如果答案为“是”,那么本书适合您,因为它探讨了历史上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如何影响了人们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变为现实的能力。科幻不仅预言了很多关键技术的诞生,还实际帮助它们成为现实。
本书图文并茂,展示了军事国防、生活消费、空间探索、医疗保健、信息通信等很多领域的技术发展过程。插图非常丰富,包括一些通俗杂志的封面、电影电视的剧照、19世纪典型的图画和专利,等等。
书中交代了一些作家、未来学家和眼光长远的发明家的想象愿景是如何变为现实的,比如,英国小说家、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的作品对原子弹和坦克研制产生了直接影响,还有一些发明家“超前”研制了一些雄心勃勃的技术原型,比如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的遥控无人船。
作者对每项技术的发展史的叙述都结合了时代背景,归纳了从科幻作品的超前描述到技术落地的路径。本书帮助读者了解科幻界的大牛有哪些,重要的科幻作品有哪些。科幻创作大牛包括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1828—1905)、美国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1917—2008)、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等;重要作品包括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该剧启发了3D打印、手机、保健APP等技术和产品的思路),科幻电影《无敌金刚》等。本书也讲述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发明家的故事,包括尼古拉·特斯拉、德裔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1912—1977)等。
大名鼎鼎的凡尔纳首次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了世上还没有的潜水艇;世界闻名的阿西莫夫早就预言了无人驾驶汽车。还有一些作家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他们的科幻作品的预测力也是令人钦佩不已,比如,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在1888年问世的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年》(林天斗,张自谋译,商务印书馆,1997)中,“预测”到好几样未来将出现的新事物:根据邮购目录选购商品、制造商对消费者的直售网点(Outlets)、信用卡、无线电广播,等等。出生于卢森堡的美国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雨果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预测”到了电视的问世;美国科幻作家穆雷·莱因斯特(1896~1975)“预测”到了互联网的诞生。
本书浓墨重彩地讲述了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和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的惊人预见力。前者在小说《1984》年预见到了由于技术手段的强大,政府能够实施广泛的监控;后者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见到了抗抑郁药的使用。作者还讨论了幻想与现实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后,“射线枪”成为科幻小说的热门主题;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创作的一部小说激发了埃隆·马斯克的火星探险梦。
作者叙述的多数内容并非新发现,但梳理得很清楚。另外,他也时有惊人之论,比如,他认为,电影《阿凡达》所表现的远程呈现其实属于可视电话的演化结果。
作者乔尔·利维是科学记者,专注于科学与自然主题的写作。他已经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其中A Curious History of Mathematics已被译为中文,即《奇妙数学史:从早期的数字概念到混沌理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前不久,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坊间俗称为“科幻十条”。对科幻作品如此重视,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科幻是激发想象力的不二法宝。在此背景下,《提前兑现的现实》一书应能引起我国读者的强烈兴趣。
《中国科学报》 (2020-09-17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