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工作,2018年特别关注了两件事,一是7月份中山大学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事件,为此,中纪委网站专门发文:中山大学学生官事件不能只哈哈一笑。另一件事是9月份航天601所张小平离职事件,引起了国企用人留人的大思考。这两件事一个体现在人才培养环节,一个体现在人才应用阶段,值得深思!
应该说学生干部事件并非个案,随后又有媒体报道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干部喊话低年级学生“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并教导“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四川理工学院社联学生干部要求成员过节必须给其他学生干部发祝福,成员打错名字要罚抄50遍。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去参加大一新生的见面会,系主任介绍院长,学生掌声,介绍副院长,学生掌声,介绍系主任,学生掌声。轮到我时,系主任说:“这是我们系的年轻教师”,学生哄堂大笑。
我所担心的是如果学生觉察不到这些负面影响,将可能对原本优秀的人才进行畸形培养。从我自己的体会来看,学生干部经常开会会与课业冲突,而且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凤毛麟角。我工作近8年,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印象中只有一例。尽管如此,由于学生干部有加分项,就出现了经常性不上课的情况下还可以经常性的评优,这种本末倒置多少给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不好的风向。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小社会自然会受大社会的影响。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下,似乎总给人一种感觉,只有当了官才算是成功了,否则一个人无论如何优秀,只要没有当个一官半职,就不能算是成功。我有点担心这种“官”念在大学里会被有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确实需要一些思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初心,学生应以努力成才为目标。就个人成才而言,我想大致可以画出图1所示的 (a)和(b)两种成才模式,(a)模式对应于“读书登第”、“学而优则仕”,这种模式下就是以“是否当官”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 (b)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包含了多个领域,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志向选择一个方向,扮演好自己的专业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一定的成就,并最终成才。
图1
选择(a)模式成才,强大的人才基础一下涌入同一条路径,当所有人只有一条成才路径时,可以想见这条路上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仅要求参与人员要具有奇高的个人素质,同时还要具有处理外部各种平衡关系的能力,这真的很难!
相对而言,(b)模式成才主要考验自己的创新性,只要个人的观点具有创造价值,就很有可能取得成果。而且(b)模式可以给出无数多种成才路径。除了图1(b)中列出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还可以组合出新的路径,如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又或者数学工程学等等,形成无数多种成才路径。
就算是在同一个专业体系内,仍然可以分出多个分支。以力学为例,可以专注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还可以专注于力学与机械,力学与土木,航空航天,更或者依赖于力学开辟出新的技术领域,其他专业领域也可以分出各自的分支领域,或自创出新的分支领域。
张小平事件至少反应出两点信息:1)社会建设需要科技人才;2)人可以通过自身能力在科技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古希腊名人辈出,泰勒斯、恩培多克勒、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希罗、盖伦、希波克拉底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列的很长。古希腊先贤就是走了(b)模式的成才之路,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有特点就成了人才,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b)模式多路径成才的优势所在,而(a)模式成才必然要淘汰很多优秀人才。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中,一些重大发现鲜有中国人的名字,总觉得是一种遗憾,这或许和(a)、(b)两种成才模式的有关。
相信今年4月中兴芯片事件刺痛了很多国人,这件事说明大学生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勇于在自然科学方面立志,放眼自然科学领域,“不拘一格”广泛成才,为国争光。作为优秀大学生的学生干部更应该有此意识、有此担当!
选择(a)模式成才,就一定要胸有“大事”。“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如果没有做大事之志向,只想着做“大官”,就难免落入蝇营狗苟的俗套。大学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大学生就应该以努力成才,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学生干部就是这条路上的先锋和带队者。
首要的是立志,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成才的志向;其次要具备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自制、坚韧、拼搏、刻苦的品性;再次作为学生干部,要具备对人才衡量标准的思考能力,最后,具有制定若干有利于全体同学成才的行为准则的能力和执行能力。
前两者是以身作则,做成才的表率,学生干部就是全体学生的表率!后两者是领导能力,为其他同学成才谋规划、找方法,我想这就是学生干部胸中应有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