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师谈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是什么?

        2000年后大学扩招以来,随着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下降,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的措施。提高金课比例、淘汰水课,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科研不好弄,以后教学也不好搞了”,这是我的教师朋友圈里大家的共识。不用说,今后教师上课,互动式辅导答疑环节、作业批改次数、在线课程比例将会极大提升。同样学时的课程,教师的教学投入将会成倍增加。这里我不想讨论教师教学投入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绩效考核中教学比例是否同步提升、上课课时费能否相应增加等教学激励措施的配套问题。只想探讨一下,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是什么?

     从目前中国的国情来说,大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就业。因此,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必须与社会需求紧密吻合,才能有的放矢。那么,今天的中国,社会劳动力需求是什么呢?如果从烂大街的招聘广告很容易看出,高端人才匮乏、中端人才过剩、低端人才紧缺。也就是说,能够给本科生提供就业岗位的、社会需要量最大的是低端的制造业、服务业人员,而非坐在城市写字楼空调房里的白领阶层。这些岗位并不需要多少科学理论知识,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岗位需要的一定的技能,健康的体魄,再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足矣。而从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狠抓本科教学质量的初衷来看,无疑放在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习上。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内涵,显然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换言之,即使所有的本科生教学质量都达到理想的水平,相当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仍然在中、高端市场无业可就。

      尤为糟糕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提供绝大部分岗位需求的 大中城市,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网络消费热点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与农民工就业数量直接相关的面包、啤酒的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与小资人口数量正相关的点心、牛奶消费量呈现上趋势。换句话说,60、70后的农民工因为年龄较大、体力不支已经返回农村,逐渐退出制作业、服务业市场,而越来越多的大量怀揣本科文凭的大学生正在进入城市,构成劳动力的主体。关键的问题是:返乡农民工空缺的低端制造业、服务业岗位本科生能否替代?如果不能替代,从大的方面看会影响中国经济难以跨越刘易斯拐点,产业结构无法成功实现升级的调整目标。从小的方面看,数百万耗费巨大物质、时间资源的大学生就业无着,会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社会治安状况恶化。说句有点悲观的话,当今90后、00后的大学本科生,除了一些理想的情怀、高大上的理论、些许花拳绣腿的专业技能外,绝大部分不具备60、70后的健康体魄、吃口耐劳、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

      因此,如果基于社会需求及现实的产业结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大幅度降低培养的重心,将绝大部分省属院校的培养重点转为职业技术教育,并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并通过高强度的实习、实践,培养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和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

      再深一层,目前的双一流建设,在内涵、外延、评价指标是否要做些调整?是否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有必要争夺双一流?双一流人才培养的指标如何确定,人才引进、教师考核的指标是否仍然是高IF的SCI论文?

    一个好的宏观政策,会极大受益于国家或社会,一个缺乏审慎思考的政策,则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不管承认与否,事实上,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引发了当今社会老龄化、性别不平衡、养老保险等诸多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今天的双一流建设,能够吸取教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学  教学词条  本科  本科词条  目标  目标词条  提高  提高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