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青年人才,时常感叹不同科研类型产出差异之大。对于评审人来说,如何在不同科研类型的申请人之间比较水平和潜力自然是一件费眼力的事;对于青年才俊来说,在科学生涯之初,选择哪一条道路则可能影响其进阶的快慢。
从我这样做生物学研究的人来看,科学研究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围绕某个问题来做,而不一定拘泥于所使用的研究对象。譬如,研究一个发育生物学的问题,可以从果蝇做到斑马鱼和小鼠。第二种是对一类研究对象感兴趣,譬如某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就像有的人说自己是搞鱼类的,搞鸟类的,搞水稻、小麦、玉米的,搞病毒的,不一定是盯住一个问题,而可能是研究这类对象的若干方面。第三类是擅长某个先进的技术和分析工具,既不限于对象,也不限于问题,注重的是把技术和工具发挥到极致,譬如做蛋白结构解析的,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
其实,在学科发展中,三种类型相辅相成,许多情况下又相互重叠。基本问题的突破形成学科进步的主干,研究对象的拓展则在主干上形成繁茂的枝叶,而技术和工具则催生学科的进步和繁荣。科学上的突破,有的阶段靠的是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譬如生物学研究里的那些模式种,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果蝇、斑马鱼、小鼠、拟南芥,都曾推动了理论的突破,而有的阶段则依靠技术和工具,譬如电镜、大分子结构解析、组学手段,甚至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样只需要小型装备的技术,都曾全面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某些问题可能是某些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譬如鸟类羽毛形成的问题,鱼类肌间小刺形成的问题,蓝藻的一种能固氮的异形胞形成的问题,专注于这些问题必须依赖特定的对象,因而兼具第一和第二类型的部分特征。也有专长于技术和工具的团队,在某个阶段集中于某个科学问题的研究。还有极少数科研界的“大牛”横跨三个类型,大团队内设不同板块,如同科研集团军。所以,三种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科研三类型在产出上差异显著。首先,能走的路径数量不同。专攻一个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在外围阶段尚有若干“攻城路线”,但是进入核心部分的时候,只有一条路,一个节点过不去,整个研究就没有实质性进展,有时好几年爬一个台阶,产出慢,大多时候默无声息。关注对象而不拘泥于特定问题的研究,路子略多,如果同时做三、四个题目,东方不亮西方亮,产出不断,或大或小;以技术和工具为核心的研究,选题较宽,程式较规范,一个团队可以同时尝试许多题目,产出多,亮点不断。
为什么产出多还能亮点多呢?这就是由科研的第二个维度所决定的:选题是否贴近热点关注。科学界的所有“牛”刊都要保证关注度和影响力,贴近热点问题筛选稿件是必由之路。试想,如果你是专注鱼刺发生机制研究的,现在老年痴呆问题、癌症问题、新冠肺炎问题最受关注,你能发奋寻找鱼刺与老年痴呆、癌症治疗或者新冠疫情之间的关系吗?基本不可能,所以在你突破鱼刺问题之前,注定要长期坐冷板凳。假如你是搞海洋藻类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愿意研究海藻提取物能否帮助治疗老年痴呆、癌症或者新冠肺炎,以及机理是什么,或许有所发现,成为一个小兴奋点,论文自然也跳出小众的藻类学刊物,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医学、生物学刊物的座上宾。而如果你是做结构或做组学的,则更可以单刀直入,切入热点、核心问题,若有斩获,则为CNS笑纳,甚至开通快捷通道。
我认为,科研三类型都是科学共同体所需要的,所以我讲这些丝毫没有为某一类型撑腰而揶揄另一类型的意思,而是要阐释以下三个观点。
(1)基础研究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单一化。常有人说,应用研究做得好不好要看实际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不高,而基础研究做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论文影响大不大,有没有在最受关注的刊物发表。其实,基础研究也并非只有一个类型,如果只用刊物影响力来衡量和调配科研资源,那么专注攻克学科核心问题的研究者会越来越少,不仅是愿意做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是能存活在科学界的人越来越少。其结果是,只有那些热点关注问题的周围养活了一些扎堆的团队,科学进步失去自身的逻辑。如果科研三类型一定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那么这把尺子就应该是对所解决的问题贡献有多大、源头创新程度有多高,而不是别的。
(2)做科研的路子要略微拓宽一点,并善于与其他类型合作。第一,对于专注于问题的科研团队来说,除非你们所做的研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或者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否则靠一个研究可能存活不下去,所以同时做另外一个稍容易找资源的问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本人见过一位知名科学家,当年兼做行政领导时就严厉要求所属单位的研究员们,不要见哪里有钱就往哪里涌。他的要求当然是对的,但他不允许研究员们在自己的标签之外做其他项目,大概苛刻了一些。在我所说的三种科研类型里,他本人的研究兼具第一和第二类,抓住一个重要物种研究两个有趣问题,资源不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管理者或者作为评审者,能不能理解其他资源不多但所选择问题对于学科很重要的那些人,他们的团队要活下去的现实需要呢?第二,专注于问题是好事,但是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发现在科学期刊的可见度。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具,与第三类型的团队开展合作就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何况掌握技术和工具的团队也在寻找来自其他类型的合作呢!
(3)年轻人选择哪种科研类型最有前途呢?首先,选择干什么,兴趣最重要,做科研竟然做不感兴趣的事,前途大概好不了,也不值得。其次,无论你感兴趣的是某一个科学问题,某一类研究材料,还是某一类技术和工具,只有做出贡献,才会有前途。其实,科学界也有一个生态圈,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早晚会达成某种平衡。从个人的发展来说,依托新技术、新工具的研究,可能崛起较快,但技术有落潮,甚至可能被商业服务所替代,所以需要不断掌握新兴的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专注于问题或对象的研究,可能崛起时慢一些,但坚持多年后,渐入佳境,有自己的领地和标签,在学术讲坛上能把二十年的研究讲成一个故事,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境界呢?
科研三类型,哪种前途好?长远地看,无论哪种类型,只有那些勤奋的人,坚持理想的人,那些敏锐洞察的人,人格独立的人,才是科学道路上最有前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