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食品类谣言主要特点

  “致癌”“剧毒” 夸大其词煽动公众恐慌

  在很多时候,制造谣言者都习惯于将一件正常事件或新闻,选择性忽视关键部分,对其他部分则进行扩充、夸张、放大,再加上煽动性话语和耸人听闻的标题,令受众产生恐慌心理,其中,“致癌”“有毒”成为造谣传谣惯用的“必杀器”。十大谣言榜中,一半以上的谣言都以“致癌”“剧毒”为传播点,利用公众的恐惧心理,让谣言传播开来。

  在对此类谣言辟谣时,应该主动将衍生出谣言的信息母体公布于众,并普及“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的常识,使受众具有基本判别能力。

  移花接木

  “旧谣新炒”现象依然存在

  从“巧克力蛋致癌”“17种剧毒食品”等常见型谣言可以发现,这类谣言或是将A种商品出的问题安到同种类商品B头上,或是将C事件的结果伪装成D事件的现象。因为事件相像,该类谣言让人一时难以辨别。

  究其原因,谣言制造者喜欢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抹去关键信息和真相的视频、新闻安插到其他事物中,再胡乱编造机构名称、“国外专业权威”等,令人难以查证。这就提醒专业辟谣机构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受众对于信源考证意识。

  披着“科学”外衣

  利用当下养生热点

  时下养生风气盛行,一些谣言便将其宣扬的内容,用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包装,通过“知名电视台播放”“食品专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并采用简单实验验证,让整个内容显得科学真实。由于看起来具有权威性,采用的试验方法容易重复,这类“伪科学”谣言经常“得逞”。

  该现象表明,在辟谣时需说明相关内容正确的概念和检验方法,而不是仅仅证实其错误。同时,专业人士、机构应进行定期科普,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科学的养生观,以提高受众鉴别谣言的能力。

  偷换概念

  进行“反常识”加工

  这类谣言是选取公众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来进行“反常识”加工。谣言制造者往往捕风捉影,通过激发受众不安全感,达到谣言转发目的。如“瓶装水中微塑料致癌”“大蒜炝锅含致癌物质”等,瞄准的就是生活里大家日常接触的食品,脱离一定环境和剂量范围,将“可能致癌物”直接与“致癌”画等号。由于此类谣言涉及的事物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缺乏一定科学常识的受众在情急之下,容易中招。

  尽管有专业的辟谣和分析,但受众在害怕、紧张和担心等情绪影响下,一时难以相信真相。所以,需要专业人士和机构不定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对受众进行常识教育,以帮助他们在遇到类似谣言时,能够明辨真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食品类谣言主要特点  食品类  食品类词条  谣言  谣言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课堂案例课堂

 “酸儿辣女”是谣传

 “医生,我怀孕后特别喜欢吃酸的,怀的是男孩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宝宝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女性卵子中只有X染色体一种,而男性精子中有两种染色体:X和Y,所以...(展开)

课堂案例健康

 烧伤烫伤后可以抹牙膏?

 “烧伤和烫伤后,在伤口上涂抹牙膏或酱油,可以减轻疼痛,消除肿胀”——对于这一由来已久的民间说法,医学专家近日进行了辟谣。  一些人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烧伤烫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