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东北某985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曝只接收“双一流”高校来稿,一时成为学界热议话题。
该学报的该做法,看上去很不合理,但合理不合理,要看站在谁的角度,所谓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
站在该学报利益角度,该学报是cssci期刊,稿源非常多,而期刊版面有限,大部分投稿显然不可能刊发。从概率上说,双一流高校来稿的平均质量确实优于非双一流,为了提高稿件筛选效率,该学报做出该决定,从统计学上说没问题。这一点和好的用人单位招聘,只看985、211一个道理。
站在非双一流高校作者角度,该学报的做法当然不对。理由也很充分:双一流高校论文平均质量高,不等于每一篇投稿都高于非双一流。
双方各有道理,所谓对错只是站在谁的立场。
博主觉得双方谁对谁错并不是问题关键,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大量论文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但核心期刊版面有限的矛盾?以及以刊评文的矛盾?
有人提出职称评定与学科评估采用代表作、加大同行评议力度,以逐步淡化核心期刊。这些办法有一定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高校每年往往发文不少,且发在不同期刊上,高校科研人事部门不可能每一篇都组织专家评议论文质量。更何况,论文在期刊发表,本身也是期刊找的专家评议结果。多数高校不能说自己找的专家水平就比期刊找的专家水平高,特别是统计意义而言,核心期刊评议人中高水平专家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比非核心期刊高。所以,只要期刊内部存在办刊水平差异,就永远存在核心期刊投稿太多的矛盾与压力。
博主以为,根本解决之道是用论文在线评级平台取代期刊。
所谓“论文在线评级平台”,就是一个学科一个全国性平台,该学科的所有研究者只要达到基本条件,注册通过必要审核后,就自动成为评议人。一篇论文在平台提交后,平台按照一组算法规则分配评议人。评议人根据论文质量差异,将论文评为若干等级。平台本身不拒稿,也不存在版面限制。
如此一来,论文的质量差异直接通过评议等级来体现,而不是通过发表在不同期刊上体现,不再存在同一本期刊上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搭便车的情况,可以基本消除以刊评文的局限。 此外,一个国家的一个学科领域,全国只需一个论文在线评级平台,期刊除了极少数外,基本上没有再存在必要,东北某大学学报的傲娇——当然,某种意义上,也是核心期刊面对过多投稿的无奈——自然不复存在。
论文在线评级平台的具体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942-1232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