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日益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

  “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天下为公”,这既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旨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国的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义利统一”的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计利当计天下利”。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义利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正确义利观,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

  “和而不同”的文化意蕴。“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譬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记·中庸》也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增添了发展动力。比如,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创造条件。这些都体现了我们“求同”的决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求同”的基础上,还正视民族的多样性、国家的差异性,体现了“存异”的态度。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平等性的诠释,是实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必要条件。中国主张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倡导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意蕴  意蕴词条  共同体  共同体词条  理念  理念词条  命运  命运词条  人类  人类词条  
人文精神

 传统令中国人难以做自己?

 集体主义一贯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向着“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方向去努力,比“做自己”的吸引力大得多。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大师古斯塔夫·荣格,曾深...(展开)

人文精神

 民风流变的晴雨表

   民风指民间的风尚、风化、风气。民风的根源与基础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停滞与倒退。民风展示了历史兴衰的多彩片段,体现了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的...(展开)