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邀给某汽车企业进行ESH培训。这也是我第一次给企业培训,相当的紧张,也从未有过的紧张。这种紧张也可以说是一种职业压力。我心里没有底,从未有过真正深入企业锻炼的经验,不担心讲不好,担心的是学员提问的实际问题我不清楚。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礼拜在准备自己的讲稿,深入研究自己讲的主题,了解企业,搜集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充分准备自己的素材。
培训当天,早早到了培训地点,完全没了紧张感。头天晚上脑海里反复的开场白也都抛之脑后,这可能也是自我的心理暗示,要真诚的、虚心的面对,努力发挥自己的最好,如果有不清楚的实际问题,多向学员请教,理论也总会有用武之地的。
培训过程很顺利。交流过程有车间班长提出一个问题“有职工体检有指标超标,因此作为管理者,想对类似该职工调换岗位,什么时候调换合适?” 我完全没有实际经验,但是我知道该车间是涂装车间,由于接触有机溶剂,职工血液指标超标,我给了建议,第一建议如体检出现异常,应该停止在该岗位的职业暴露,观察一段时间,看血液指标是否恢复;第二,确认该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查看危化品目录和高毒物质名录,是有哪几种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做到监测,联系起来分析其对该类似职工的职业健康损害;第三,防护控制,了解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入途径,做到局部通风,并且正确地佩戴恰当的防毒口罩/面罩。
第二次培训,有一个学员表示自己已经出现了听力损伤,我建议除了调离岗位,深入的进行听力测试分析,看看是功能性听力损伤还是器质性听力损伤,早期引起的听力适应和听力疲劳都会导致功能性听力损伤,只是暂时的,脱离噪声暴露,会恢复的;但是如果是器质性听力损伤,是永久的,不可恢复的。像这个学员的情况,也有很多,我很同情这些工作在一线岗位的劳动者,大都是年轻的。
第三次培训,学员们都是系、班组长,普遍反应,工人不按规定佩戴PPE, 屡教不改,他们也很头痛,如果出事了就是自己的责任,也觉得很委屈。我在培训过程中普遍强调,在工作中的防护,个体防护是最后一位的,不要觉得给工人们配备PPE就没事了,就觉得管理到位了。对于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里提到的优先顺序,学员们表示现实很难做到,最容易做到的就是PPE。我也表示理解,首先消除和替代都需要对生产工艺、生产原料等进行革新,往往时间长、成本高,尤其他们不会单独开设研发部门,往往会采取拿来主义,市场上有直接买来;我提到了工程防护措施,可以采用先进的设备,自动化、降噪、减振等,能不用人就不用;学员们说不行啊,还得考虑到就业率。看来我确实与现实脱节了。全部设备化,这么多人会面临失业。还有班长说自己身体原因不适合上夜班,但是领导不同意,不知道该咋办?我提了几点建议,貌似都行不通。现实中,很多难以明说的理由,不是你讲理就能做到的。这也是现在社会中我们都喜欢说“没办法”的原因。依据就在那里,但是不执行,没用。
我给学校学生上课采用的是原版英文教材,其中的功效学因素、心理因素在我们国家的政策里却不被包括。对比了很多中外数据,存在很多差距,也是很无奈,希望国内的职业健康发展继续向前走,与国际接轨,相信,只有这样,“健康中国”的口号才能落地。我们国家的职业健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现在已经开了好头,国家重视,政策导向,加强教育,个人不光安全意识,健康意识也要增强。很多案例都是发病初期只是以为自己生病了,没有与职业暴露联系起来,导致疾病耽误、恶化,发生无数个悲催事件。外企职业健康工作做的很不错,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位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都引起企业、国家重视,给我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