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博士毕业生留一线还是回二线城市

       曾有一个朋友与我谈他孩子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地选择问题,他的孩子在一线大城市某一流学科大学读博士,孩子喜欢也习惯了大都市的学习和生活,朋友圈也在那里,想毕业后留在该一线大都市工作,毕竟一线大都市有国际化的环境和更多更合适的工作机会,个人也更有发展前途;老爸希望孩子毕业后回老家在的这个二线城市工作,除了就一个孩子外,关键是一线大都市的房价太高了,把自己现有的两套房子卖了,也买不了一线大都市的半套房。孩子回来工作,首先不用发愁买房了,父母算是了结了一桩心事,挣一个花一个,生活也不错,免得半辈子都为房子打工,减少心理和精神压力。父母要的是现实,孩子要的是未来,父子的想法不同,矛盾和冲突自然就形成了。

       上述父母孩子的问题不是少数,我就知道好几个这样的案例,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加上自己的储蓄给孩子在一线大都市买了一套小房子,父母自己租房住,干了一辈子,退休了却成了房客;有的虽然没有卖房,却花完了积蓄,还必须帮助孩子还十几年,甚至更多年的房贷,年过半百,却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她)们为了家庭和孩子的幸福用尽了一生的气力!同时也成就了社会的繁荣昌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别人家的事本来就不应该评论,人家也不是傻瓜,关键这不是个别现象,就有必要探讨一下。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轮回是不是、应不应该要永远持续下去,永远都是父母孩子买房子,一代一代,周而复始。我们是不是无原则地强调家庭观念,孩子应不应该顺其自然、理所当然、问心无愧地接受父母的倾力资助?这是不是一种爱的错位?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种怎样的社会伦理?如果年轻人的房子都是父母给买的,这不是好现象。

        首先,父母也有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权利,我想是不情愿地拿出全部积蓄,是一种什么力量促使他(她)们这样做呢?是心理的安慰?是生命延续的必要?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孩子甚至是30多岁的成年人,接受父母的倾力资助后是什么心态,在看到父母租房住和节衣缩食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我想是五味杂陈,可能有窃喜,有自豪,也可能感到有愧,内疚,也可能感到无奈。反正,自己没有用自己的努力挣得一块栖身之地,哪怕是一小块栖身之地,自己是成功者呢?还是失败者呢?自己终究没能自立!自立,哪怕是小小的自立,都是一个人的莫大荣耀!

        当朋友来访时,你向朋友介绍,这房子是父母给我买的,你是一种什么心态呢?朋友又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父母孩子资助一部分是应该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大部分的是让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这是父母孩子的负责,也是孩子父母的感恩。

       我们的社会要一定给每一个年轻人创造自立的条件和环境,让他(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自立才能自强,自立才能自信,才能有完整的人格,才有一个更健康的心理和前进的朝气。当自己老了,回想起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一切,会泰然自诺,心理也更加安静,若你是通过别人才有一片栖身之地,心理能安慰吗?

       现在一些城市实行房子的租买同权,租房也可以有户口、有孩子的上学权,有的城市要建更多的长租房,专门给年轻人租,也有的城市在建共有产权住房,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让年轻人不依赖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她)们自立自强自信,事关人内心的幸福,国家的长盛不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线  二线词条  一线  一线词条  毕业生  毕业生词条  博士  博士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  
观点

 轮回

论文是评判学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一些年轻学者或许并不清楚,SCI评价与唯SCI形成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事实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引入SCI...(展开)

观点

 从来就没有什么 tenure

    最近,邯郸路事件持续发酵。一方面,各种角度的分析看得让人唏嘘;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日光之下本无新事”,类似的事...(展开)

观点

 科研与网球

    除了科研,打网球是我唯一的爱好。上研究生之前酷爱打羽毛球,自从开始学习网球,很快就抛弃了羽毛球,再未打过,其中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