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继续着碎玻璃上的月光:写作课记录(三)

这周还能坚持记录是个奇迹。但我不敢用琐记了。看了姬扬老师的光学教学笔记能对光学有点了解,我这个呢,对写作技巧的介绍基本还没涉及。

有同事说看了我的记录有压力,怕他们班的学生不满意。其实教学是个特别复杂的事情,教学效果更难说,我这种折腾很有可能对学生来说效果还不如不折腾,直接按部就班看慕课。语言教学最tricky的地方就是没有如果,有时候当你意识到要调整,已经换了一波学生,他们的喜好又有变化了。我之所以要折腾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我所接触到的所有素材和内容都自己内化之后按照我的思路重组信息,科研如此,教学也如此。所以哪怕有现成的很好的慕课,我也忍不住折腾一下。于学生而言,这是祸是福,很难说。而且这个好坏的衡量放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也是不一样的。

有同事跟我商讨为什么网络低效。其实特别简单,网络过滤了面对面课堂的非语言类信息(没错,就是我的多模态)。课堂上学生邹个眉头我都知道我的问题难了或者他们跑神了,我看一眼他们能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拉回来,而这一切在网络上都需要通过语言来完成。相当于原来立体的沟通现在变成了单线程的,只能时间线性增长来弥补。

有同事跟我商讨如何提问更高效。有个比喻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也是一门艺术,提问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是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提问的区间要把握好不简单,在学生的认知可及范围内却又稍稍out of the comfort zone,简单了学生不想玩,复杂了学生也想逃。在教室要容易调整一些,但网络上因为沟通信息缺乏,拿捏提问的恰当度要更难一些。

有同事说网课期间放弃互动好了,让学生听着。我觉得这是一条路子,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其实课堂设计本身就是根据对学生的预测来,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来,不互动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我习惯了从学生的反应出发,take them from where they are to a new place, rather than setting a target and everyone should be there。因此他们的反应对我来说还是蛮重要的。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也有同事给我推荐好用的课堂可以学生抢答的软件,这周来不及尝试了。学生还要求我设置可回放,我担心设置了对流量要求高一些会卡,也没敢设置。等我琢磨清楚了都要试试。

这周的课最挣扎,describing people到底要不要用何伟在纽约客的那篇Life on the lockdown in China。课程组的慕课真材实料,每个单元的素材和设计都很用心,对于有主动性的学习者,非常好的知识输入。因此我很想放弃折腾,直接让学生看慕课。最终我还是没放弃折腾。

我想学生在过去这几个月中经历了不少的事情,有快乐当然也有压抑,我的直觉是他们应该有想写的念想。但怎么写?这不就是写作课该做的事情?教材因为它的编写时间不可能跟上时事的趟,但我觉得直接跳过这一段日子有点可惜。学生首先是一个最直接感知世界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写作者,而写作无非是为了增加人生体验的细腻度和深度。

而用Life on Lockdown这篇文章也很头疼,文章长,内容多,我自己反复看了好几遍,不知道如何用这个材料。作为课后阅读,坦白说,以我对现在学生的理解,没几个会认真去看的。我很希望他们可以找到那种,yes this is exactly what I want to talk about, or no, this is not the case的感觉。写作课首先是阅读课,精读课,不会读,不会欣赏大概率自己也写不好。所以我很多时候就是跟学生在一起学习深度阅读文章,然后再去模仿。

几度想放弃,却舍不得一个这么好的材料和时机。也想过去找疫情相关的精短的人物描写来替代,但翻墙找了几篇都觉得不够合适。何伟的文字所能捕捉的中国特色和情愫是非常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这种共鸣很有可能是阅读兴趣的前提。我总认为学习应该是个愉悦与痛苦同在的过程,那种本能对世界了解的渴望略大于过程的痛苦,学习就可以持续。当学生有了基本的动力和兴趣,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写作技巧。

考虑到上周学生反映节奏太快了,他们没来得及反馈就到下一个问题。这周只干三件事情,课堂热身,作业检查和文章阅读。课堂热身我用了一个同事转给我的一个表情符活动,就是让学生提供一个表情符,然后解释这个表情符的意义和为什么跟大家分享这个表情符。这个热身是用来将学生从describing things, senses and food转移到people,前几个都是相对单向,没有互动性的,从他们对表情符使用的描述可以引导他们去注意当有人involve的时候,交流是需要更主动关注receiver的感受的,还有就是同一个表情符,它的意义和功能是可以多元的,因此我们描写的perspective也是多元的。

这个point其实也可以一句话跟他们说,描写人的时候要注意读者感受(其实描写所有东西都要注意读者感受,只是这个相对于前面话题更突出一些而已),但我一直记得富兰克林那句经典,tell me, I forget; teach me, I might remember; involve me, I learn。但凡是重要的点,我都希望involve他们,而不是tell。但矛盾就来了,有时候学生会觉得你这个involve太浪费时间了,他们自己很多时候是意识不到involve的价值的。哪些点可以tell,哪些需要involve也是门学问。我也忍不住反问自己,这个二十分钟的表情符活动的involvement到底值不值得。

作业检查我快速跟他们欣赏了一下Helen Keller Three Days to See中用触觉和听觉替代视觉的句子。我想让他们明白我不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检查作业,但我的作业也都不是一拍脑袋为了给他们找点事做而设置的。

文章阅读是本课的重头戏,文章很长,阅读前几个问题激活他们的认知,如果你去写这段日子,你会写什么内容?谁是你的主人公?有什么物品可以作为你的broken glass?如何发展故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

跟单元慕课内容相扣,人物描写三方面:外貌、行动和性格。描写外貌可是在lockdown的这些日子你都看不见脸,描写行动可是你都看不见人,更别提性格了。这些challenges都是为了阅读做准备。

阅读本身的问题是:1)哪些episode打动了你?2)何伟用了那些策略来实现the glint of light on the broken glass?没有特别具体的阅读理解,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对信息的关注都是不一样的,我不是做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我是做能引起他们共鸣的阅读理解。先爱上阅读,再谈理解。

给了半个小时看文章,学生说只看了一半。有的学生喜欢这篇文章,有的不喜欢,有的一般般,这些都是预计之内。布置了课后看慕课和完成这篇文章,下节课抽一些时间来分享一下。这一个月的大作业就是写一篇跟疫情相关的作文,用上所学过的description。

谢谢课程组的慕课,有了慕课我才得以在用不用何伟的文章上任性一把。不是有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恩,哪有什么任性的教学,不过是有精彩而扎实的慕课给垫底保证他们的学习我才敢这么任性一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续着  续着词条  月光  月光词条  写作  写作词条  玻璃  玻璃词条  记录  记录词条  
观点

 关于物理专业课程设置

下学期可能要接手电动力学课程,在考虑前面的静电场、静磁场部分怎么讲的问题。回顾我们物理专业课程,主要课程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统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